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杭杨荫浏 记杨绛父亲杨荫杭先生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了李先生的文章以后,我也去书店买了一本<老圃遗文辑>翻看.这本书收集了杨荫杭上世纪20年代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的数百篇文章.这些文章都很短,却涉及中外历史.地方文化.社会不公.官场腐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阅读中我发现杨荫杭有三个特点:一是满腹经纶,博闻强记;二是不写高头讲章,只写简短评论;三是继承了中国文人关心政治的传统.<老圃遗文辑>一书后面附有杨绛的长文<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提到杨荫杭的祖父在杭州做过"很小的小官&

读了李先生的文章以后,我也去书店买了一本《老圃遗文辑》翻看。这本书收集了杨荫杭上世纪20年代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的数百篇文章。这些文章都很短,却涉及中外历史、地方文化、社会不公、官场腐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阅读中我发现杨荫杭有三个特点:一是满腹经纶,博闻强记;二是不写高头讲章,只写简短评论;三是继承了中国文人关心政治的传统。

《老圃遗文辑》一书后面附有杨绛的长文《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提到杨荫杭的祖父在杭州做过"很小的小官",杨小时候颇受祖父宠爱,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一边给他剥瓜子,一边教他背古诗。杨绛还说:"我的祖父也在浙江做过一个小地方的小官",所以两代人都是只有住宅没有田产的穷书生、穷小官(参见《老圃遗文辑》第93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早年求学经历

话说回来,当年杨荫杭之所以选择这所学堂,是因为它不仅对学生一律免费,还在教员配备、教学计划、讲授内容和教科书选择、实验室器材等方面都采用美国模式,故有"东方康奈尔"之誉。另外,它还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两部分。头等学堂相当于本科,设工程、电学、矿务、机器、律例等5个专业;二等学堂不分专业,相当于预科,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头等学堂。

1897年,该学堂因伙食问题爆发学潮,校方对此采取强硬态度,决定将带头闹事者一律开除。据杨绛说,当时他的父亲并未参与其事,但是在学校当局追查时,他因为看不惯那些事前慷慨激昂、事后畏葸不前的人,便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了责任。结果他被开除学籍,离开了这所条件优越的学校。

随后,他又考入刚刚在上海成立的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的前身)。该校也是由盛宣怀创办,聘请张焕纶与福开森分别担任中、西文总教习。它原计划分为外院、中院、上院和师范院4个部分,前3院相当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但由于缺乏师资,只好先在师范院招了一个班的学生。有人对这个班评价很高,说它开创了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是一所值得纪念的学校。

保送日本留学

1898年,杨荫杭被南洋公学保送到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深造。随后,国内发生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远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为了"联络感情、激励志气",成立了一个宗旨不太明确的团体――励志会。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说:"励志会为庚子(1900年)东京留学界所组织。其时各省学生东渡留学者不过百数十人,尚无何种结合,此会实为留学界创设团体之先河。有会章五条,不外以联络情感策励志节为宗旨,对于国家别无政见。惟是时革命思潮已风起云涌,会员中主张光复主义者大不乏人。激烈派如戢元丞、沈云翔等均任会中干事, 故亦不啻一革命宣传机关。" (参见《革命逸史》初辑第99页,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1版)

冯自由还说,早在1900年,杨荫杭与杨廷栋、雷奋等人就创办了《译书汇编》。该报以"编译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如卢骚之民约论,孟德斯鸠之万法精理,约翰穆勒之自由原论,斯宾塞之代议政体,皆逐期登载。译笔流丽典雅,风行一时。时人咸推为留学界杂志之元祖。自后各省学生次第倡办月刊,吾国青年思想之进步,收效之巨,不得不谓《译书汇编》实为之倡也"。 后来,曹汝霖在回忆录《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也提到了这份杂志。

有趣的是,杨荫杭在日本还遇上过两件趣事:一是日本舍监偷吃中国留学生的皮蛋,被大家发现;二是日本下女把留学生带去的牙粉当作化妆品,涂抹在脸上。后来杨荫杭给杨绛讲这些趣闻轶事时,还使用了章回小说的标题:"偷皮蛋舍监尝异味,搽牙粉丑婢卖风流"。这件事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也有记录,标题是《日教员窃皮蛋之笑话》。可见,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东瀛归来译书

关于这段话中"派往译书馆译书",文后的注释是:"见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一)第72页。译学馆前身是‘北京同文馆’。庚子后,京馆改称译书馆。"此说法似有讹误。

杨荫杭等人是由南洋公学派往日本留学的。后来母校急需翻译人才,他们尚未毕业就提前回国,显然是为了解决母校的燃眉之急。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与北京"译书馆"虽然只差一字,却相去甚远,所以我猜测杨绛先生所谓北京译书馆云云,很可能是上海"译书院"之误。

杨荫杭等人编译的这些社会政治读物,虽然是南洋公学的教材,但却为整个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思想资源,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后来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显然与他主持译书院的经历有关。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03年,译书院因经费问题而停办,于是杨荫杭离开上海返回家乡无锡。

执教澄衷学堂

据杨绛说:"我父亲回到家乡,与留日学生蔡文森、顾树屏创办了‘理化研究会’,提倡研究理化并学习英语。我母亲形容父亲开夜车学理化,用功得背上生了一个‘搭手疽’,吃了多少‘六神丸’。"从这里,可以看出其科学救国的热忱。杨荫杭的妹妹杨荫榆后来去日本留学时,选择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的理化专业,也正是受了杨荫杭的影响。

杨绛说:不久她的父亲又到了上海,"在《时事新报》馆任编辑,也在上海《苏报》任编辑及撰稿工作并在澄衷学校、务本女校、中国公学教课"。

查《中国近代史词典》有关词条,可以发现这一说法也有问题:《时事新报》的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时事报》,到1911年才改名为《时事新报》,而1906年杨荫杭已经赴美国留学了。另外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两个《时报》:一个是1886年在天津创办的《时报》,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曾担任主笔;另一个是1904年在上海创办的《时报》,由康有为的弟子狄楚青担任主笔。杨荫杭离开南洋公学译书院以后,他的同学雷奋和杨廷栋都在后一个《时报》馆担任过编辑,所以我怀疑杨绛先生所谓《时事新报》,很可能是上海《时报》之误。

远赴美国留学

1910年杨荫杭学成回国。他的硕士论文是《日本商法》,被收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丛书第一辑。杨绛从来没听父亲提起过自己的学位和论文,倒是钱钟书是个有心人。有一次他在岳父书橱的最高层看到一本红皮书,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就是老岳父的硕士论文。那个时代的人对学位论文是不当回事的,他们认为如果只有学历没有能力,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橱。回国时,杨荫杭还路过欧洲游历一番,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风尚。

回国以后,杨荫杭经张謇推荐,在北京法政学堂任教。肃亲王善耆听说他精通东西方法律,便请他利用晚上的时间为自己讲课。善耆是清朝末年锐意改革的一位皇室成员。义和团动乱以后,他引进了警察制度,修整了王府井一带的路面和大大小小的店铺,还建成了东安市场和文明戏院。此外,他还因为同情革命,主动释放了刺杀载沣的汪精卫。

据杨绛说:"辛亥革命前夕,我父亲辞职回南,肃亲王临别和他拉着手说:‘祝你们成功。’拉手祝贺,只表示他有礼貌,而‘你们’两字却很有意思,明白点出东家和西席之间的不同立场。‘祝你们成功’这句话是我父亲着重和我讲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坚持司法独立

辛亥革命以后,杨荫杭就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不久,因北洋政府有本省人不能担任本省官职的回避制度,而被调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杨荫杭上任后,曾接手一件恶霸杀人案件。据说此人仗着自己与督军有裙带关系,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甚至把杀人不当回事。民国初年,各省的督军、民政长和高等审判厅厅长,实行三权分治。当时浙江的督军是朱瑞,民政长是屈映光。屈曾为这个恶霸说情,但是坚持司法独立的杨荫杭还是以"杀人偿命,不能宽宥"为由,将这个恶霸判处极刑。为此屈映光在晋见袁世凯的时候,以"此人顽固不灵,难与共事"为由,先告了杨荫杭一状。幸亏袁世凯的秘书长张一也是江苏无锡人,在他的干预下,袁世凯亲笔批了"此是好人"4个字,然后把杨荫杭调到了北京。

不久,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上台执政,杨荫杭被任命为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1917年,有报纸揭露许世英在担任交通总长期间,任用亲信担任铁路局长,并假借调查之名要求各路每月进贡1000元。另有报纸披露,许世英卖官鬻爵,济南铁路事务所所长、徐州车务段段长、浦口港务处处长等人皆因贿赂许世英而得到官位。更恶劣的是,许世英还在对外交涉中有致使国家财政损失上百万元的嫌疑。杨荫杭得知这些消息后,便下令传讯许世英并把他羁押起来。

许世英字静仁,安徽秋浦人,是近代中国政坛的著名人物。早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他就因为护驾有功得到清政府重用。1907年东北设立行省后,他被任命为奉天高等审判厅厅长。1910年,他奉命赴华盛顿参加万国司法制度及改良监狱会议,会后又考察了10余个欧美国家的司法制度,被视为近代司法制度的专门人才。辛亥革命期间,他与山西巡抚张锡銮联名吁请清帝退位,拥护袁世凯上台。民国成立后,他先后在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政府担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和国务总理等职。

按理说许世英也是司法界元老,杨荫杭的前辈,但是杨却不顾一切地传讯了他。许世英被扣押后,许多人前来说情,致使杨荫杭家"那一夜的电话没有停"过。

对于这件事情,有人说杨荫杭在担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就与许世英结怨,因此这一次纯属报复。也有人说杨荫杭没有掌握充分证据就下令抓人,不仅是鲁莽之举,还有滥用职权之嫌。

最后,许世英被宣告无罪并辞去了交通总长的职务;杨荫杭也辞去高等检察厅厅长一职,于 1919年离开北京回到无锡。

为此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说:"第二天,父亲就被停职了。父亲对我讲过:‘停职审查’虽然还不如‘褫夺查办’严重,也是相当重的处分;因为停职就停薪。我家是靠薪水过日子的。我当时年幼,只记得家里的马车忽然没有了,两匹马都没有了。大马夫、小马夫也走了。想必是停薪的结果。"在《老圃遗文辑》中,附有当年刊登在《申报》上的《声辩中之高检长惩戒案》,其中有《司法部呈文》和《杨荫杭抗辩书》等文件,这应该是进一步研究这一公案的原始材料。

2009年5月,我有幸应台湾"中央研究院"邀请,参加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期间,我在台湾大学附近的旧香居书店淘到一本《人间世》月刊社印行的《许世英回忆录》。据该刊发行人刘济民说,《许世英回忆录》是在胡适的敦促下,通过记者采访的形式开始的。这本书"原拟分成上中下三集,上集为满清时代,中集为民国初年,下集为国民政府时代,不幸《人间世》在五十年九月间,突遭意外,被政府强迫停止发行一年,至五十一年十月复刊,回忆录仍继续刊载至年底,嗣因有某要人劝阻静老不要在《人间世》上继续发表回忆录,故不得已只有将满清一部分,勉强予以结束,至堪惋惜!"(参见《许世英回忆录》第2页,《人间世》月刊社中华民国五十五年二月十日初版)

刘济民还说:"因为静老是我们安徽人的乡长,他毕生为国家民族服务,清廉自守的精神与风范,实令我辈后生非常的敬佩!这是我要求替他发表回忆录的动机。"通过采访,他发现"静老一生做大官,但不爱钱……身后很是萧条,在他的故乡――安徽省至德县并未治产,还是祖遗的几间老屋,至于北平上海,亦无华厦别墅,美国银行更无存款。在近代史中凡是担当大任的安徽人,还没有发现到有贪污的劣迹。"

刘济民的话是否可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过他的最后一句话,似乎有点武断。

加盟《申报》副刊

晚年逸闻趣事

"一文厅"是明代高官徐如珂的宅第,当年徐因为得罪魏忠贤被赶回苏州服毒自尽,后来当地民众为纪念他,每家各捐一文修建此厅,故称为"一文厅"。杨荫杭买下以后,经过简单修缮住了进去,然后请张謇书写"安徐堂"3个大字挂在正厅。杨绛听父亲说:"那是张謇一生中末一次题的匾额。"杨荫杭这样做,既为宅第的故主留下痕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抱负。当时杨绛才十二三岁,正处在娉娉袅袅的豆蔻年华,因此安徐堂给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钱钟书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给杨绛的信中,附有"苦爱君家好苍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想发浓荫覆旧房"的词句,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介绍了杨荫杭晚年的许多趣闻逸事。比如他把律师的工作,称作是与别人"吵架";他在法厅上为人辩护时,经常跷起二郎腿;他午睡的时候,喜欢女儿陪在身边玩耍;孩子要上大学,他完全尊重他们的喜好;杨绛从外地回来,他居然有心灵感应……

此外,杨荫杭还爱好收藏古代钱币。据说他在著名收藏家宣古愚的引荐下,曾经买到4盒古钱。这套钱币上自周代刀币,下至隋代五铢,极其珍贵。对于这件事,杨绛也有记忆。她说:"父亲曾花一笔钱买一整套古钱,每一种都有配就的垫子和红木或楠木盒子。一次父亲病了,觉得天旋地转,不能起床,就叫我把古钱一盒盒搬到床上玩弄,一面教我名称。我却爱用自己的外行名字如‘铲刀钱’、‘裤子钱’之类。我心不在焉,只想怎样替掉些父亲的心力。"杨绛读大学以后,杨荫杭突患中风,居然在法厅辩护时说不出话来,从此便放弃了律师工作。后来他致力于《诗骚体韵》一书的写作,大概是自己觉得不满意吧,后来他把这本书毁掉了。这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夫人在逃难中去世。战争期间杨荫杭流离失所,辗转于苏州和上海之间。由于在战乱中倍受煎熬,他在抗战胜利前夕去世,享年77岁。

对于父亲的死,杨绛在回忆中写下这样的话:"我父亲如果解放后还在人间,他会像‘忙人’一样,成为被‘统’的‘开明人士’呢,还是‘腐朽的资产阶级’呢?父亲末一次离开上海的时候,曾对我卖弄他从商店的招牌上认识的俄文字母,并对我说:‘阿季,你看吧,战后的中国是俄文的世界。’我不知道他怎样迎接战后的新中国,料想他准会骄傲得意。不过,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大概是会给红卫兵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