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震烈度区划简图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合肥靠近这个地震带--郯城-庐江断裂带。这是一条大断裂。在这条断裂上有可能发生地震。这条断裂通过肥东的王铁-撮镇到庐江,过桐城、潜山擦大别山的东缘而过。有人认为这条断裂在这南边穿过长江进入江西。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

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二、合肥密切相关的郯庐地震带介绍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就斜贯全省,历史上曾经发生数十次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在东部居于中等水平。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

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

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世界上的地震带主要有四类地震带(这不是李四光预测的,这是常识):环太平洋地震带;Alps-喜马拉雅地震带;洋中脊地震带和板内裂谷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结果,Alps-喜马拉雅地震带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结果。这两条都是发生在汇聚板块边缘,一般震源较深。象唐山大地震就是发生在第一条带上,日本整个位于这个地震带,天天有地震。象伊朗、云南的地震就是第二地震带;第三条地震带是板块分离边缘,多位于洋中脊,但洛杉矶等加州大地震也位于这个地震带(位于转换断层上);一般震源很浅,若震级很大时,破坏性极其严重。第四地震带就是在板块内部发生的,一般位于大断裂带上,频度很低,震级较小。


传说中合肥位于地震带上就是第四类。其实,说法不准确。合肥只是靠近这个地震带--郯城-庐江断裂带。这是一条大断裂。在这条断裂上有可能发生地震。这条断裂通过肥东的王铁-撮镇到庐江,过桐城、潜山擦大别山的东缘而过。有人认为这条断裂在这南边穿过长江进入江西。象这次的瑞昌地震也应该位于这个带上。
所以,合肥不在地震带上,有20多公里的距离,尤其高新区的距离会超过30公里,肯定比合肥东区安全。同时,在第四带发生的地震一般震级较小,很少超过6级。虽然不清楚郯城地震的震级,但肯定不是8级。
大蜀山是辉绿岩,确实是火山成因,具体的年龄是9Ma,很年轻,但九百万年的年龄比人类历史还长很多。那是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但假如下一次再产生火山,肯定不会在同一地点。而且,就是在大蜀山,整个合肥市也要换地方。

安徽省地震活动频度在华东地区属比较高的省份。
著名的郯城-庐江地震带和扬州-铜陵地震带贯穿全省,1300年以来,发生43/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3次,6级以上地震4次。邻省破坏性地震对我省也构成重大威胁,如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发生8.5级地震,就曾使我省江北大部分地区遭到8度破坏,相当于发生一次6级~6.5级地震。
合肥位于华中地震区,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城区东侧。历史上山东郯城81/2级、霍山61/4级强烈地震都曾波及我市,造成严重破坏。合肥境内也曾发生过两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即1673年3月29日合肥城南发生5级地震,地震时声如雷,屋舍倾倒(清史稿灾异志)。1954年6月17日于合肥-六安间发生51/4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损坏,浇好的水泥柱开裂,合肥邻近20多个县市均有房屋倒塌,波及面达28万平方公里。
2005年7月21日寿县3.6级和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破坏性地震均波及合肥市,市域内普遍有感。据专家推测,2020年前合肥市存在发生5.5-6级地震的背景。
(合肥市位于华中地震区,属郯(城)庐(江)地震带南段。1996年和2006年,国务院两次确定合肥市分别为全国13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和11个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2007年还被列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城市之一。)

约自唐山大地震后,安徽社会上一般人士已开始知道郯—庐断裂带这个地球科学上的专有名词了。因为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人们担心郯—庐断裂带活动引起大地震。说起郯—庐断裂带,它已经历了40 多年的风风雨雨争辩。早在1956 年,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徐嘉炜与当时的北京航测队杨华同志同时发现公布了这条大断裂。徐嘉炜教授自此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终于确立了地球上最巨大的断裂之一——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或称郯—庐大断裂,早期发现时以山东郯城与安徽庐江两地名命名的。后来的研究证实它是纵贯东亚的移动的大断裂。它从湖北东部沿大别山东缘,经过安徽、江苏、山东,过渤海,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作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已达2400公里。

在安徽境内,穿越泗县、五河、嘉山、定远、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及宿松等县境,全长约400 公里。郯—庐断裂带的发现与研究,一直在争辩中。在60 年代初期,徐嘉炜教授提出这个活动的大断裂有明显的水平位移,移动200 多公里。当时发表的文章,被视为邪说。有人对断裂带的存在,提出非议,甚至根本否认它的存在。在对断裂带的展布范围、延伸规模、平移的距离、活动时间及演化、成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过不同意见。据初步统计,研究并应用郯—庐断裂带的中外文献资料,即达400 多条。
郯—庐断裂带是个巨大的水平移动的大断裂。

它的东侧地块向北移动,西侧地块向南移动。例如现今胶南、苏北一带就是大别山的延续;现今胶南烟台一带,原先同安徽蚌埠一带连成一体;现今辽宁鞍山一带,原先同山东西部泰安一带相连。它们都是受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断裂错开后位移的。对于郯—庐断裂带平行移动的幅度,开始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学者认为有几百公里。徐嘉炜教授研究认为最大平移幅度达740 公里。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一般速率为一年一厘米多,有时快速时即达一年5—10厘米。
郯—庐断裂带的平行移动,在安徽大地留下了巨大的伤痕,有很多迹象(证据)可见。在卫星的照片和航空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断续相连的直线性影象。在肥东县古城以北地区,断裂带内可见有地堑和地垒构造。

地堑地垒是长条形的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层断块,它们受断裂方向控制,是断裂留下的产物。由于地壳断裂产生巨大的挤压、碎裂,搓揉的力量,使得这一带的岩石碎裂成粉末状,后来又胶结起来的糜积岩,在断裂带两侧常常可以看到。庐江、舒城县的温泉、嘉山女山古火山的喷发,都是断裂运动影响产生的。
郯—庐断裂带是产生大地震的温床。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 年7 月25 日),山东郯城发生8.5 级大地震。安徽省40 多个县市受到破坏,合肥城墙及房屋大半倒塌。在19 世纪内,郯—庐断裂带内的安徽境内的一些断裂邻近或与其他断裂交汇处,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郯—庐断裂带控制着我国东部的大地构造格架。

许多金属矿产及石油、天然气亦受它的制约,许多早期的矿带经过它的错动发生位移。全国极为重要的胶东招远矿带(产量占全国1/4),被这个断裂带错动位移到皖北蚌埠及豫东小秦岭地带,安徽宿松磷矿与江苏锦屏磷矿原来相连,经断裂错动一分为二。依据这个规律,在两侧相对应的地区寻找同类型矿产很有远景。
所以,研究郯—庐断裂带,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有密切的实用价值。对于郯—庐断裂带形成时间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形成在6 亿年前的寒武纪,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距今一亿多年前中生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古生代以来逐渐增长发展。郯—庐断裂带的发现者认为它的形成与演化可归纳为三部曲。

它在距今一亿多年的晚侏罗世形成而产生巨大的左行水平移动;约在距今一亿年至45 百万年(地质时代的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时,以拉开运动为主,形成盆地;在这以后至今则以挤压运动为主。它的活动均受太平洋中板块运动的控制。
郯—庐断裂虽发现于50 年代,但至60 年代一直被视为异端,遭受冷遇与非议。70 年代开始站稳,但仍处于少数派。70 年代末,已开始从地学界走向社会,为人民群众知道。80年代地学界不得不重视,但在许多场合受到围攻,长期仍然处于逆境。但在80 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多国的国际合作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开始走向世界,在国际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达30 多篇。得到英、日、美等国家地学专家教授的赞许。

日本地质学家将这一巨大平移运动命名为徐氏事件。
1993 年,由英国出版了《郯—庐平移断裂系统》专著,系统地将这一成果推向国际地学领域。1996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由徐嘉炜教授主持,专门召开了郯—庐断裂形成与演化的专题讨论会。会上消除了过去不同学术意见的分歧,得到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学术是无止境的,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探索前进。
最新消息: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
1.石家庄0.35
2.合肥0.25
3.西宁0.24
4.海口0.23
5.

长沙0.22
6.南昌0.22
7.杭州0.21
8.乌鲁木齐0.19
9.成都0.18
10.郑州0.18
11.南京0.18
12.兰州0.17
13.福州0.16
14.哈尔滨0.16
15.太原0.16
16.西安0.15
17.银川0.14
18.济南0.14
19.贵阳0.13
20.南宁0.13
21.长春0.13
22.沈阳0.13
23.呼和浩特0.13
24.昆明0.11
25.广州0.11
26.武汉0.11
27.天津0.11
28.北京0.11
29.重庆0.10
30.上海0.10
信息时报讯 (记者蒋隽 通讯员 郭晓东)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发生地震的危险有多大?科学家对30个省级城市进行了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估。这是昨天(2008.7.21)记者在广东科技馆举办的地震与思考地震科普图片巡展上获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