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教育思想的哲学内涵 记当代教育家刘彭芝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代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从教40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所撰写的教育专著.理论文章.专题报告以及实践感悟有上百万字,涵盖了她关于素质教育.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建设一流中学.如何做好中学校长.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刘彭芝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时代发展变迁所提出的新课题;二是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维方式

当代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从教40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所撰写的教育专著、理论文章、专题报告以及实践感悟有上百万字,涵盖了她关于素质教育、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建设一流中学、如何做好中学校长、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刘彭芝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讲,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时代发展变迁所提出的新课题;二是一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这二者之中,后者对于刘彭芝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刘彭芝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发展方向。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一副对联用以自勉,联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说,“上联说的是我的学术活动方面,下联说的是我所希望达到的精神境界。”“旧邦”、“新命”之语,出自《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冯友兰先生曾经多次引用这句话,并且反复解释:所谓“旧邦”指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新命”指建设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永久价值的东西,阐发出来,以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养料”。

2013年1月20日,“人大附中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在人大附中综合楼四层报告厅举行,国务院参事室部分参事、海淀区各中小学校的校长书记、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基地第二期校长班学员、人大附中及其联合学校的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和校友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刘彭芝校长在主报告中以冯友兰先生的这幅对联开篇,阐述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十几年,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她说,思想来思想去,最能准确表达我这十几年切身感受的正是“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两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说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虽然很古老,但是它一直与时俱进,有因有革,不断创新,至今仍然充满生命力;“极高明而道中庸”,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其中最高明的办法是不走极端,注意分寸,把握好度,稳中求进。这两句话,是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克服各种困难的最大法宝。这两句话,既是中国哲学的命脉,也是中国教育的精华。

她指出,人大附中能有这十几年的又好又快发展,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因为对“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两句有所领悟,并以认真实践。具体可以用六句话24个字来概括,即中国情怀、世界视野、有因有革、返本开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

按照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旨趣,人大附中努力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遵循有因有革、返本开新的思路,人大附中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上大胆探索,有继承、有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有时代气息、有面向未来发展空间的教学体系;沿着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路径,人大附中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切实的措施,帮扶薄弱学校共同进步,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刘彭芝看来,教育无国界,但教育家有祖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终极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思考,要自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有中国泥土的芬芳;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心里有中国情怀,身上有中国印记。这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进一步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几乎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关起门办教育,不仅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因此,在当代中国教育,在树立中国情怀的同时,还要有世界视野。无论是鸦片战争的被动开放,还是最近30多年的主动开放,开放之后如何科学处理中外关系,就必须是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影响至关重大。”

刘彭芝举例说:“东海有圣人,西海也有圣人;中国有优秀文化,外国也有优秀文化。在文化观上,我们必须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在正确处理中外关系上,我这里好有一比,就像大海,百川来了都接纳,但百川入海后,味道都变咸了。百川来了都接纳,这是有容乃大,味道都变咸了,这是以我为主。因此,正确处理中外关系,我们要做大海。说到底,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把中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结合起来,我们就成了大海。”

“在当代中国办教育,当然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这种吸收借鉴不是照搬,更不是西化,而是消化吸收以后的自我充实和完善。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要学习人家的好东西,我们自己也要有好东西让人家学习。我们的教育大树,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掌握外国各种先进的养护方法,让这棵大树长得更好。我们要通过洋为中用,最终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教育,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自觉、教育自信、教育自强。”

刘彭芝认为,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教育家有一代教育家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教育家的最大特征只能是中国情怀、世界视野,只有兼具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教育家才有新作为、大作为,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兼具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当代中国教育,才能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对世界教育事业和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与科学处理中外关系相比,如何科学处理古今的关系,是个长久的话题。中国素以“崇文重教”著称,中国的教育曾经长时间处在世界最高水平,孔夫子不仅是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在全世界教育界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诞生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节,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直到今天还是教育科学中的至理名言。金科御立、孔子之后,从朱熹到王阳明,再到蔡元培、陶行知,中国从来不乏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的伟大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业绩永远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骄傲,永远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把好传统继承好,把老祖宗的经典运用好,是一种基本的职守和担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祖宗之法护好、用好,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社情、国情、世情的变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也是一种基本的职守和担当。

能站在巨人肩上前进,是一种大幸运。光讲继承不讲创新,我们就不能进步;光讲创新不讲继承,我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延续中国教育事业的香火,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永续发展,必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也就是有因有革,返本开新。

在今日中国,评价一种教育思想好不好,评价一种教育实践好不好,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把中国与世界贯通起来。人大附中这十几起一直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争取走出一条熔铸古今中外、综合创新、别开生面的成功之路。

人大附中已经做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将来还要做的事情,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努力把自己办成“国内领先、世界国际一流”的中学,办成展示中国素质教育成就的窗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一流中学的辐射效应,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让全国各地中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派出优秀干部和教师,到北京城乡的薄弱中学,到河南、贵州、宁夏、甘肃等贫困地区的中学联合办学。

办好人大附中,是一种引领;帮扶薄弱学校,是一种担当。引领和担当是人大附中工作的“一体两翼”,是完整而真实的人大附中。也正是在引领和担当的过程中,人大附中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成就一所中学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情怀、世界视野、有因有革、返本开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既是刘彭芝的教育思想,也是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既有着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又包括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基本内容,也是一条要长期走下去的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