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林简历 亲历者回忆:依据头发辨出江姐和李青林烈士(图)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这八条嘱托首次公开时,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身陷囹圄的烈士们怎么会提出整党整风.路线问题.防止腐化这样深刻的党建理念?胡康民说,要理解先烈的嘱托,必须走进历史.八条嘱托针对的是1948年的<挺进报>事件,以及在此前后的上下川东武装起义.这两件事给四川地下党组织造成沉重打击,多人被捕入狱.<挺进报>事件的恶果其实是叛徒造成的.叛徒只有极少几个,却是位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地下组织也不会遭受这么大的破坏.他们的叛变是狱中同志深刻反思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最能引起后人共鸣和

当这八条嘱托首次公开时,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身陷囹圄的烈士们怎么会提出整党整风、路线问题、防止腐化这样深刻的党建理念?胡康民说,要理解先烈的嘱托,必须走进历史。

八条嘱托针对的是1948年的《挺进报》事件,以及在此前后的上下川东武装起义。这两件事给四川地下党组织造成沉重打击,多人被捕入狱。

《挺进报》事件的恶果其实是叛徒造成的。叛徒只有极少几个,却是位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人,地下组织也不会遭受这么大的破坏。他们的叛变是狱中同志深刻反思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最能引起后人共鸣和警醒的地方。

“从所有叛徒、烈士中加以比较,经济问题、恋爱问题、私生活,这三个个人问题处理得好坏,必然地决定了他的工作态度,和对革命的是否忠贞。”报告中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在今天看来仍值得回味再三。狱中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就是强烈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注意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希望组织上能够切实研究,深入发现问题的根源。经常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和作风,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是许晓轩烈士的临终忠言。

这就是我们的烈士,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念着党的前途和命运。时至今日,这些血泪嘱托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红岩联线主任厉华研究这段历史多年,他的话发自肺腑:烈士,为壮烈之士,忠诚,乃是壮烈之士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因为有无数的先进分子忠诚自己的理想、忠诚自己的国家、忠诚自己的人民。

依据头发辨别出江姐和李青林

厉华说,从1949年9月6日至11月29日进行的大屠杀,11月27日最为惨烈。

据渣滓洞脱险志士傅伯雍回忆,重庆解放后,他按《大公报》登出的通知,直奔重庆临江门介中公寓的“脱险同志联络处”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傅伯雍说,当时联络处里渣滓洞、白公馆的幸存者挤满一屋,畅谈各自脱险的经过,询问突围出狱的险情,打听还有哪些难友活着。在联络处,四面八方赶来询问烈士下落的家属络绎不绝,傅伯雍等脱险的十几个幸存者,主动出面安慰烈士家属,揭露敌人暴行,同时等待重庆军管会安排工作。

1949年12月9日,烈士遗体收殓工作开始。

第一天,傅伯雍和肖中鼎、孙重、林涛等人被安排回渣滓洞去认领烈士遗体,同行的有罗世文烈士的叔父罗沅叔先生,车耀先烈士的女儿车毅英等,另外还有十多位搬运工人,陈然、罗广斌等在狱中策反的看守杨钦典随同作向导。

整个渣滓洞,被敌人集体屠杀的200多名难友中,能辨认的只有19人,其余的同志均被大火烧成残骸、灰烬。现场惨不忍睹。

第三天,傅伯雍等人从渣滓洞回来,路过白公馆监狱时,看到公路旁摆放着长长的两排黑漆棺木,棺木上贴着纸条,已经装殓入棺的有:东北军副军长黄显声将军,张学良将军的副官李英毅,《西北文化日报》社社长宋绮云(共产党员)及夫人徐林侠(共产党员)、小儿子宋振中(即《红岩》中“小萝卜头”)等。

第四天,傅伯雍等人来到较远的一个屠杀现场——电台岚垭。11月14日,敌人在这里枪杀了江姐(江竹筠)等29名共产党员。而11月14日当天下午,傅伯雍亲眼目睹了江姐等人从渣滓洞牢房被押出来的情景,江姐高大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中。

在一间平房的屋子中间有一个四方形的大坑。几个请来的工人跳到坑下,清除上面一层薄薄的覆土,很快呈现出平整摆放着的烈士的尸身,面目均已腐烂,好不容易依据尸体长长的黑头发,辨别出江姐和李青林。

整整一天,从尸坑中找到29具烈士遗体,连同院坝中找到的王敏遗体,一共30具,能在棺木上写上烈士姓名的仅王敏、江竹筠、李青林三人。

300口棺材装殓烈士遗体

据有关资料介绍:革命志士惨遭屠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立即指示重庆军管会:查明详情,收敛遗体,清理遗物。

《大公报》报道了人们在电台岚垭挖掘烈士遗骨的情形。“挖出的这二十九具尸体,全部腐烂了。除江竹筠和李青林两位女志士忠骸被亲属认出,其他已无法辨认。”“这二十九具志士的尸体除了每人穿一件内裤外,连衣服鞋袜都是在殉难前被特务们强迫脱掉。第二天还有人看见特务们把那西装、毛衣等物弄到磁器口摆地摊出卖……”

经过数日的清理、挖掘,在歌乐山集中营范围内,人们总共发现尸体331具。当时对杨虎城、杨拯民等人遗骸辨认非常难,根据被捕获的特务交代,在磁器口找到曾经给杨虎城补过牙的牙医辨认后才得以确定。

厉华介绍,1949年12月1日,解放军大部队抵达歌乐山后,只见尸横遍野,对大屠杀现场进行封闭。12月5日,当时军管会贴出通告,要求脱险志士及家属前去报到登记,并以他们为主对烈士遗体进行辨认。同时调集了300口棺材来装殓烈士遗体,每个烈士遗体用3丈白绸裹尸、2斤酒精消毒。

刚刚解放的重庆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竭尽全力,却也只能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收敛烈士的遗体。厉华说,当时按照家属意愿将英烈遗体就地或运回老家安葬,杨虎城将军和黄显声将军遗体分别被运回到陕西和北京安葬。

厉华说,对牺牲在歌乐山的英烈亲属,当时重庆市政府给予了一定抚恤,同时还向烈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像王朴烈士的妻子被安排在市政府工作,邓小平等领导多次过问王朴家属情况并接见。部分烈属被安排到企业、学校工作。在农村的烈属由政府发放大约3担谷子,开县黄楠才烈士的妻子李世芸收到3担谷子后全部还给当地政府。

万人追悼杨虎城暨殉难烈士

厉华说,1950年1月1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重庆市各界上万人在青年路举行了“追悼杨虎城将军暨殉难烈士大会”。在青年馆大礼堂门口,用白布搭成的祭棚遮断了整整一条青年路,从路上到礼堂内放满了成千上万的人们送来的花圈和祭品;从祭棚的两壁到礼堂四周墙上挂满了祭幛和挽联!不到预定的12点,大礼堂内外已是人山人海。

刘伯承、邓小平因有公要,特提前来到大礼堂哀痛地首先祭奠。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张际春、市长陈锡联、副市长曹荻秋等以及各方代表和烈士家属参加了追悼大会。中午12点,追悼大会开始。大礼堂庄严肃穆,烈士灵前香烟缭绕,烛光摇曳。在哀曲声中,主祭人张际春等走到灵台前向烈士敬香、献花、奉水果,礼堂内外都听得到哭泣声,大会笼罩在一片悲痛的气氛中。

红岩精神

重庆解放后虽然处于百废待兴局面,但是一些脱险志士提出:尽快整理出大屠杀牺牲的英烈事迹,通过广泛宣传来教育人民。市里便集中了罗广斌、杨益言等一批人士专门做英烈事迹整理工作,将他们亲眼所见和整理的英烈事迹到学校、工厂广泛宣讲。罗、杨等人最早撰写的反映红岩英烈事迹的《圣洁的白花》,后改成《禁锢的世界》,后来在青年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烈火中永生》一书。

厉华说,1961年《红岩》小说出版,迅速在全国引起强大反响,全社会形成了“红岩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发行上千万册的书籍。1962年,为了配合《红岩》的宣传,《中国青年报》用较长时间开辟了《红岩精神赞》专栏,全国各地读者都争先在专栏发表文章,红岩精神由此开始。

纪念馆

厉华说,1963年,根据周总理“迁出工厂,恢复原貌,对外开放”的指示,我市临时建起了“干打垒”陈列馆,于1963年11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1965年,我市在这里建立了美蒋罪行展览馆,在“文革”期间停止展览。

1978年后重新开放。1986年,邓小平亲自为“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题写了馆名。1988年,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单位。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组建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2008年10月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红岩联线荣获最佳宣传推广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

小说《红岩》作者之一

84岁杨益言仍坚持写作

昨天,记者来到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老人家中探访,这位84岁的著名作家如今患多种病,他的家人介绍,目前杨老每天坚持写作和练习书法。

杨老介绍,在1961年与罗广斌(“文革”中去世)一起创作了《红岩》之后,又创作了《大后方》、《秘密世界》。2000年在创作《大江东流去》时突发心脏病,老人同时还患有糖尿病、脑栓塞,其81岁的妻子何明扬也瘫痪在轮椅上。

目前杨益言因脑栓塞语言表达有障碍。 (记者 吴国富 实习生 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