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张佩纶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

2018-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姜 鸣从1875到1885年,是清末海军建设的重要准备时期.针对海防建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多次讨论,并在舰队编成.购舰造船.军港要塞建设.军事教育等各个环节展开了探索实践.对这一时期的海军发展,近年来学术界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这一时期,清朝政坛经历了由恭亲王奕訢主政到醇亲王奕譞主政的交替,而在此期间极为活跃的政治力量"清流",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在这个历史时期,"清流&quo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

姜 鸣

从1875到1885年,是清末海军建设的重要准备时期。针对海防建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多次讨论,并在舰队编成、购舰造船、军港要塞建设、军事教育等各个环节展开了探索实践。对这一时期的海军发展,近年来学术界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

这一时期,清朝政坛经历了由恭亲王奕訢主政到醇亲王奕譞主政的交替,而在此期间极为活跃的政治力量“清流”,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清流”与海军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未见研究成果。以往谈论“清流”,大多使用《花随人圣盦摭忆》、《梦蕉亭杂记》、《翁同龢日记》、《越缦堂日记》等笔记日记,谈论的多是军机处内“南北派”的斗争。这些材料,虽然不乏精彩之处,但仅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一个局部,尚不足以反映多维的历史真相。比如说,“清流”代表人物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与军机大臣李鸿藻、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真实关系,就一直没有予以清晰的揭示;对于张佩纶乃至“清流”重要人物都参与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几乎毫不知情。自然也就无法探究晚清政局中的许多秘密。

台湾学者高阳曾在《同光大老》之《杀贼书生纸上兵》一节中说:“有一点铁样的事实,似乎研究近代史的人,尚未谈过(不敢肯定,读者中倘知有人谈过,千乞见告);此即李鸿章早就选定了张佩纶为衣钵传人。这一个念头,甚至在张佩纶获严谴后,亦未放弃。”[1]而重要的内容,为学术界从未关注和研究的,在2002年修订版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笔者曾作部分披露。这里,进一步介绍李鸿章、张佩纶在建设近代海军时的交流、探索和付诸的行动。

一、张佩纶与李鸿章关系的渊源

“清流”是晚清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一般认为,在甲申年(1884年)以前,一批在翰林院、詹事府供职为主的京官,以儒家传统观念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诉求,以奏疏为工具,议论时政、搏击权要。这批人,以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宝廷、黄体方、邓承修等人为代表,奉北派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领袖,在参奏之前常有谋划,搏击中互相声援,形成一股能量巨大的政治势力,对光绪朝前十年的政局,具有实质性的影响力。

研究者也几乎一致地指出,“清流”的见解或搏击,每常有个人或团体的利害恩怨纠葛其中,没有严密的组织与共同政见的标举。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集团中的朋党,几全是缺乏严密组织的概称,是以能否以现代所谓“党”或“政党”的明确性来检视历史上的朋党,是大有疑义的。”

传统认为,“清流”政治观点趋向保守,不太熟悉国际事务,但“清流”中坚分子,比如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等人物,其实并不迂腐,在策略应用上甚至更加生猛和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