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维钊书学研讨会 书风书峰学术研讨会之李延平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现在众多的展览里面,在这个严冬,以十分倾慕的心情看一个展览,在我是比较少的例子.有些朋友知道我写过马世晓先生的专论,将近20年前,我在<中

在现在众多的展览里面,在这个严冬,以十分倾慕的心情看一个展览,在我是比较少的例子。有些朋友知道我写过马世晓先生的专论,将近20年前,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做过一个系列学者谈书法的专访,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有一个心情,我个人本身勉强算一个文化人,因为我从20多岁就做专业的文字工作,又爱好书法,在这个接触过程中,产生了现在大家还在讨论纠缠的问题,什么是文化和什么是书法,我选择马世晓先生作为个案研究,一个文化人在书法的学习方面要向专业性学习。

比如说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这个话是偏颇的,书法既是文化又是技术,包括鲁迅先生都讲小说有技术,这20年以来书法的学术和技术一直在纠葛前进、成长。这次"书风书峰",我依然是抱着这样一种向往来到杭州,这次更开了眼界,因为我从研究马世晓先生的个案,对他的东西了解稍微多一点,对其他先生的作品只是零散的在出版物上看到,这次看到以后,比如说我对林剑丹先生以前的作品看得很少,这次看古鈢文的兰亭序,感觉是十分专精的书法状态,这个值得学习,这是我的一个收获。

它对像我们这种有一定时间投入的人有一定的吸引,说明这个展览的成功。现在文化很红火,到处都在盖大的博物馆、展览馆,展览的成功要有学术的用心投入在这里面。

谈到成功,我在这里要提我的一点小小不满,或者叫批评。这个展览12位老先生没有能参加这个研讨会,我个人认为是一个不足,据我感觉这个展览的吸引力,包括学术研讨会,12位先生也是有吸引,他们希望能够和批评者在一起有一定的交流,我给斯舜威提出一点建议,时不再来,这样的展览以后不会再有,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如果再办一个,你这个专利没有了,浙江美术馆不做,其他各地的美术馆肯定会效法,我们可以等着看,因为文化主要是资源的调动,现在浙江美术馆就是调动了浙江最丰厚、最深刻的书法资源,在全国的书法界、文化界面前做了这么一个展示,不可能再有多的,这是在谈到我自己收获的时候有一点点不足,我当面提出来。

第二,谈一下这个展览的特色。比如说每一个书家表现的面貌都不尽相同,同样在这个地域上。有一件事情,临写"兰亭"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有没有必要,我认为是这个展览十分的亮点,也是对我最大的吸引。我真想来看一看12位书家他们临"兰亭"是什么临法,临出来是什么形态,仅仅是临写"兰亭"就让我们印象形成。

刘江先生多年之前那种中规中矩的临写,朱关田先生用他的笔法临的兰亭,马世晓先生用草书临的兰亭,这里又归结到一个问题,到底中国书法的标本在什么地方,对王羲之"兰亭"书法,随着时代的不同,随着语境的变化,是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我认为这次浙江美术馆坚持临"兰亭",把10位老书家在书法的高峰状态来一次集体的重温,是溯本追源的一种做法,我对这个东西十分欣赏,十分向往,这次来看展览主要是看这个,来的比较晚但是还是把展览看了一下,仅仅看作品集就来发言而不看展览,完全用不着坐飞机跑到这来,这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另外,书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传统文化另外一个词都叫国学,但是用国学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是不稳定的,但是传统文化是准确的,书法属于传统文化的一脉,我在小文章里已经提到,我还想把我的看法在这里再阐述一下。

浙江这个地方对我的吸引,包括对全国文化人的吸引在什么地方?本身浙江的经济自古以来就是三分之地,现在革命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在寻找现代道路,自我的反驳,集体的美学疲倦,所以对传统大量的东西,比如说从包慎伯和康有为开始,他们也是大学者,但是对传统有巨大的反哺,所以有了几千年的传统,有百年的传统,我们这三十年又在形成新的传统。

浙江美院,我感到潘天寿先生、陆维钊先生在60年代做的那件事,它的价值做一个不准确的比喻,有些像陈寅恪、吴宓办清华国学院的价值,从书法的价值方面开了先河,从书法人才方面开了先河,对以后书法学术的发展都开了先河,这一点我觉得浙江美院的潘天寿、陆维钊先生的历史功绩要记下。

这次的展览是兼容并包的,根据有位朋友谈到,既是浙江书法家,又包括了很多不是浙江籍的。我研究的马世晓先生是山东人,他的书法在浙江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而且在浙江,他和大家相处的很和谐,包括吸收萧耘春先生这种做法,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方式,采芬芳于歧路聚于一堂,这是我对这次书法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