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故事 神秘的长白山山脉放山人 宝贵人参的寻找故事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一切安顿妥当,参帮稍作休息,陈把头带领参帮到来到选择好的林子里准备排棍.压山(寻找人参的过程称为压山).陈把头在人参上搭起过梁固定参杆(防止抬参时参茎倒掉折断参芦),从背筐里取出抬参的快当签子等专用工具,开始开盘子抬棒槌.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

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

一切安顿妥当,参帮稍作休息,陈把头带领参帮到来到选择好的林子里准备排棍、压山(寻找人参的过程称为压山)。陈把头在人参上搭起过梁固定参杆(防止抬参时参茎倒掉折断参芦),从背筐里取出抬参的快当签子等专用工具,开始开盘子抬棒槌。

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

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因此,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原始深林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为了生存和找到,挖掘,保存好人参,客观上需要一些山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科学的技术和能力。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提炼,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民间风俗。经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

放山习俗分布于长白山区。放山习俗中的崇拜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出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中国各民族古老的习俗中像放山习俗这样经历千年而今仍具有实用价值的并不多见。

岁月流转,在现代文明的涤荡之下,参业经济方兴未艾,古老的采参文化却日渐式微。 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通化市,从十几岁就参与放山采参的福参源王俊宝、王俊良兄弟,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古老的长白山采参习俗。王俊宝是行业内野山参鉴定权威专家,王俊良是国家级人参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长白山山参栽培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兄弟二人每年都组织参帮按照传统的放山习俗进山采参,让这中华民族的瑰宝,富有创造力、充满传奇色彩的民俗文化得以拯救和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灵魂,长白山人参文化的灵魂就是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

明末清初,以山东为人数最多的人们为了生计开始闯关东,前途未卜的闯关东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长白山腹地,从事着各行各业,基本都是与大山打交道,背井离乡的淳朴百姓在这满目荒夷的地方也需要有精神上的支柱,要有可寄托的心中之神。中国人民一直把‘义’字看得很重,把仁义、善良、忠孝的传奇人物奉为神,诸如关公,就被人们奉为武财神,膜拜供奉。山东莱阳的孙良,为了给母亲和乡亲们治病,冒死独闯长白山采参,遇到同在长白山采参的张禄,结为兄弟,又与张禄半路走散,为了寻找兄弟,几天几夜只吃了一个蝲蛄,最后累饿交加倒在蝲蛄河边(孙良墓坐落在今通化县湾湾川)。

闯关东的后人们被孙良的忠孝仁义所感动,尊奉孙良为老把头、采参祖师、长白山神。老把头是长白山人的放山人依照自身的形态与要求的创造,并成了开发山区的精神支柱。长白山区所有求财于山者,统统信仰老把头。每逢阴历3月16日,长白山区的人们都过老把头节,纷纷祭拜老把头孙良。在长白山区,老把头这个尊称只能是孙良,后来的放山首领只能称为把头,不能加一个“老”字。

长白山

长白山沟壑纵横,山高林密,野兽出没,蛇虫游弋,人迹罕至,放山艰苦而危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放山人的集体组织---参帮,参帮的领头人,叫作参帮“把头”。早些年,长白山里伐木、放排、采金、挖煤等山里活计的头儿,都叫作“把头”,对于参帮把头,他的权威来自于野外生存与采参的真实本领,德高望重、懂山规、讲诚信、熟识地理生物知识,指挥着整个放山活动。把头是放山采参活动中的中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