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文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名人对李鸿章负面评价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名人对李鸿章负面评价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

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名人对李鸿章负面评价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时任内阁

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名人对李鸿章负面评价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曾国藩门生如云,他最欣赏的弟子一个是准确预言"大清不出五十年必亡",明知不可为则不为,精通帝王学,潜心治学,乱世坚决不做官的赵烈文,另一个便是逆流而上,"一心一意把官做大"(曾国藩语)的李鸿章。

李鸿章升官的"诀窍"有二,一是做事勇于担当,急难险重齐上;二是做人,主要手段是给慈禧太后、大太监李莲英和上层满蒙亲贵大肆行贿。不说平常特别采购赠送的"洋玩艺",李鸿章每年春节给上层权贵上的"例钱"多达二百万两白银,是晚清官场的"买单"冠军。

李鸿章进士出身,饱读诗书,深知圣人教诲,知道礼义廉耻,身处污泥,不得已而为之,势利恶名由此而来。李鸿章知道自己做不了圣人,也不想做圣人,以"裱糊匠"自嘲,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卖命到死,他遭遇的麻烦、非议和恶评最多毫不奇怪。

    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功 绩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有资料为证:

    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

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

    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开宗明义第一段写道:"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翻译成白话,就是天下只有庸常之辈既没有骂名、也没有美名。在内心深处,李鸿章是支持维新变法的,但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 官僚,懂得在斡旋的同时首先自保。他在后宫听到荣禄跟慈禧的关于法办维新派的对话,马上私下传授给了康有为,暗示他们有所准备。

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很多举措,如废八股、建新式学堂等,都是李鸿章以前在奏折中提过却没能办成的,所以他对康颇有惺惺相惜之意。戊戌六君子被杀,慈禧对维新派进行彻底清算,很多人揭发李鸿章实际上是"康党"。慈禧也想趁机敲打敲打他,就拿着别人揭发他的信给他看:有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不语。李鸿章干脆承认:如果说支持变法就是康党,那我确实是康党。

但是李很明白:戊戌变法一方面是政纲的斗争,另一方面是光绪的"帝党"和慈禧的"后党"之间的夺权斗争。这一点上李鸿章特别圆滑,他说"不与闻废立之事",即表态:我从来不参加"帝党"。慈禧也因此放了他一马。

    过  失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关于李鸿章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改革家不平凡的一生,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和研究。相信通过研究,我们一定能对他有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的评价。     梁启超曾用一句话评价李鸿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