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国书法 记篆刻、书法家梁建国

2017-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3年刚入夏,洛阳风动工具厂的电风扇就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厂大门口天天都是车来车往熙熙攘攘,保卫科及护厂队的人员自然忙了许多.梁建国是厂里的保卫干事,上了班就在厂里这儿查那儿看,生怕工作出了啥纰漏.那时,他从部队转业才两年多一点儿,进取心很强.他上班忙于事务,难得坐在办公室吸烟喝茶看报纸."不读书.不看报",在当时就是不求进步的表现,于是,他下班就把报纸带到家里看.他还不能把办公室的报纸带走,那样显得太"自私".风动工具厂电风扇风叶的罩子,是广东厂家配套生产的,运

1983年刚入夏,洛阳风动工具厂的电风扇就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厂大门口天天都是车来车往熙熙攘攘,保卫科及护厂队的人员自然忙了许多。梁建国是厂里的保卫干事,上了班就在厂里这儿查那儿看,生怕工作出了啥纰漏。

那时,他从部队转业才两年多一点儿,进取心很强。他上班忙于事务,难得坐在办公室吸烟喝茶看报纸。“不读书、不看报”,在当时就是不求进步的表现,于是,他下班就把报纸带到家里看。他还不能把办公室的报纸带走,那样显得太“自私”。风动工具厂电风扇风叶的罩子,是广东厂家配套生产的,运往洛阳前,都用广东的《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纸包裹,到这里就成了废物。梁建国带回家的就是这类报纸,开始,只是想关心世事风云国家大事,不料却被报纸副刊上登的篆刻作品牢牢吸引了。

广东改革开放步子快,报纸副刊办得活。篆刻作品在报纸上很吸引眼球。梁建国看着那些作品,尽管内容上不外政治口号、励志短语类,但或朴拙浑厚,或清新细腻,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一下子就把他带进了一个新境界。“篆书能写得这么美呀!”这个发现,使梁建国如获至宝极为兴奋。他开始收集各种各类报纸刊物上的篆刻作品,进而购买了大量有关篆刻书法的书籍,上班操武事,业余研艺术,读写不辍。深夜,读到妙处,描出心得,由不得心花怒放。

常言说:字无百日功。梁建国对人家的作品读着品着,不久手就痒痒了,跃跃欲试,开始找来费钢锯条,自制刀具,买来石料,试探着治印了。第一枚印剜出来了,濡之印色,撳之以纸,又发现治印更需一层反写正看功夫。遂反复琢磨反写之法,日复一日,业余时间大多集中于此,如痴如迷。

次年春,“文革”后法定的第五个植树节来临之前,关于植树的宣传渐渐升温。梁建国突然明白机会来了,精心设计篆刻了内容“植树造林”和“造福子孙后代”2方作品,寄给《洛阳日报》副刊,没过几天,作品即被刊用。这对他是莫大的激励,极大地增加了他的自信。过了些天,报社按每方印谱8元给他寄来了16元的稿酬,更让他欣喜万分。那时,他的月工资51元。梁建国第一次找到了名利双收的感觉,并且还对“书法当随时代”有了新解:无名之辈,得会“赶形势”!5月,劳动者;6月,小朋友;7月,共产党;8月,解放军;9月,毛主席;10月,共和国……

短时间内,梁建国的篆刻作品就被洛阳的报刊大量采用。一方面是他受到激励,不断自我加压,技艺精进;另一方面是他找到了“窍门儿”——“赶形势”。人家正需要,咱就送上门,两相好,各得其所嘛!其实,梁建国非常清楚,他在洛阳篆刻艺术上还是个新兵。那会儿,比他年长几岁的洛阳人孙乃明的篆刻已经走红日本闻名中国,还有几位在篆刻上也颇有造诣。而他仅仅是刚刚上路儿,这点儿成就只不过是小儿科而已。但是,他需要鼓励、激励和激情,报刊采用他的作品对于他是一种重要的认可。

梁建国是个内向本分的人。对业余爱好取得的成就,他从不主动向人炫耀。同事们对他敬业爱岗的精神很欣赏,谁也没想到,他业余做的事情一点也不业余。刚开始,看到报纸上梁建国的名字,也跟他联系不到一块儿。开玩笑似的问他,他才告诉同事,那真是他的作品。

有趣的是,当时洛阳已经有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梁建国。那位梁建国和这个梁建国同岁,是西工电大的老师,课讲得好,文章也写得好,报纸上常出名,学生们常传名。因此,在各自的人事圈外,搞篆刻的梁建国的篆刻作品,常常被挂在出名在先的梁建国的名下。直至2009年的一天,两个梁建国才相聚相识。

1984年,刚刚28岁的梁建国被任命为风动工具厂保卫科副科长。上任不久,就和同事们做了一件内部保卫的大事,一时成了老城区乃至洛阳内保业内的名人。而在内保这个圈儿内,却鲜有人知道,这个年轻的梁科长还有篆刻这一把“刷子”呢。

梁建国喜文,有家教传统背景。

他的祖籍在中牟县。父亲梁子平,生于1930年,弟兄3人。梁子平天资聪颖,在弟兄中排行老大,因家庭穷苦,家里只供梁子平上学。当时的少年,上学都比较晚,梁子平上了小学上初中,已经成了半大不小的小伙子,他学习好,字也写得很漂亮,而且在学校不惹事也不生非。当时学校里有一帮富人之弟,不务学业,一门心思逞强欺弱。穷人家子弟向校长申诉,校长不问青红皂白,只对穷人家子弟大加训斥和体罚。正值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影响已经很大,穷学生暗里都称校长为“伪校长”。一次,梁子平等穷孩子,受到欺负后,与富人之弟打群架,校长大为光火,变本加厉对穷人家孩子痛加责罚。梁子平等几个同学忍无可忍,豁了出去,把“伪校长”打了一顿,然后就出走了。梁子平很快就找到了解放军,参加了革命队伍。淮海战役后,就留在豫东一带剿匪。1954年转业调到洛阳,任涧西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梁建国一家人也陆续来到洛阳。

梁子平那一代干部对子女要求严格,一心一意要把下一代培养成“革命事业接班人”。家长培养子女,都希望他们继承自己的优点长处。梁子平特别要求子女上学做作业要把字写工整。梁建国深受其父影响,处处留心,暗下功夫。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很注意写字,钢笔字在区里还获过奖。尽管如此,也只能说儿童时期的他能把字写得很“工整”。

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原因,梁建国没有下乡当知青,先是到关林钢厂跟着农民包工队干了半年挖土方的“小工”,又在市里一家工厂当了一年学徒。1976年底,参军到了湖南。那一年,粉碎“四人帮”,华国锋当了党的主席和军委主席,他们这批兵自称是“华国锋的兵”。到部队不久,梁建国见文书一人出墙报、板报很费力,就主动帮忙设计版面、画刊头,后来他就接了文书的角色。

在部队风风光光干了4年,转业到了风动工具厂。梁建国保持军人好作风,当保卫干事很认真,经常晚上在家里琢磨了半夜篆书篆刻,又跑到厂里去查岗。护厂队的队员很不解,有人当面半开玩笑说:“就你是共产党员啊,咱这儿还没见过半夜查岗呢!”

当副科长后,梁建国一如既往,工作篆刻双管齐下。一次,保卫科抓住2个偷自行车的盗贼,顺藤摸瓜,一鼓作气,破获了一起盗窃大案,打掉了一个盗窃团伙,从市区及孟津、汝阳等地追回30多辆被盗自行车。老城区召开内保工作现场会,梁建国代表厂保卫科做重点经验介绍,上台时,不断有人指点着说:“科长这么年轻啊!”后来,风动工具厂兼并了一个工厂,梁建国又被调去当办公室主任兼保卫科长。

1992年10月,因家里经商规模扩大,梁建国停薪留职“下海”。尽管自家生意忙了许多,但他依然忙里偷闲,把玩篆刻艺术。置身于商务人际关系中,梁建国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方寸小天地,下笔大人生”。兴致来时,梁建国往往趁别人喝茶的功夫,独处一隅,“蹭蹭蹭”地制起印来。或当场赠人,或收藏留念,别有情趣。

进入21世纪,梁建国弃商,专事篆刻书法,技艺突飞猛进,作品屡屡被全国各级报刊采用,文名一时鹊起。后在洛阳丽景门开辟“厚石堂”,挂牌开张,篆刻书法,齐头并进,开始了人生新故事。

梁建国的书法,取得是篆书之魂,走得是行草之法。圈儿外人看去,大气磅薄,雄浑庄重,循规蹈矩,颇为喜爱;而在圈儿内不少人则认为,其书法作品,少闻古气,鲜有古风。有朋友吞吞吐吐,拐来拐去好不容易才说出口:“搞书法,还得临帖。”

临帖,是练书法者必经之路。如同军人走队列、练瞄枪,是入门必学。

临帖就是找个古人名家做老师,照住人家的字帖,一笔一划去练。写得熟了,练得精了,再加上自己的意趣思考,“出贴”,形成自己的风格。出来的是“书法家”;“出”不来的是练家。这过程和猴子变人的过程有点相像:过来的是人,过不来的是猴。虽说是近亲,地位却悬殊。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有“象形”与“文字”两个意思。仅“象形”,那是画;形,越来越简化得不像形了,“文字”的意思突出了,就是“象形文字”。人们常用“真草隶篆”来概括中国文字的嬗变过程,实际上应该颠倒过来说成是“篆隶草真”。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书法家,都跳不出“篆隶草真”这个“法”。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是社会发展需要“逼”出来的,是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越发展,字体演变就越快。从周到秦,篆体从大篆到小篆,“统治”800多年,说明那时社会发展不快,隶书之后就以加速度演进了。

即使按照今人的观点,只有那些由篆书创新为隶书,由隶书创新出草书,由草书或由隶书创新出楷书,引领中国汉字革命的人,才是一流的书法家;那些按“篆隶草真”之意,创造出既为大众欣赏又被社会推广使用的书体,例如“舒体”者,堪称为二流书法家;而对书法研究很深书风独特,为内行公认,但书体未被社会推广的书法家,也只能应入三流之列。如此而论,梁建国的书法,就像是孙悟空做了弼马温——“不入流”也可。

然而,梁建国的书法自有可圈可点之处。篆书虽然字划圆转,但因为是“刻”之书,已自有几分硬朗之气。后来人如果不刻只写,写出来的篆书,已经少了“帖“的味道。大篆到小篆,渐进演变时间跨度很大,凡是对篆刻有研究的人,对篆书的变化,都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受。王羲之写《兰亭序》,把二十余“之”字写的各有特色,让后来书家赞叹不已。而在篆书中,像“寿”、“福”等字,能写出百余种。书法中的变化,小的有点、勾、撇、捺,中有结字架构,大有布局章法。在梁建国的书法作品中,笔划硬朗而流畅,字里行间讲究疏密有致,整体则沉稳大方。他还广泛吸收行草大家的独特体例,将之引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例如,王铎写“道”字,常把走手旁从左、下、右拉下再向右上勾起,显得潇洒不羁,等等。这样的广收博引,形成了他的书法特点。这种做法,有“集字”之妙。

梁建国的书法作品,如其人,不怪不邪,耐看而又让人看得懂。这是一个从篆书中转出来的篆刻、书法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