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乐陵:王乐义与梁希森的对话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268日电(李玉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得发展生产,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民有钱了,其他的事自然 也就好干了."    "大哥,你这话说得太对了;我当初回来建新村,腾出旧村土地领着大伙养牛,搞精深加工, 就是这个想法."--    12月25日上午,在山东省乐陵市希森宾馆三楼的一个小会议室内,两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农民,促膝相对,谈得格外投机.    这两个人,年岁大一点的是十七大代表.享有"冬暖式大棚之父"之誉的寿光市三

    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268日电(李玉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得发展生产,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民有钱了,其他的事自然 也就好干了。”

    “大哥,你这话说得太对了;我当初回来建新村,腾出旧村土地领着大伙养牛,搞精深加工, 就是这个想法。”……

    12月25日上午,在山东省乐陵市希森宾馆三楼的一个小会议室内,两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农民,促膝相对,谈得格外投机。

    这两个人,年岁大一点的是十七大代表、享有“冬暖式大棚之父”之誉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年纪小一点的是在北京搞房地产赚了大钱后回报家乡,为乡亲们盖别墅建新村、腾出土地搞龙头企业带领乡亲致富,被民政部授予“德高义重”匾牌的乐陵农民企业家梁希森。

    24日,王乐义应邀到乐陵市科学发展论坛报告会上为乡、村干部作报告,并顺便到希森新村、希森三和集团及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参观,正在外地出差的梁希森,闻迅后立即返回。两位多年来同样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一见如故。

    “老大哥,我早就想找机会向您当面求教,说真的,我特佩服您。”一见面,梁希森就紧紧攥住王乐义的手,“我乍搞马铃薯温网棚的时候,领着人到你那里去参观、学习了三回,可惜一回也没碰上您在家。”

    “我也老早就想上你这来看看呢!咱俩认识的晚了点了,以后可得象亲戚一样多走动,多交流。”王乐义也显得很激动,“希森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你这一起步就是高起点,高科技。”

    “老大哥,我是琢磨透了,发展现代农业,不用高科技,不搞规模经营,那是白瞎。”

    “您这个观点非常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得依靠科技不断创新才行。可同时更得想法提高乡亲们的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否则的话,干起来就有阻力。想当初,我提出搞冬暖式大棚的时候,乡亲们都说‘想用冬天的太阳晒出黄瓜来,那是天方夜谭,是神仙才能做的事’,根本不信服,更不支持。等我先领着村里17个党员搞成功了,人们才认上;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狠抓科技培训。”王乐义深有感触地说。

    “老大哥,这一点咱想到一块去了。要想改变农村首先得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得改变。我跟你讲个笑话,2003年我刚盖完新村的时候,乡亲们乍搬进新房,不会用抽水马桶,每天都跑到公厕门口去排号;我一看不行,就从大宾馆请来两个礼仪小姐当老师,在村小礼堂里办起现代生活方式培训班,从生活起居到待人接物,整整培训了一个月;后来,我干脆把小礼堂改成了‘科技夜校’,分一、三、五,二、四、六,分别安排村民和企业员工集中学习。”……

    就这样,从24日两人见面,除了王乐义做报告的一上午,两个人一直形影不离,畅谈交流。王乐义详细向梁希森介绍了日光温暖设计及管理的技术要求,以及有机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前景;梁希森也向王乐义介绍了他如何“使一头牛卖出了五头牛的钱”,以及他目前所搞的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项目的意义和前景。

    梁希森充满信心地说:“我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年繁育量现在已经达到了2亿粒,并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商都县合作建设了60万亩的种薯繁育基地;今年2万亩的种薯已经成功收获,供应到了贵州、四川和咱山东滕州等地;等明年60万亩全部投入生产,就能满足全国70%马铃薯种植区的良种需求,按每亩产量最少能提高一吨算,就能给全国的薯农增加400个亿的收入。”

    王乐义接过话茬,说:“我现在也正在琢磨着再在大棚菜上进一步搞创新,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几个国家的洋专家朋友探讨了多次,也有了些眉目。希森呀,农业的事,咱农民就得打头干才行。下一步,咱们都加把劲儿,争取多出成绩,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