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三十年后再相聚

2017-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逛宿舍,吃食堂,进课室,重温三点一线生活诉别情,看汇演,穿学位服,再现大学青葱岁月77.78级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经过三十年的磨砺,他们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4月29日,在华工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华工特举办"青春·感恩·圆梦" 77.78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活动,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唐本忠院士等学界翘楚.黄宏生等商界明星纷纷到场团聚.1977年,华工(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面向全国(除西藏.台湾省外)招录了2342名本科生.其中,华南工学院招生1440名,广东化

逛宿舍,吃食堂,进课室,重温三点一线生活

诉别情,看汇演,穿学位服,再现大学青葱岁月

77、78级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经过三十年的磨砺,他们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4月29日,在华工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华工特举办"青春·感恩·圆梦" 77、78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活动,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唐本忠院士等学界翘楚、黄宏生等商界明星纷纷到场团聚。

1977年,华工(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面向全国(除西藏、台湾省外)招录了2342名本科生。其中,华南工学院招生1440名,广东化工学院招生902名。由于准备工作和住房方面的原因,这届新生于1978年3月入学。1978年学校再度招录本科生2210名,其中华南工学院1265名广东化工学院945名。同时,学校作为全国第一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1978年招收研究生50名。【1970年华工第二次被拆分,1978年4月第二次合校,恢复华南工学院名称】

据华工档案馆统计,77级各专业毕业生约2380人,78级各专业毕业生约1940人,以及硕士50人,总计有约4370人顺利毕业。

78级高分子化工专业唐本忠——

"修地球"时从未想到以后会做科研

进入华工,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感触颇深,学校的整体格局虽然尚未变化,但周围的农田却已经变成高楼大厦。"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广州’,因为我们自认这里是乡下……"

他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77级、78级运气很好,碰上了黄金时代,国家当时需要大量人才,加上个人努力,十年的人才洪流在一朝井喷,造成了人才大量涌现的现象。当年下乡劳动之时,他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今天。"当年‘修地球’的时候,从未想到以后会做科研。"

从华工毕业后,他去了日本京都大学读研究生,随即又去加拿大读博士后,并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至今。对于大学教育,他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创造知识。

对于自主招生,他认为"不以一考定终生的方向"是对的,但高考的规则却是最公平的。他提醒人们注意,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学员就是某种形式的自主招生,但最终却失败了,这要求自主招生一定要建立严密公正的规则。

77级高分子专业方旭升——

"技压群芳"的学校舞蹈队的男队长

"鄢老师,您觉得我怎么样?是不是有些偏台?"

"有一点点,基本没问题了,定型动作要再稳一些。"

时隔三十年,在庆祝毕业三十年举行的庆祝晚会上,方旭升再次站在华工舞台上,再次受三十年未见的鄢老师指导,激动之情难以掩饰,正式演出前他还认真地要求组办方安排他多走一次台。

58岁的方旭升,这位驰骋商海多年的公司老总现在看起来依然是身形修长、气质优雅。当年,曾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受过两年专业舞蹈训练的方旭升,在男队员比女队员还多的舞蹈队里,"技压群芳",当选舞蹈队长。

方旭升依稀记得,第一次在学校里登台残疾院系文艺汇演,他和一名女同学配合跳一段民族双人舞,让他一举成名,被时任文工团指导教师的鄢老师一眼看中,选入校队。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在已经拆除的教一饭堂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指导教师鄢老师用豆浆粉煮豆浆给大家当宵夜、用几种京剧颜料给学生们调出五彩的化妆品、用想法设法节省下的活动经费带同学们去中山纪念堂看专业的文艺演出。

方旭升说,文工团的生活经历不仅是他那个年代最精彩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文工团的同学品学兼优,成为了学校里优秀学生的代表。在刚刚开放的80年代初,如果举行与省外或者香港地区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文工团的学生总能入选。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能有这样的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让年青的方旭升多了一份见识与眼界。

机械系焊接专业(10477)班陈桃生——

种了10年橡胶,30岁终于圆了大学梦

湛江高州一个普通的中学里,陈桃生信心满满地为十几天后即将开始的高考做好了最后的复习准备,连高考志愿都已经工工整整地填写完毕了。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风雨不仅将他和他心爱的教室彻底分开,而且将这个少年送到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他每天都要种橡胶,一种就是10年,1977年的10月,已经30岁了的陈桃生,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这样读书的机会太难的,我开始到处搜罗中学课本",看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教科书,"好像看小说一样啊,十年了,还好当年的基础打得好。"陈桃生不禁回想起十年前那个品学兼优的少年来,他决心一定抓住这个机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新婚不久后的陈桃生接到了华南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的他,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同学之一,因为他还有建设农场每个月26元的工资,似乎他比别人更加有资格照顾大家,但是他当班长一当就是四年,不是因为资格,而是因为他关爱同学、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他平时里负责班级的琐碎事务、节假日还要组织班级活动,一个月才回去看一下爱人,因此他要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年纪大一些,记忆不行了,只能更加勤奋。"陈桃生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他们的勤奋程度是空前绝后的,从16岁到31岁,经常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他的班主任侯迈说,由于侯迈有台湾关系,一直入不了党,最后还是靠着这个学生介绍入党。

谈起往事,陈桃生眼睛红了,声音也哽咽起来。

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10177)马远征——

高一考上大学的15岁"小"大学生,因父亲陪送上学"被鄙视"

"历史的误会让我加入了光荣的77级……"1977年,15岁的马远征凭借惠来县第一中学78级第一名的成绩,不仅在高一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工学院(后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当时录取成绩最高的机械系,而且以优异成绩跳级至77级。

谁知上大学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录取通知书寄错了地方,马远征在开学一个月后才拿到录取通知书,为了保险起见,父亲陪着他赶到了广州。在那个都是自己拎着行李上大学的年代里,同学们对这个父亲送来的小同学有点"鄙视":一定是温室里的小花。

可是,马远征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最小、一直在学校读书,就感到自己比那些离开学校、离开书本十年的同学们有什么优势,反而更加用功地学习,反而从他们身上了解了文化大革命、了解了上山下乡、了解了小小县城之外的广阔社会。

马远征说,上大学的时候他的话很少,他总是认真地听他的"大"同学们怎么说,懵懵懂懂的他,因为和这样一群身份、经历特殊的同学四年,他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沉稳。

1982年毕业后,他不甘于在工厂里做一名生活平稳的技术工人,三年后,他又考取了华工的研究生,"我的年纪不大,还应该学习更多,还应该做得更多一些。"

如今的马远征自己开起了机械零配件代理销售公司,代理行业内世界排名第一SKF品牌在华南地区的总销售。

机械系锻压专业(10377) 叶茂——

华工求是踏实的作风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2010年4月27日,人民大会堂。叶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庄严地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这个荣誉背后是一份浓浓的感恩华园情。

叶茂,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听着"阿旺"的传说长大,勤劳和仁慈的质朴早已外化为形,内化于心。他是家里兄弟姊妹中的老大,由于家里人口多,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在节假日跟着妈妈干农活,补贴家用。

"那时劳动挣工分,大人干一天得12分,由于自己年纪小,干一天只能得4分。即使这样,我也干得很起劲,可以帮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很自豪。"从插秧、修水利到割稻子,在家里排行老大的叶茂,在劳动中明白了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懂得了责任的意义。读大学时他常常独自拿着书去金银岛上看或者整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

30年弹指一挥间。叶茂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身兼海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海口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海口市企业家协会会长、海口市质量协会会长和海口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多职,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跃升为厂长、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茂谦逊地认为:"我个人以及企业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母校华工的培养和帮助。与母校共建的‘海南金鹿高效农业机械研究开发中心’成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华工人‘求是、踏实’ 的作风更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叶茂每年都会回母校走走,教室里坐坐,图书馆里转转,与师生们聊聊天,后来干脆担当兼职教授,分享他商业实战经验和工作感受。"师弟师妹们一定要从基层做起,要把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基层不断磨炼自己的基本功。"他对学校组织的校外实习记忆犹新,"希望母校能够保持这一传统,鼓励学生们多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他的公司也是华工的学生就业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他还在华工设立了"海南金鹿教育创新基金",激励大学生自主创新,收获品尝创新果实。(通讯员周玉 祝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