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彻的《新发现了一批郭松龄反奉资料未刊稿》

2018-0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所谓东军,是指张作霖的奉军而言.因为对于处于西部的郭军来说,奉军处于东部.作者姚东藩在<东北人物大辞典>(第2卷上)有传,传曰:"姚东藩(1896-1980.10),字震黎.辽宁沈阳人.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事学校第6期.1920年后,任黑龙江省军官养成所军事连上尉连长,省军务督办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东北陆军第6旅80团上校团长,东北军第11军少将参谋长,第50旅少将旅长,东北讲武堂教导队深造班少将总队长,东北军步兵第15旅少将旅长,111师中将师长.1934年在豫鄂皖与红军作战

所谓东军,是指张作霖的奉军而言。因为对于处于西部的郭军来说,奉军处于东部。

作者姚东藩在《东北人物大辞典》(第2卷上)有传,传曰:“姚东藩(1896—1980.10),字震黎。辽宁沈阳人。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事学校第6期。1920年后,任黑龙江省军官养成所军事连上尉连长,省军务督办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东北陆军第6旅80团上校团长,东北军第11军少将参谋长,第50旅少将旅长,东北讲武堂教导队深造班少将总队长,东北军步兵第15旅少将旅长,111师中将师长。1934年在豫鄂皖与红军作战中失利被撤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在街道工作。1956年参加民革,当选为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委员,后任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参事,为辽宁省民革候补委员、副秘书长。”[1]

可见,姚东藩当时先任奉天镇威上将军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后任张学良第3方面军团司令部参谋处上校作战科长。参与密事,了解内情。因此,姚东藩得天独厚地既亲见亲历张作霖得到郭松龄反奉消息时的表现,也亲作亲为张学良第3方面军团的组建与东军拒郭的整个过程。姚东藩的回忆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此文从来没有发表过。为了慎重起见,我查找了有可能发表这篇文章的已经刊载的资料,如全部51辑《辽宁文史资料》和全部《全国文史资料》等,也查阅了已出版的有关著作,如常城的《张作霖》[2]、任松、武育文的《郭松龄将军》[3]、陈崇桥、胡玉海等的《从草莽英雄到大元帅——张作霖》[4]、陈崇桥、耿丽华的《张作霖真传》[5],还有《辽宁文史资料》第16辑《郭松龄反奉》[6]等。并访问了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专家学者。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曾经刊载过或引用过。目前可以认定,这是一篇没有发表过的珍贵的回忆历史资料。

细读此文,感到它提供了许多我们不了解的事件内幕情况。

第一,准确地回忆了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张作霖的冷静反应。关于得到郭松龄反奉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张作霖的反应,学界或语焉不详,或道听途说。因为当时在张作霖身边的人,诸如总参议王树常、参谋长于国翰、参谋处长陈钦若、科长胡颐令等,除姚东藩外,都没有回忆文字。而姚东藩的这篇第一手回忆资料,不知何故又没有发表。所以,张作霖传记的撰写者大多使用了钱公来的《辽海小记》里的记载:“(张作霖)整天躺在小火炕上抽大烟,他抽一会儿烟,又起来在屋内来回走,口口声声骂小六子;自悔误信鬼子、六子(鬼子,郭绰号;六子,学良小名)。”此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了。

但是,钱公来的记载并不可信。钱公来,《民国人物大辞典》有传[7]。钱公来,字希古。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同盟会奉天支部文事部部长。1925年冬,参与了郭松龄反奉,任国民革命军东北军第1师师长。讨奉失败后,于1927年被捕入狱。东北易帜后被释放。钱公来反奉当时是在张作霖的对立面的郭军中,对张作霖的情况不会了解。他的记载就只能是捕风捉影,或道听途说,或闭门杜撰,极不可信。

姚东藩的记载,真实可信,令人信服。姚东藩当时正好在张作霖身边,任奉天镇威上将军公署参谋处上校科长。张作霖的表现和反应,姚东藩看得一清二楚。从姚东藩的记载可以看出,张作霖反应迅速,沉着冷静,并不慌乱,也无暴躁。

从姚东藩的回忆资料可以看出,张作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步骤:第一步,传见张作相;第二步,传见韩麟春;第三步,召集高层会议;第四步,电报有关情况;第五步,急调各军来奉。这些应急措施是及时的,也是得当的。

第二,认真地分析了张作霖对待郭松龄及其部众的基本政策。开始时,张作霖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文中记道:“张讲话毕,从队列中提出卫队的中校团附徐良、补充团团长郝玉铭,有响应郭逆嫌疑,当场扣押。又密令俞恩桂对郭松龄、李景林家属和郭军带兵的高级军官在沈阳城居住的家属,进行监视。”这就造成了“有两种人感到自危。一种是属于郭松龄清君侧电所清的对象和与这些对象有关连的人;一种是素与郭有关系,怕扣上通郭罪名。前者以杨宇霆为首及亲杨派;后者以王瑞华最担心,他是军士教导队上校队附(队长张学良),为当时省城一支具有实力的三营兵力。且传言王有受郭委为旅长之说”。

但是,张作霖很快发现自己的政策有误,当即纠正错误做法。第一步,宣布“罪在郭逆一人”。张作霖申明:“罪犯是郭逆一人。他们家的人是我的部下,缺柴少米的,给他们送去”。这个政策立见成效,“这些家属从惊心吊胆得着安定,都派专人向亲人报平安去了”;第二步,提升王瑞华为旅长。将可能变成敌人的卫队牢固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第三步,重用吴俊升,安定己方;第四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悬赏捉拿郭松龄及韩淑秀。

第三,详细地记载了张作霖命其寻找杨宇霆的整个过程。姚东藩记道:“杨宇霆看过郭松龄电报,在张作霖对军官讲话完毕,关押卫队中校团附徐良、补充团团长郝玉铭后,匆匆离开公厅。”郭松龄的电报声称“清君侧”,杨宇霆压力甚大,就不辞而别。张作霖命姚东藩传见杨宇霆,姚在杨宇霆可能待的地方都找遍了,愣是没找着。经过三四天,杨宇霆又不动声色地回来了。张作霖并没有因为郭松龄的“清君侧”的电报而贬斥杨宇霆,这也是张作霖成功地击破郭军的基本策略之一。

第四,细致地阐述了张学良重组第3方面军团的基本情况。东军之所以后来取得对郭

军的胜利,与张学良迅速地组建了第3方面军团,有极大的关系。第3方面军团的重建过程,史学界历来语焉不详。姚东藩后来被张学良调到第3方面军团司令部任参谋处上校作战科长,亲自董理其事。为此,他的记载就十分可靠,亦十分可信。同时,他还准确地回忆了第3方面军军团长司令部及军团所属部队的组成,机构清晰,人员清楚。第3方面军军团长司令部及军团所属部队的组成,过去都语焉不详,模糊不清。

第五,具体地论述了巨流河决战东军与郭军的军事部署。新民巨流河决战时东军的兵力部署,过去史界虽然略有涉及,但仍然是冥蒙不清。此文对双方的军事部署作了详细的阐述。诸如,东军兵力分为右翼、中央、左翼等三个方位,每个方位的阵地位置与兵力构成等,都具体而微地进行了介绍。对郭军在巨流河阵地5个军的阵地位置与兵力构成,也全面具体地作了细致的阐述。这同作者当时任司令部参谋处的上校科长,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六,正确地说明了郭军在巨流河决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本文看来,郭松龄的失败仍然是人心的向背问题。郭松龄主观上的想法,得不到人民的理解。文中提到,百姓说:“郭鬼子带一帮饿鬼,把我们一年的粮柴,吃光烧光。”说明郭军的行动遭到了百姓的反对。这个真实的历史情况,过去没有人提到过。同时,天寒地冻,郭军后勤补给不足,造成了官兵厌战。这也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

第七,生动地描述了张学良在这个事件当中的具体表现。先写听到郭松龄造反的消息时,张学良“面色苍白,两肩发抖,双手颤动,其内心紧张,已失常态”;继写,“接着张学良、王树常、于国翰三人进行密议,直到翌日三时许。侍者通知夜餐,三人无心茶饭,离开公厅”;再写,张学良上前线欲见郭松龄,被郭婉拒;又写,张学良在极短的时间内重组第3方面军团的过程;还在附信里写到了张学良的讲话。整篇回忆文章对张学良作了全面的描写,文笔生动,真实可信。

此文还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有关信息。总之,此文是一篇差点被埋没的珍贵的历史回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