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王争艳 “上医之境”──记“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王争艳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医之境"──记"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王争艳荆楚网记者艾凌璐通讯员袁英红2009年1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顺妮,亲手把"上医之境"匾

“上医之境”──记“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王争艳

荆楚网记者艾凌璐通讯员袁英红

2009年1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顺妮,亲手把“上医之境”匾牌授予王争艳。同年9月,王争艳被评为武汉市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武汉市卫生局授予她“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称号。

王争艳是武汉市汉口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出生于1954年12月,198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0年获“第三届白求恩杯武汉市卫生系统优秀服务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武汉市第三届新风杯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获“武汉市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称号、“郑州铁路局‘三八’红旗手”称号,同时还多次获得医院技术标兵、优秀医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双文明先进个人、服务明星、优秀管理干部等称号。

做一时的好医生不难,做一辈子的好医生不易。王争艳行医25年,用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要求自己,用医者的仁爱之心,坚守着一切为病人着想的行医准则,“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治疗效果”,用全心全意为患者做好医疗服务的职业精神,得到了组织和社会的认可,成为医生群体的优秀代表。

铭记师训规范医疗

王争艳毕业于同济医学院,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她上过大课,“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25年来,王争艳始终将裘老师的这些教诲铭记在心,也就是这种“上医之境”,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从医生涯。

“视、触、叩、听”是她坚持的医疗原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是上班时间,在她的左上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小电筒,左下口袋里总有一包棉签,右下口袋里备着一副听诊器,手腕上戴着的是一块十年前医院建院百年的纪念手表。

小电筒、棉签、听诊器、手表,就是她诊断病情的“武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武器”也伴随着双鬓上的白发慢慢“老去”,而她总是舍不得丢弃,手表也是修了又修从不离手。她诊疗有个习惯──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

接下来,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她的手,和我们普通人的手一样,很平凡,但是却布满老茧,褶皱横生,“这哪里像一个医生的手啊?”周围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啊,大家都知道这双平凡的手是不平凡的,多年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这就是一位普通医生的上医之境。

对于王医生的“视、触、叩、听”的威力,黄陂农民刘耀东深有体会。刘耀东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几十年来,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做过很多检查,有一次花费上千元仍无果。“我不检查了,查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结果,还有什么看头呢!

”就在一家人感到希望渺茫的时候,一个声音给了他们希望,“听说,汉口医院有个王医生很不错,要不你们去试一试吧”。抱着一线希望,刘耀东找到了王争艳。在耐心地听完刘师傅的苦诉,仔细看了以前做过的检查结果后,“来,检查一下”,“我坚决不做检查,花费不起”,“放心吧”,王争艳面带笑容,开始了她的“检查”,看、触、叩、听,反复检查身体的相关部位十几分钟,沉思之后问道,“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刘耀东非常惊讶:“几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晓得?”,揭晓了疾病的谜底,就是这些平常却功夫了得的“检查”,让刘耀东逢人就夸,“王医生真是神啊!

”。在王医生的建议与治疗下,刘师傅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王争艳以消除患者疾病痛苦为己任,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安全、更放心的医疗服务。

家住后湖余华林的石婆婆,因双脚严重肿胀,多次到大医院去检查诊断,一直未确诊,由于肿胀加重以致无法外出。石婆婆的女儿慕名找到王争艳求医,王争艳不顾恶劣天气,到患者家中出诊,交通不方便,婆婆的女儿坚决要求王争艳坐出租车过来,费用她们报销,而王医生却拒绝了。

她坚持要同事骑着电动车把自己送到大路边,再步行1000多米到患者家中。为石婆婆检查时,王争艳仔细的为她从头查到脚,在检查到严重肿胀的双脚时,王争艳丝毫没有犹豫,只见她一个一个掰开老人的脚丫查看,这个王争艳看来平凡的动作,却让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平时连女儿都是忍着臭味给母亲洗脚,而她却一点也不嫌弃,最终确诊,原来困扰婆婆多时、令她痛苦不堪的病根就是脚气。

后来,在王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婆婆逐渐康复,一家人都感动不已。如果不是王医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小小脚气,可能就会要了婆婆的命。

有位心脏病患者,长期服药,王争艳从他的病情判断可能不是心脏病,而是肾上腺肿瘤或是其它腺体肿瘤,她赶紧劝患者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果这位患者在大医院检查的结果与王争艳判断的一样,及时手术后他再也不用长期服药了。他说:“想不到我们社区的服务中心也有医术如此高明的医生。”

今年60岁的王婆婆家住后湖社区,因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看了好几家大医院,检查做了不少,病因还是没搞清楚。后来,社区的邻居们推荐她去找王争艳,王争艳仔细了解王婆婆的病情,然后认真“视触叩听”逐一排查,发现王婆婆腹部出现胞块,王争艳判断发热可能与包块有关,于是建议王婆婆做一个CT检查,结果是脾脏有肿瘤性改变,证明王争艳的判断是对的。因为王争艳的及时确诊,为王婆婆赢得了手术时间。

恪守医德服务患者

几十年来,王争艳对患者始终坚持因病施治,别人爱开高档“先锋”,她常用青霉素;别人诊病多靠抽血化验,她靠“多问一句”。她对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都会细心的了解病情,对症下药,从不让病人花过多的钱,她开出的处方平均费用没超过80元。

家住武汉市后湖社区的杨奶奶,以往小孙子感冒发烧她都会带着上大医院看,每次都要花费两三百元,带上一堆药品回家。后来她找到王争艳,王医生仔细查看了孩子的病情,开出的处方划价时只有十几元,药虽不多,却药到病除。

从此以后,每次小孙子生病,杨奶奶一定要找王争艳看,“因为在她那里看病,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她总能用最少的钱为我们治好病。”媒体专门独立客观的抽查了王争艳封存的处方,其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平均处方值只有55元,2008年3月的平均处方值是55.

72元,2009年5月的处方平均值是52.75元。其中随机抽到的最小处方值只有2角7分钱。一位名叫俞丽娜的49岁女患者因胃炎就诊,王争艳给她开的处方是:2毫升胃复安一支,立即肌肉注射。胃复安是一种止吐药,在各类具有同样止吐效果的药品中,胃复安是最便宜的一种。这些处方的真实记录让记者们信服了。

患者王荣华1998年被查出患了少见的“亚急性联合变性”,这是一种因营养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性病变,主要影响人体脊髓,理论上要长期住院才能保住性命,但王荣华一家连支付医保中自己承担的部分费用都很困难。王荣华的妻子说:丈夫将不死于病,而死于缺钱。

就在家人准备放弃治疗的时候,有人建议王荣华找王争艳看病。王争艳在详细了解病情和检查后,根据病人的经济情况,建议患者在医院抢救缓解病情后回家,她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然后定期看王医生门诊。

这一方案,已维持这个患者的生命十一年,同时也让这个家温暖起来。十一年来,在治疗的过程中,每次遇到丈夫发病进行抢救,妻子的心情都会很低落,又不敢在丈夫及亲人面前流泪,不管什么时候,她都会打电话向王医生倾诉,甚至深夜,王医生都是耐心地倾听,贴心地安慰,此时的王医生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让她踏实、给她信心的亲人,“没有王大夫,就没有我丈夫的命,我这个家就完了,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医生呀!

”每次谈到王医生,王荣华的憨厚妻子都会热泪盈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激。

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王争艳却经常替患者垫钱,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垫付,但是多年来,却保持着一个“纪录”:垫出去的钱,从来没有不还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争艳垫了10元钱,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就默默地走了。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却捏着10元钱回来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这带着体温的10元钱,代表着一位患者对医生的崇敬之情。

就是这样,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使王争艳有一群忠实的患者“粉丝”。从医院江岸门诊到汉口门诊,从汉口门诊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对患者真诚的爱心和细致,让她走到哪里,患者就跟到哪里。64岁的患者钱桂英就是其中一名,说到王争艳,这位老人就有说不完的话,“王医生就是有一颗医者父母心,让我们‘顺心、放心、安心’,她态度好、技术高,每次都能耐心听我们讲完病情,让我们感觉很顺心。

王医生总是把病说得很透彻,这个疾病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药有什么效果和副作用,她心里明明白白,说得也让你很放心;每次开完处方,她还要一点一点交待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她真是把病人的担子都挑在自己的肩上,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感觉很安心,不管是生病的时候,还是健健康康的时候。

每次来看病,都会遇到很到病友,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铁定一辈子跟着她,她调得再远,我也乐意找她看病。”

言传身教满腔热忱

作为上级医师,王争艳严谨求实,言传身教,毫无保留,认真做好“传、帮、带”。作为科主任,她时刻把同事的冷暖记在心上,及时解决困难和矛盾,以真心赢得了信任。

同事们爱称王争艳为“王教授”,她对医术精益求精,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却还是经常翻阅着一本本厚厚的医学书。在她不到五十平米的家里,摆满了书籍,这些书籍里,除了医学书籍外,还有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和文学的书。她觉得医生是和病人打交道的,只有全面了解人的心理,才可以更好的与患者沟通。许多与王争艳接触过的患者都觉得王医生的治疗感到心里很舒畅,因为王医生好像特别了解他们的心思,说的话总是让人感觉暖暖的。

提起王争艳,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感慨万千。工作中,她经常毫无保留的给年轻医生提供医学技术上的帮助。由于这么多年来坚持学习,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年轻医生向她请教问题,她都会耐心讲解,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们提供指导,对待普通护士也是如此,传授各种医疗知识,以提高护理质量,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廉洁行医乐于奉献

王争艳是一名普通医生,亦是一名管理干部。她始终淡泊名利,廉洁行医,本分做人。她这种人格为医务工作者树立了优秀的楷模。

在二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王争艳坚守着医务工作者的原则──“服务患者,不求回报”。患者送“红包”,她坚决不收,还经常真诚地对患者说,“你如果爱护我,就不能这样,接了你的红包,不是对不起我这身白大褂吗?”患者送补品,她心疼患者身体不好,坚决要患者自己拿回去补身体;患者送锦旗,她嫌贵,从不让患者花这个钱,诊室里面唯一的一面锦旗,还是患者“先斩后奏”才挂上去的。

王争艳毕业于名牌大学,她的同学们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她。远在南方的同学邀请她去工作,收入待遇都要比现在高好几倍,但她都没有答应,她说:“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医院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很感激组织对我的培养。虽然这里待遇不高,工作也忙,但同事们对我很好,病人们都很信任我,我很开心,感到很满足,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王争艳几十年来虽然不能如同学那样富足,但她淡泊名利的心态情操,使她感觉踏实幸福。

尽心尽责回报社会

多年来,在党的培养下,王争艳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医学专家和管理干部,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争艳很珍惜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以身作则用自己坚守的行医准则去影响和带领每一位科室成员,她自己也在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位深受同事爱戴的管理者,建立了一个患者信赖评价高的医疗团队,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王争艳就象一块璞玉,为了让这块璞玉能更好的发出光芒成为一块美玉,院党委对王争艳给予了高度关注、关心和关爱,多次与王争艳谈话,谈医院的变化,谈文化的重建,谈党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多年来从未申请入党的她在2008年1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7月在组织重点培养下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200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专业技术方面,从医25年里,王争艳一门心思为患者治病,对自己技术职称的晋升一直疏于关注,多年来从没有申报过副主任医师职称,作为同济医学院的高材生却始终是一名主治医师。

为了让这样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党组织多次找她谈心,帮助她为晋升做好各项准备。2008年王争艳申报了副主任医师,当年获得了副主任医师职称资格,并被医院聘用。

院党委2007年提拔她担任汉口门诊部副主任,走上了管理岗位。为了更好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王争艳带领同事们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在附近居民小区举办健康课堂,在社区居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为了发挥好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医院选派了多位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到医院主办的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我觉得我适合在基层工作,而且我也愿意做为全科医生为社区居民服务。”经王争艳主动申请,2009年医院派她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

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王争艳身先士卒,一方面带领大家深入社区居民家中送诊送药,一方面坚持每天坐诊为社区患者看病诊疗,同时,也为社区医生做好传帮带,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爱戴。

这就是王争艳,一个几十年工作在医疗一线的医生,一个注重医技与医德的好医生。她虽无丰功伟绩,但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让大家感到敬佩,就如刘顺妮副市长对她的评价一样:“名叫争艳不争艳,不争自艳最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