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身高不足1 5米:拼命精神感动外国教授

2018-03-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钱伟长回国后的住所,在清华大学旧西院    从科学馆往南是照澜院,往西就是西院,这两处都是清华大学早期的教师宿舍.钱伟长成为清华大学老师后,曾经先后在西院和照澜院居住过.    钱伟长历尽了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了阔别6年的清华大学,担任了机械系的一名教授.学校安排他住在专为教职员工准备的宿舍区--西院,这一年正是1946年.西院是清华大学早期教职员工住宅区之一.1924年开始修建,建成五排中式住宅共20套,每套住宅为二合院,后增建为四合院,1933年又往南扩建三排10套工字形日式建筑.

    ■钱伟长回国后的住所,在清华大学旧西院

    从科学馆往南是照澜院,往西就是西院,这两处都是清华大学早期的教师宿舍。钱伟长成为清华大学老师后,曾经先后在西院和照澜院居住过。

    钱伟长历尽了千辛万苦后,终于回到了阔别6年的清华大学,担任了机械系的一名教授。学校安排他住在专为教职员工准备的宿舍区--西院,这一年正是1946年。西院是清华大学早期教职员工住宅区之一。1924年开始修建,建成五排中式住宅共20套,每套住宅为二合院,后增建为四合院,1933年又往南扩建三排10套工字形日式建筑。西院内树木成行,绿荫丛中一排排平房优雅宜人。西院中曾经有王国维、朱自清等50多位著名学者先后居住。钱伟长当时住在西院的43号,43号曾经也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住过的地方。

    在西院的一排排平房中,我仔细地寻找着43号。当我从南往北路过了45号、44号,43号的门牌显露了出来。走入院中,我看到整个小院里搭建的小房,使这个院子显得分外局促。在院子里,我遇到了住在这里的老居民,与他攀谈得知,当年钱伟长正是住在这座院子里。钱伟长在这里一直住到解放后,然后就搬到照澜院去了。  

    钱伟长住在西院时,他的教学工作极为繁重,他不仅在清华大学教课,还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兼课,他的课时要超出别的老师一倍多。钱伟长作为老师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了力学界、物理学界和工程界独当一面的专家。

不仅如此,钱伟长还争分夺秒地从事科学研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在流体力学方面,他为研究弹头附近的锥形流动计算提出了一种新颖渐近方法,建立了流动润滑问题的变分原理,探讨了有导板的翼轮的流动问题;在固体力学方面,他开始研究圆薄板大挠度弯曲问题。

1947年,他发表《均匀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大挠度变形》一文,提出以中心挠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应用力学季刊》称为"钱伟长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1948年,他又发表了著名论文《均布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在特大挠度下的渐近特性》,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渐近方法,后来在奇异摄动理论中被称为合成展开法,成了合成展开法的"开山鼻祖"……

     ■照澜院里钱伟长故宅已成纪念品商店

    此后,钱伟长又搬到照澜院居住。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1921年建成,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教职员工宿舍之一。最初,照澜院称为南院,1934年新南院建成后便被称为旧南院,抗战胜利清华大学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

    照澜院最初设计有中西式住宅各10栋,中间是一个广场,青灰建筑与白色栏杆相间,中西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林木花草,意境清幽。虽然现在照澜院中被居民围建了一些小房,但是大体的轮廓依然可见。当年梅贻琦、戴志骞、杨光弼等成为照澜院的首批住户,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张申府、袁复礼等也相继安居于此。照澜院一直作为教职员工的住宅,是清华大学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

    我要寻找的钱伟长故居就在照澜院的16号。我顺着门牌号在照澜院中一个一个数下去,在西南侧找到了16号。不过此时的16号已经不是住户人家了,而改成了清华大学的纪念品商店。

我心里有些怀疑,想会不会是自己记错了门牌号?于是我又回到照澜院的院里,向一位老奶奶打听16号的来龙去脉。这位老奶奶说,她在照澜院生活了50多年,当年钱伟长就是她的邻居。老奶奶接着说,"1957年,钱伟长因为写文章反对苏联教育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并且提出要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等意见,被打成右派后,好多人都不敢跟他说话,我就不管这些,大家都是好人,我就主动见面跟老钱打招呼。

"老奶奶还介绍,后来钱家搬走了,16号又住进了别的人家,不久那户人家也搬走了,再后来,16号就出租了,成为现在的纪念品商店了。

辞别老奶奶我又回到了16号,走进院里,我发现虽然这里已经成为纪念品商店,但是小院的格局没变,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样子。

     ■首都钢铁公司的特殊钢厂是钱伟长"工作"了三年多的地方

    在北京,钱伟长还有一处"工作"过三年多的地方,就是首都特殊钢厂,1983年该厂并入首钢公司。特殊钢厂坐落在北京西部古城地区。首钢搬迁,特殊钢厂也不再生产钢材了。据媒体报道,在特殊钢厂原址上,石景山区将与欧盟联手建立新能源基地,引入欧洲知名企业,还将建设低碳、零碳建筑,这里将成为中国首个节能展示中心和节能技术研发基地。

    不过如果时间可以倒退40年,特殊钢厂的车间里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生产。钱伟长和清华大学材料力学教研组教师一行30人下放到这家企业的炼钢车间"接受改造",这一年是1968年。在这里,钱伟长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后大部分人员撤回,仅钱伟长和其他几个人留厂继续劳动改造。

    据曾经和钱伟长一起工作的工人回忆,当时钱伟长和工人一起做炉前工,这是很辛苦的工作。当时炉前工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举起52公斤重的铁棒进行操作,一般人是拿不起来这样重的铁棒,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不仅能够拿起来,还能省下一半的力气。工人们觉得钱伟长的办法很好,于是就把车间里的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踏实的劳动态度和他善于思考发明创造的精神,博得了工人师傅的尊重,工人们称他为"教授",还请他给工人讲课。钱伟长在特殊钢厂也尽自己所能为工人们设计急用的水压机,之后他还与工人一起建成了大型热处理车间,带领工人一起进行各种工艺计算和技术革新。

    1969年夏天,清华大学要把钱伟长转到江西鲤鱼洲农场进行农业劳动改造,当工人们得知那里是血吸虫病疫区。工人就以"钱伟长还没有改造好,要继续留他改造"为名,硬把他留了下来。在特殊钢厂的那段日子里,钱伟长与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纯真与质朴。

    "文革"结束后,钱伟长恢复了名誉,也重新开始工作。在邓小平亲自批示下,钱伟长调任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1983年,钱伟长飞赴上海,履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之职。

    结束了寻访钱伟长在北京足迹的旅程,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钱伟长的辞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他与钱学森、钱三强代表着一段让中国人豪情激昂的科技记忆。虽然曾经的"三钱"已经离开了我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我想这更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开始。文并摄/尹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