王伯敏后人 文人山水画急就第一人 王伯敏先生书画艺术赏析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追思王伯敏先生终其一生对艺术的执着求索和伟大贡献.追思王伯敏先生偕夫人驾鹤西去.我们追思先生,引用弘一法师的话来说:"悲欣交集."王伯敏先生还应在人间停留十年以至二十年,痛惜他走得早了点儿.90岁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算是高寿了,但对王伯敏先生来说,还欠不足,他还有很多的文要写,还有很多的画要画,很多很多,但是,他走了.欣幸的是王伯敏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史学画论.山水清音.梅兰竹菊.欣幸王伯敏先生后继有人,儿女子孙辈都学富超群,颇有成就,不负众望.我们欣幸,欣幸都受到过

追思王伯敏先生终其一生对艺术的执着求索和伟大贡献。追思王伯敏先生偕夫人驾鹤西去。我们追思先生,引用弘一法师的话来说:“悲欣交集。”

王伯敏先生还应在人间停留十年以至二十年,痛惜他走得早了点儿。90岁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算是高寿了,但对王伯敏先生来说,还欠不足,他还有很多的文要写,还有很多的画要画,很多很多,但是,他走了。欣幸的是王伯敏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史学画论、山水清音、梅兰竹菊。

欣幸王伯敏先生后继有人,儿女子孙辈都学富超群,颇有成就,不负众望。我们欣幸,欣幸都受到过王伯敏先生的教诲,他教诲我们:“莫负光阴。”

莫负光阴

“莫负光阴”可是作为个人的我来说,前半辈子辜负了先生的教诲,让岁月蹉跎年华虚度。现在已经老了,老到还不算很老的年纪,我觉醒了,争取弥补做到莫负光阴,静下心来画,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在老到最老的时候,回顾起来,觉得还对得起先生的教诲:“莫负光阴。”

11年前,王伯敏先生来温岭中学参加校庆,主动提出要为温中几千名学子演讲,题目就是“莫负光阴”。

一位80岁高龄的大学问家,在温中大礼堂,面对几千名的学子,他讲了两三个时辰而乐此不疲,真令人高山仰止。

5年前,先生在王伯敏史学艺术馆奠基仪式上说:“我最对得起家乡父老的事,就是没有虚度光阴。”

一钱老松墨,写出万山情。王伯敏先生为当代大学问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入经史,著作宏富,堪称“书画通儒”、“七史罕人”。

纵观他的一生,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书画艺海中求索,史诗书画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不断地螺旋形上升,硕果累累。王伯敏先生的书画理论和创作,二者兼收并蓄,非常成功。

70岁以前追求大理论少创作,70岁以后才开始少理论大创作,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厚积薄发,相映成辉。他的艺术审美通达古今精神,他画中的阳光、山岩、江河、海洋、雨露、雾霭、雪霁,远以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近以察细节,求笔墨赏风雅。远以欣赏近以研究。远观近视,不让前贤!

笔墨疏宕 子久情怀

2012年中旬,我应邀赴绍兴青藤书画院,参加王伯敏先生书画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书画名家、专家、学者对书画院展示的王老百余件书画佳作,予以高度评价和礼赞,尤对那幅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临大痴富春山居图长卷称绝叫奇。

《临富春山居图》是王伯敏先生对黄公望的内心敬仰与富春江的热爱情怀,是另一种“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意境。是黄大痴原作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的艺术升华。谢稚柳先生在画卷后题写:伯敏先生以研治绘画史著称,明画理余事作山水,此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笔墨疏宕,大有子久情意。

此卷殊足珍也”之跋语。赵朴初先生题七绝一首“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紫峰爱作连城壁,不负半唐立意奇。”李可染先生题:伯敏兄浓墨师法宾虹,淡雅者有云林趣。用足水分,为其别格,乃是册中之最佳者。伯敏治画史而又专心于画,于我亦勉之哉。

王琦先生题:王伯敏先生乃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论大家。其画山川浑厚,林木华润,不待言也。其佳构富春山居图,笔精墨妙,余吟诗曰:诗成泼墨意萧闲,吞吐烟云尺幅间。何必春江寻子久,分明雨后王家山。还有姜东舒题:“一个书生蒲丽甚,胸中藏有万重山”诗句。

余任天说:“此卷有摩诘,彦远风致。”上溯董源、巨然、黄子久披麻皴,干笔皴擦之妙。又自出机抒,不避宿墨衰毫而精华。重笔轻举苍厚雄健,多勾勒少皴擦,明快华润,真美蕴于画中,清音溢于画外,虚实相间,善藏善露,五色纷呈,气韵生动。

这便是王伯敏先生笔到、水到、意到、神到、墨到的五到理念示范。诚如王伯敏先生自题《吴江风烟图》长卷所说的:半唐斋写山,有以经意之笔亦有不经意之笔,疏疏密密,弯弯曲曲,经由以一治万,凡作画落墨之时,心中要有数,则任意点染纸上,便见丘壑,而规矩法度,亦尽在其中矣。

临大痴富春山居图,虽然是王伯敏先生的不经意之作,其影响之大不可估量。使王先生别具一格的是“凝水、水渍、铺水”的表现技法和书画风格,创造出突破前人藩篱的新境界。

“临黄大痴富春山居图”则是典型的范例。赢得不及于意而意更足的美誉。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黄子久、王伯敏《富春山居图》极尽异曲同工,貌合神游之美。

妙用水法 出神入化

王伯敏先生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水的妙用。将水法出神入化,如追根溯源是从他的老师黄宾虹那里化而求得。把水法作为一种独立的技法提出来,则始于黄宾虹。他曾说:“画案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画法。然而两者各具其特性,各尽其所用,各呈有千秋,故于墨法之外,当有水法。

王伯敏先生对宾虹师的水法理论经过消化做出了再创造。并提出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的《水法九种》。他在创作时,常在画面上泼水或点水,将水留下水渍,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他还常在一幅画作完成之后,趁将干未干之际用较大的毛笔蘸上清水,在纸上点虱。将画面铺上一层水,使画面既浑然一体,又脉络分明,在氤氲的墨彩中见到它的韵味。

王伯敏先生的绘画艺术首重一意字,终成一境字。他对传统绘画的了解,他对近代名家作品的研究,他用墨浓黑亮丽,在于用水充盈,他用笔辛辣,又铺上渍水,用上凝水,所以鲜灵。

笔墨纷披 苍茫简远

我市青年书画收藏家陈世小弟于2012年仲春,将他收藏的王先生书画作品,陈列于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展出,令拜观者震撼。

那幅五尺整纸的“疏林晴雪图”巨制,是王先生80岁时画的。他突破前人“白山黑水”仅拘轮廓,稍作皴擦,单纯用水墨晕染的程式化技法,大胆地以宿墨打染,点焦泼水,略赋青赭诸色,使画面酣畅淋漓、恬美怡乐,无丝毫荒寒苍凉的感觉。而且生机蓬勃,一派雪后晴光、艳阳丽日、树木萌发、远山近水、渔父唤歌的美景。于无法中施展其有法的高超绘画造诣。

《出海》、《富春西行》、《咫尺千山》是王先生70岁之后画的。中锋用笔,刚柔相济、变化丰富、穿插有序、重彩染色,色彩鲜明,水气充盈,妙不可言。《横峰水村》、《千倾塘》等作品是王先生88岁时画的。笔墨劲健,设色艳丽,用墨用水用色用水互为渗化。画中山峰峭立、深谷盘绕,河道连环,房舍屋宇,近精远略,简约清明。与清溪流水舟船相映成趣。

王伯敏先生以色彩绚丽层次分明浩渺爽利开阔大度的笔墨技巧绘上世纪20年代的横峰小镇旧貌生动非凡。他对温岭家乡的眷念留恋之情感人肺腑。同时他又在画上题曰:“陈世问老人即可知”的款识,更是风趣可嘉。凡是看过王伯敏先生作画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看神态他是老人,看他作画俨若年轻人。

先生创作写山画石落笔时似乎很清迈,转眼间犹如公孙大娘舞剑令人目不暇顾,肃然起敬。正如他自己所说:“像酒醉的人那样,不禁手舞之足蹈之;”一支笔在手,“泼墨、泼彩、泼水”,然后又“凝水、凝彩”,笔随情动,一气呵成。创中国山水画文人画急就成品先河之第一人。

王伯敏先生的书画作品与日月同光山河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