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附中刘彭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站在“巨人”肩上布局谋篇

2017-06-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优质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于秀娟校长在"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基地"模式暨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交流研讨会发言北航附中领导团队17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触发了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研究基础上,牛顿建立起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成为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21世纪初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航附中)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

——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优质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

于秀娟校长在“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基地”模式暨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交流研讨会发言

北航附中领导团队

17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触发了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研究基础上,牛顿建立起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成为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21世纪初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航附中)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北航附中的优良传统和人大附中先进的育人理念开始融合,如果把这一“融合”比喻为一个苹果,那么“苹果”的落地,引发的是北航附中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一“巨人”肩上,北航附中人顺势而为,以人为本,谋篇布局。他们抓住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关注师生需求”为出发点,以“踏实工作修炼内功,科研引领提升内涵”为突破点,以追求“智慧课堂”和打造“魅力德育”为落脚点,进而实现“生态校园”的愿景和目标,以恢弘大气的智慧和魄力,大手笔地书写着北航附中新的历史篇章,锻造着一所名校应具有的气质。

秉承中创新 执着中进取

2009年6月,受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的委派,于秀娟接过了北航附中校长的接力棒。于秀娟自称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她说,“来到北航附中后我发现,前任校长们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航附中有着一个敬业、团结、志在一流的领导班子,有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在第一次全校大会上,于秀娟提出了提出三种精神,即团队合作精神,科学研究与课堂落实,拼搏奉献精神,以此引领北航附中快速前行。

这个“幸运”的校长还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创新意识,因而她能够善于抓住那些“灵光一闪”的东西,为学校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生长点,秉承中创新,执着中进取,她和她的团队的在秉承北航附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创新,实施课程创新,探索班会创新,强调教师及时反思与总结,让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都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得北航附中呈现出蓬勃的生机,蕴含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毫无疑问,于秀娟首先要做的就是继续把人大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卓越的团队精神移植到北航附中,另一方面,她更看重北航附中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优秀的教职工队伍。只有二者的融合才能实现思想的引领,于秀娟校长和北航附中的干部教师一道梳理着学校发展的脉络,探究着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在学校发展目标上,于秀娟校长和学校干部教师反复研讨,经过多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充分酝酿,最后结合北航附中独有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十六字校训和富有创意的“STAR”双目标。

“STAR”一词,其英文解释具有星、恒星,星形物,明星、杰出人物等涵义;在东方文化中,则指神秘浩瀚星空的群星闪烁,充满了新奇与挑战。仰望繁星闪耀的天穹,人们情不自禁地就会对那闪闪发亮的、一望无际的星星产生无穷的遐想,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

立足于“航空航天”这一特色,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吸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仰望星空》的精髓,北航附中师生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用开阔的视角去规划学校的明天和莘莘学子的未来:成为“STAR的北航附中”、成就“STAR的北航附中人”。

成为“STAR的北航附中”:

绽放青春光芒的舞台(Stage);开垦自主创新的领地(Territory)

承载未来梦想的飞船(Airship);汲取知识养分的沃土(Rich field)

成就“STAR的北航附中人”:

即科学的(Societal);才华横溢的(Talented)

无私的(Altruistic);理性的(Rational)。

“通古今识,立凌云志,明是非理,成栋梁材”的校训,从基本素养、志愿理想、价值判断和未来抱负四个渐进层面激励着在校学子成长为热爱科学、才华横溢、大气理性的有为青年。

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才充满力量,力量深入骨髓。当精神站立起来时,所有的努力都变成自觉、自动和自发。一个学校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魂”,即全校师生追求的核心思想。那么符合北航附中特点的精神核心应该是什么呢?

于校长和老师们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感悟中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以此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为实现“STAR”双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办学策略,尤其是抓住那些“灵光一闪”的时刻,把思维的“火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成为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北航附中地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与大学的许多资源共享,在血缘和地理关系上与各个院校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发展科技教育特色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树立提炼学校新时代校训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北航附中的科技教育,以航空航天科学和技术为龙头,以科学育人和全面发展为特色,让北航附中成为学生的乐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舞台,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科技教育特色,被评为“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

2007年,北航附中与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分校共同组成课改联合体,统一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08年,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优势,北航附中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艺术后备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率先积极探索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人才模式。

2010年寒假教科研年会上,于秀娟做了《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报告,提出小课题研究,强调教科研应该务实,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策略,改进我们的工作。

诸多迹象表明,北航附中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智慧、前瞻、务实,鲜活地演绎着一所名校的再度崛起故事。

北航附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硬的办学质量,曾经是一所很有影响力的学校,但因为校园硬件和规模小的原因,与北京市示范性高中擦肩而过,错过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如今,北航附中借助于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校大洗牌的契机,利用与人大附中共建的理念优势,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资源优势,主动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于秀娟校长和北航附中的老师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一“巨人”的肩膀上,不惧艰难,谋篇布局,善于创新,把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人大附中先进的理念、宝贵的经验融合起来,每个人倾其所能,倾其所力,再展名校的雄风。

2011年4月2日,经过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区教委批准,北航附中成为“海淀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这在北航附中的发展道路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北航附中已经进入到更快更有利的发展轨道。

2011年4月14日,以“融通、融合、共享、共赢”为主题的“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基地”模式暨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交流研讨会在北航附中召开,标志着北航附中在探索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人才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了“大学中学联动培养创新后备人才基地”模式,为北京市正在进行的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