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天狗 漳州赵家堡岣嵝碑:千年天书难解 郭沫若只识3字

2017-06-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闽南网5月19日讯 漳浦赵家堡,相信很多漳州人都不陌生,那是宋朝皇室后裔的聚集地,在这座仿宋朝京城卞梁的城堡里,至今仍散居着就许多皇室后人.然而在赵家堡,最神奇的,却是一块石碑,名为岣嵝碑,石碑上的文字形如蝌蚪,释文至今未能破译,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据说,著名文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识3字,而且这3字还不一定准确.岣嵝碑全国多处都有,为何赵家堡也立着一块?这块石碑,究竟有多神奇?本期探秘频道,就来探一探赵家堡的岣嵝碑.[神奇岣嵝碑]文字奇特,难辨一字 沿着沈海高速公路

闽南网5月19日讯 漳浦赵家堡,相信很多漳州人都不陌生,那是宋朝皇室后裔的聚集地,在这座仿宋朝京城卞梁的城堡里,至今仍散居着就许多皇室后人。

然而在赵家堡,最神奇的,却是一块石碑,名为岣嵝碑,石碑上的文字形如蝌蚪,释文至今未能破译,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据说,著名文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识3字,而且这3字还不一定准确。

岣嵝碑全国多处都有,为何赵家堡也立着一块?这块石碑,究竟有多神奇?本期探秘频道,就来探一探赵家堡的岣嵝碑。

【神奇岣嵝碑】文字奇特,难辨一字 沿着沈海高速公路,往南行驶40公里后,就到了赵家堡出口,下高速后,行驶几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城堡,虽然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破旧,但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

赵家堡就在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距漳浦县城4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该堡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城中府第、石坊、浮雕和石刻甚多。

雨后的周末,显得特别清凉,游客不多,三三两两的,走进赵家堡中的小道里,踏着宋式的房屋,走过墨池上的汴派桥,仿若有一种穿越到大宋的感觉。

然而在赵家堡,最奇特的,要数“岣嵝碑”了。

就在墨池边,立着一块石碑,这就是岣嵝碑,也称大禹碑。碑是两块青石块拼接而成,每片高1.8米,宽1.14米,厚0.18米,四周均雕着花纹,中间则为一个个形如蝌蚪的文字,共38个字,字形古怪难辨,既不像甲骨文、金文或古篆,又不像道教的符篆,许多游人站在碑前反复琢磨,竟没人能认得一个字,古怪的文字让不少的游客驻足流连,观赏探究,它为古堡平添了一分苍凉与神秘的色彩。

原有四块,现存两块 之所以称为“岣嵝碑”,是因为碑刻最早刻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又名岣嵝峰,岣嵝碑也因此得名,其碑上的文字也被称为“岣嵝文、岣嵝字”。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的碑,所以也称为“大禹碑”或“禹王碑”。早在唐代,韩愈、刘禹锡就有诗咏岣嵝碑,使得岣嵝名声大作,拓片曾流传于世,但母碑早已失传。

“在赵家堡,原来共有四块岣嵝碑,另两块还埋在附近的地下。”漳浦湖西五里三城管委会主任黄文富,也是赵宋皇家后裔,大宋灭亡后,为躲避新政权的追杀,隐居在此的后人改姓为“黄”,取“皇”的谐音。

黄文富说,在破四旧时,所有石碑均被推倒,打散荒废,10多年前重修赵家堡时,才找到左右两边的石碑,中间的另两块碑没找到。“应该还在,估计就埋在附近的地里。”黄文富说,今后如有进行文物修复时,文保专家用洛阳铲应该可以找到。

【为啥立这个碑】或和帝位传袭有关 赵家堡的岣嵝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可是问题是,赵家堡为何会立有岣嵝碑?

黄文富说,在远古的尧舜时期,帝位是公推、选贤的,而不是传袭的,到了大禹时,禹本来是想把帝位传给治水的帮手伯益,而非自已的儿子启,但大禹的妻子一心让儿子继承帝位,后来启继位,建立夏朝,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父传子,家天下”由他开始沿袭了几千年。

启为了证明子承父帝位的合法性,于是便让人制作了一块大禹碑,即岣嵝碑,表彰大禹和启的治水功绩,来证明自已即帝位是上天之意。赵匡胤的帝位是从后周夺来的,宋建立后,赵匡胤的母亲有感于后周灭亡,就是因为幼儿继帝位才造成的,所以她要求赵匡胤三兄弟立下誓言,帝位不传子而传弟。

“赵匡胤死后,果然由他的二弟赵匡义接了帝位。”黄文富说,但赵匡义死后,并没把帝位传给三弟,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匡义的儿子接了帝位后,怕朝野有人议论,于是他便在在京城中刻下一块岣嵝碑。

黄文富说,他的意见很明显,大禹也是将帝传儿子的,所以这次帝位由儿子继承也是理所当然的,赵家堡本来说是仿两宋故郡而建的,所以后来也立了岣嵝碑。

【千年来的难题】释文至今仍没有定论 漳州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陈中华说,这块碑对于研究文字起源、金石文化,有重要意义。他还说,前几年,著名书法家、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到漳浦赵家堡参访时,一看到岣嵝碑时,连呼“是个好东西”,要好好研究。

“有许多人研究翻译过,但释文至今没有结论。”黄文富说,明朝时,著名学者杨慎就专门研究过,有释文,但到了建国后,又被郭沫若给推翻了,岣嵝文现已被列入“中国八大天书”之一。

杨慎认为,碑文主要记述大禹治水之功绩:“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音“póu”),劳余神禋(音“yīn”),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除了杨慎外,历代学者文人,如沈镒(音“yì”)、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当代学者长沙童文杰、杭州曹锦炎、株洲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许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近年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在学术届仍未能形成定论。

相传郭沫若曾钻研了3年时间,也只认识碑文中的3个字,不过,这被破译的3个蝌蚪文是否准确,一直缺乏有力的证据。

□延伸阅读 中国八大天书 我国目前至少已发现8种神秘的、无人能辨识而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苍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巴蜀符号”、蝌蚪文、“东巴文书”以及“岣嵝碑”,并称“中国八大天书”。

一、《仓颉书》。此书历来被书法家疑为汉儒刘歆伪作。学者刘志一经多年研究发现,此书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记录。古彝文发轫于西北地区,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故得名《仓颉书》。

二、《夏禹书》。也是被视为伪作的古籍。据学者刘志一研究,书中有5个字是古彝文,7个字是汉代甲骨文。两种文字混合使用,记述远古海岛人春天喜欢到大陆来的生活习俗。

三、《红岩天书》。在贵州关岭布衣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悬崖壁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称为“红岩天书”。

四、“巴蜀符号”。在四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器物上,发现有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我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

五、“东巴文字”。这是千余年前云南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原始象形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因该族东巴教巫师用此象形文字来书写经书,故名“东巴文字”。

六、“岣嵝碑”文字,碑文似篆非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大禹治水的记功碑。但一直没有定论。

七、“夜郎天书”。于贵州省赫章彝族地区新发现,专家所称的“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如草似篆,笔画盘旋弯曲。

八、“仙居蝌蚪文”。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米的高山陡壁上,发现有人工镌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记者 萧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