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院士 黎鳌黎介寿黎磊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从医半个多世纪,破解多项世界性医学难题,分别成为享誉世界的普外科和肾脏病专家.黎介寿.黎磊石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少将军衔.2009年5月,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央军事委员会通令:给黎介寿.黎磊石记一等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查病房烧伤外科专家黎鳌黎鳌(1917年5月4日-1999年9月21日),别名升旭,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外科专家,祖籍湖南浏阳,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黎溥棠是中学教员,母亲周霞是勤俭的农家妇女.黎鳌和两个弟弟都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的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从医半个多世纪,破解多项世界性医学难题,分别成为享誉世界的普外科和肾脏病专家。黎介寿、黎磊石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少将军衔。2009年5月,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央军事委员会通令:给黎介寿、黎磊石记一等功。

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兄弟查病房

烧伤外科专家黎鳌

黎鳌(1917年5月4日—1999年9月21日),别名升旭,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外科专家,祖籍湖南浏阳,出生于湖南长沙。父亲黎溥棠是中学教员,母亲周霞是勤俭的农家妇女。黎鳌和两个弟弟都从事医学,二弟黎介寿和三弟黎磊石分别在普通外科和肾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一个家庭的三个同胞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又是同一所学校的校友,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科学界是一段佳话。黎氏兄弟悬壶济世,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

黎鳌1941年上海医学院毕业;曾任南昌中正医学院外科助教、附属医院外科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第四军医学院外科副教授,第六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第七军医大学外科副教授、普通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野战外科主任兼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烧伤研究室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烧伤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他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创伤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届常委、第六届副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荣誉委员,中美国际烧伤创伤会议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副主席、第三届主席。

他长期从事烧创伤的系统研究、诊断和教学,为国内烧创伤防治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主持的“烧伤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性质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88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1994年获美国国际烧伤学术奖——伊文思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他撰有《严重烧伤早期败血病的诊断》、《对烧伤防治研究的刍议》等论文400多篇。黎鳌1975年主编出版170多万字的《外科手术学》,1977年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以总结自己经验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70多万字的《烧伤治疗学》,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肠病专家黎介寿

肠病专家黎介寿,1924年10月11日出生,外科专家,湖南浏阳人。

黎介寿1949年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军区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解放军腹部外科中心主任、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科学委员会主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

他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是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解放军医学会外科专业学会主任、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组组长、《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主编。

他长期从事临床外科学研究和实践,侧重胃肠外科领域研究,尤擅长肠外瘘的治疗。他主持的“新法治疗肠外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肠外瘘的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肠外瘘治疗的研究”分别获1985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工胃肠的进步”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肠外营养所致淤胆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同种异体小肠植”获1996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参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等20多部著作的撰写;主编有《肠外瘘》、《外科学》、《手术学全集》(13卷)等;撰有《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我国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成功的临床经验》等论文500余篇。

肾脏病专家黎磊石

黎磊石,1926年10月26日出生,肾脏病专家,湖南省浏阳县人。

黎磊石1948年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磊石历任华东军区医院热带病科主治医师,解放军86医院热带病科、内科主任医师,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肾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科主任、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肾脏科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兼任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内科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任。

他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他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肾脏病学会执行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

二十世纪50-60年代,他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在国内首先证实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6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肾脏病研究,为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他主持的“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获1983 年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肾小球肾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肾炎免疫病理的研究”获1987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gA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91 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狼疮性肾炎治疗的研究”、“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及疗效”的研究分别获1991、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黎磊石编著有《肾脏病学》;主编有《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现代肾脏病学》等;撰有《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论文500多篇。

一个家庭的三个同胞兄弟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是同一所学校的校友,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三位院士兄弟又和一个国家的总理是同一所学校的校友,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闻名遐尔的黎氏院士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就是这“独一无二”;三黎与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是这“极为罕见”。这可谓天下珍闻。

黎家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湖南私立广益中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三黎的叔祖父黎尚雯是广益中学的创办人之一;父亲黎浦棠是广益中学上世纪20年代的英文教员、校董事会董事,1926年至1927年出任过校长;伯父黎赞唐从1913年起就在广益中任教数学,直至1960年退休。因此,三黎同为广益中学校友也就顺理成章了。

黎鳌于1923年秋至1927年就读广益中学小学部(广益附小)。

黎介寿、黎磊石先后于1937年秋至1938年夏和1941年春至1942年夏,分别双双在初中第32班和高中第20班肄业(读完高中二年二期就辍学),从其保存的成绩册上可以看出介寿、磊石的成绩优良,尤以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见长,为后来攻读医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朱镕基总理从1941年春至1943年冬在广益中学初中第39班学习至毕业,从其保存完好的成绩册的记载,品学兼优,毕业考试11门功课7门获100分,以平均96.27分的高分排全班(54人)的第一名。因此,黎氏院士三兄弟与朱总理都是校友。这是古今中外的巧合,也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光荣。

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的传奇人生

攀登之路

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同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哥哥黎介寿院士是这所医院的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弟弟黎磊石院士是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黎磊石兄弟院士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不断攀登世界医学高峰,一个开创了亚洲小肠移植先河,一个把肾脏病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黎介寿与黎磊石(2007年)

黎介寿与黎磊石相同之处颇多。

他们同时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毕业后同时入伍,同时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当医生;同是55岁入党,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晋升专业技术一级,同时被聘为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样都领衔军队医学重点学科及实验室,同样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不同之处是,黎介寿是普通外科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外科学会国家级会员、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会员、欧洲消化道外科学会会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

黎磊石是肾脏病专家、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香港内科学荣誉院士、国际肾脏移植学会名誉教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黎磊石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发展道路,填补6项肾脏病研究领域国际空白,使我国肾脏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0年,黎磊石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1993年,他被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他多次应邀到美、英、日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多次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执行主席。2005年3月,第十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在圣地亚哥召开,黎磊石再次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在黎磊石走向国际医学舞台同时,黎介寿也向世界医学高峰发起冲刺。

他把目光盯向了另一个世界医学难题——使我国的小肠移植手术和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总医院成为亚洲惟一能施行这一移植术的医院。

哥哥黎介寿为了试验数据,义无反顾,在自己身上开刀试验,天道酬勤,一连攻克感染、营养、肠液管理等难关,使肠瘘治疗获重大突破。随后,他又将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短肠综合症、重症胰腺炎、放射性肠炎等患者治愈好转率达96.4%。目前,普外科已成为国内惟一的肠瘘治疗中心,形成了肠瘘、移植等12个临床医学研究方向。

弟弟黎磊石不顾生死尝毒草。现代肾脏病,曾被列为10大死亡病因之一。一直从事着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的黎磊石,决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索肾脏病治疗的新路。雷公藤属毒性中草药,易引发急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为证实雷公藤对肾炎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黎磊石用雷公藤煎汤,大胆试服,剂量由少到多。他注重科学,更注重科学思维所派生出来的理性感觉。结果表明,雷公藤根部毒性适中,能利尿、消肿,对蛋白尿具有治疗作用。接着,他将雷公藤成功推广到临床治疗,使慢性肾炎有效治疗率达84%。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此后,他又将一批中草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新路。

兄弟院士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向传统医学挑战。一个内科医生闯入移植手术领域,一个外科医生开辟营养支持新路。

为攀登医学高峰,黎磊石从内科走进了外科,实现了事业新的突破。黎磊石收集世界上有关肾脏移植的资料,派人到国内当时肾移植技术最好的医院学习,又向身为外科专家的哥哥黎介寿请教。黎磊石和他的同事们,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不仅开创内科医生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先例,还大胆进入由病理医生从事的肾活检领域。

目前,该院肾脏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肾移植中心之一。肾脏病研究所已累积2万多例肾活检病理诊断标本,数质量为国际之最,被誉为“世界肾活检之王”。

黎介寿从外科走进内科,开辟了新的医学天地。在治疗肠瘘过程中,他和同事们一道展开研究,并大胆提出把营养支持运用于外科。几易寒暑,几经波折,黎介寿在营养支持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获重大突破,改进了创伤、感染病人的治疗方法,找到了肠衰竭、胃肠肿瘤、重症胰腺炎等病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陈舟患短肠综合症,只剩下30厘米小肠,不仅依靠营养支持恢复了健康,1998年9月还生下一健康女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外营养怀孕生育的“无肠女”。

“无肠少年”朱江的小肠只有28厘米,通过黎介寿的治疗,成为国内小肠最短、依靠营养支持生存时间最长的短肠患者。与此同时,黎介寿关于肠外营养研究的学术论文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南京总医院普外科成为全国营养治疗中心,外科营养支持成了全球外科界的发展方向。

2000年,已74岁的黎磊石不幸患了恶性肿瘤。与他相濡以沫的哥哥黎介寿为弟弟制定了治疗方案,一生为病人治病的黎磊石坦然面对病魔。手术后不久,黎磊石就重回工作岗位。如今8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

他们依然瞄准世界医学前沿攀登不止。如今,耄耋之年的兄弟俩又分别承担起“损伤控制性治疗”和“血液净化”两个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课题。满目青山夕照明。在通往世界医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兄弟院士攀登的身影更显出夕阳的壮美!

70年前,黎介寿、黎磊石的大姐黎民承载患心脏病早逝的父亲“不为良相、即为名医”的家训,从医学院毕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刚走出校门不久却被伤寒夺去性命。大姐临终前那渴望生命的眼神,成为兄弟俩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们善待病人的起点。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黎介寿、黎磊石始终视患者为亲人,用高超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谱写大爱人生的传奇。

兄弟院士的从医信条是:“一视同仁、大爱无垠,患者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作为闻名全国的医学专家,慕名找黎介寿、黎磊石求医的人数不胜数。他们中,有身份显赫的国外要员、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家产过亿的商贾巨子、众星捧月的演艺明星。

然而,在黎介寿、黎磊石眼里,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来到这里都是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始终恪守对患者一视同仁的从医信条,倾心向每名患者播撒着无垠之爱。

如今,兄弟院士都已年逾八旬,仍坚持早上7点前到医院,晚上7点后下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周用5个半天看门诊、查病房、做手术。半个多世纪以来,兄弟院士的从医生涯就像一根漫长的藤,藤上每天都结出与普通患者血肉相联的感人故事。

2000年,黎磊石患恶性肿瘤骨转移后,曾在解放军总医院的住院病房中,为患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生命危在旦夕的天津青年王松提出诊治方案。黎磊石说:“因为我自己是病人,更了解病人的痛苦。我要争取当一个好医生!”他运用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新技术,终于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兄弟院士的从医誓言是:“甘当风险、永不言弃。”上海一位谢姓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北京、上海许多大医院也诊断不出病因,辗转来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入院时,姑娘全身浮肿,脸色煞白,几乎没有血压,生命悬于一线。黎磊石查遍所有资料,发现世界上还没有这种病例的报告。

根据患者症状,他大胆推测——是妇科内分泌系统的肿瘤作怪,决定给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然而,讨论治疗方案时,阻力接踵而至。各种医疗设备检查显示没有异常,影像科医师不支持黎磊石的病情判断;妇产科主任说没有发现肿瘤,婉言拒绝做手术。

患者父亲也不愿意接受手术方案。自己的声誉与病人的生命,孰轻孰重?黎磊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黎磊石向当外科医生的哥哥黎介寿求助。兄弟俩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联袂为患者施行这一特殊的手术。

结果证实了黎磊石的判断:患者卵巢上长着个米粒大的肾素瘤。切除肾素瘤后,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还结婚生了孩子。经检索,这种病例在全世界是第一例。黎介寿、黎磊石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患者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即使只有1%的希望,也要作100%的努力,绝不能因为个人名利患得患失,更不能轻言放弃。”

兄弟院士的从医理念是:“情系民生、促进和谐,既要治好患者的病痛,也要关心他们生活的困境。”黎磊石在研究所医疗会上说:“作为一名医生,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既要治好患者的病痛,也要关心他们生活的困境,千方百计减轻他们的负担。

”经过潜心研究开发,黎磊石成功研制出用于严重狼疮、深度中毒和肾移植感染治疗的国产免疫吸附器,由进口一只12万元降为现在的1.2万元,使无数患者受益。黎介寿院士在全国率先提出“加速康复外科”的治疗理念,通过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合理运用,不仅使患者手术治疗期缩短三分之一,而且使患者治疗费用比同类医院下降了20-30%。

经他提议,全科人员通过表决,普通外科研究所每周实行6天工作制,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半小时开始门诊。

据统计,现在每年可多接诊近4万个患者,平均为每个患者节约看病时间一天以上。“是谁的眼睛关注着忧伤,是谁的双手抚慰着病痛,是谁把生命的旋律一次次奏响?是你们,用目光书写善良,用爱心实现梦想……”一名患者作的这首小诗,正是兄弟院士大爱人生的生动写照吗!

在中国医学界,有一支队伍被同行誉为“黎氏人才方阵”:327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44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47名学科带头人;1人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4人在中华和全军外科学会、肾脏病学会担任重要学术职务,17人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获高等级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这个人才方阵的导师,就是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兄弟院士黎介寿、黎磊石。

兄弟院士的育才理念:地球之小,是因为思维之大。以世界医学制高点为坐标,把弟子推向国际医学前沿。院士带出的学生成为院士,被医学界同行传为佳话。

上世纪90年代初,已成为肾脏病研究所骨干的刘志红,对IGA肾病治疗展开了研究。这时,黎磊石为刘志红设计了独具匠心的成才之路,趁赴美学术交流的机会,带着她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请国际著名肾脏病学者当刘志红的导师。

黎磊石要求刘志红以世界医学制高点为坐标,用国际眼光去审视世界肾脏病发展趋势。刘志红学成归来后,在黎磊石指导下,IGA肾病发病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论证肠道感染是免疫球蛋白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首次发现肝脏具有清除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填补了两项国际空白。2003年12月,45岁的刘志红当选为医学界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肾脏病学界唯一的女院士。

异途同归。在黎磊石送刘志红出国深造之际,黎介寿却让学生李幼生立足国内攻关。一送一留,无不折射出兄弟院士的相同育才理念。博士李幼生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肠道疾病年轻专家,黎介寿经常派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他瞄准世界医学前沿开展学术研究。

黎介寿说,育才以世界医学制高点为坐标,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出国深造。特别是在肠道疾病方面,西方人发病机理与东方人有较大区别,黄种人与白种人有很多不同,立足国内成才将来发展的空间更大。

李幼生瞄准世界医学前沿潜心研究,大胆实践,“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取得关键性突破。1994年3月,他作为黎介寿的得力助手,协助导师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随后,在黎介寿指导下,李幼生取得一系列高等级成果,并挑起国家“973计划”重点课题——“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大梁。2006年,李幼生被表彰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兄弟院士在人才设计上,确立了“业之所需,兴之所近,时之所至,力之所能”的思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学生选好科研课题,把准专业发展方向,让弟子尽情释放创新能量。在兄弟院士眼里,只要因材施教,学生个个都是可造之才。为使人才成长各得其所,黎介寿把普通外科研究所学科细化为肠外瘘、肠移植等12个治疗组,按每个学生特点设计发展方向,搭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广阔平台,让他们领衔不同专业。

黎介寿引导博士江志伟参加“肠营养课题”研究。江志伟全力以赴,几年后课题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国著名营养支持专家。抚今追昔,他感慨万千:黎院士用心良苦,按照他设计的路子前行,我才有今天的作为。

随着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黎介寿根据大弟子李宁的实际,为他设课题、压担子。按照导师的设计,李宁耐住寂寞,数年如一日将普外专业作为主攻方向,先后获军队和省部级5个一等奖,被表彰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当选全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以科研课题育人,是黎磊石挖掘人才潜能的常用方法。黎磊石在医疗实践中敏锐地发现,应用血液净化技术,能开辟严重肾炎、化学伤、战创伤等治疗的新天地。学生季大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专家。黎磊石要求季大玺参与“连续性血液净化”课题研究,牵头组建全国最大的连续性血液净化中心,将传统治疗技术与新技术结合,论证了应用这一技术治疗不同疾病和战创伤的机理和范围。

如今,季大玺已多次跟随导师,在国际学术会上作相关学术报告。

黎介寿为普外科护士长倪元红选定了“肠营养支持护理研究”的课题。经过一年多探索,倪元红和同事们把多项新材料、新技术引进护理领域,形成了肠营养支持的护理体系。她总结撰写的论文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护理科研获得的最高奖项。

兄弟院士作为博士生导师身体力行的为师准则是:“既要传授治病救人之技,更要传承立身做人之德。”。多年来,两个研究所获国际国内荣誉不计其数,但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医德医风的奖牌,那是患者心中无形的奖牌。

黎磊石有个习惯,每晚就寝前都要打电话询问住院病人的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赶到病房处理。他要求医生熟悉掌握病人情况,绝不能延误病人的治疗。“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兄弟院士认为,医德医风传承身教重于言教。

黎介寿年过8旬,仍然坚持每周做两三台手术,有一次竟晕倒在手术台上。性情刚烈的黎磊石有时爱发脾气,但一辈子没对病人发过火。无论什么时间,只要学生有问题请教,他们总是耐心解答,一时解答不了的就找书或上网查询。

学生的每篇论文,他们都要反复帮助修改,经他们修改后发表的2000多篇学术论文,从不署自己的名字。这一件件事情,就像一座座无形的路标,引领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前行。他们说,生命有限,更当化为红烛,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人生中最艰难的莫过于选择,人生的成功往往得益于选择。当所有的喧嚣过后,尘埃落定,真正能够被历史记载的、为人民所铭记的,是那些利国家、兴事业、济苍生的人和事。

黎磊石是从52岁开始正式改行搞肾脏病研究的;黎介寿也是花甲之年后才下定决心搞小肠移植研究。他们说,能够选择敢于争先、勇超一流地“创业”,决定了医生人生价值的走向,决定了个人能力素质的走向,也决定了一个学科未来建设与发展的走向。一个人心中想着祖国的事业,任何艰难困苦也压不垮他。如果心中只想着个人名利,就会患得患失,最终也难有什么出息。

兄弟院士说,当医生,搞医学研究,都是一门寂寞的学问,举步维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特别是在遇到利诱、遭到挫折的时候,专注的人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相反,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事情都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事情也不会取得成功。当官和当科学家,虽然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是难以同时当好这两个角色的。

既然我们立志做有所作为的科技工作者,那就要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对当一名好医生的抱负始终矢志不渝。

黎磊石说,能当上院士,不是说我们的水平有多高,贡献有多大,过去许多水平、贡献在我们之上的前辈,都没当上院士。我们兄弟三人是生逢其时。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很难有今天的成就。所以,生逢盛世,当不虚此生。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最大意义又是什么?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工作、融入奉献、融入为患者服务之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黎介寿说,当你开始学习医学,必将学无止境。时至今日,我还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每星期一专家门诊雷打不动,仍然坚持每周做两到三台手术。不脱离临床一线,主要是为了发现新问题、捕捉新灵感、建立新课题、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我的乐趣所在。现在,有两件事能让我特别高兴:一是治好了一名重病人;二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我们研究做成功了。可岁月不饶人,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到时不我待。

黎磊石说,在医疗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际间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我是中国人,在祖国有我干不完的事业。

黎介寿说,科技工作者成才定位很重要,自觉克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等功利思想,自觉讲爱国讲奉献,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广阔。我一直提倡好的学风和作风。名和利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看到学生在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夕阳无限,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新人上,新人辈出是夕阳无限的最好注释。

(黎健明编写,参考资料:中国工程院有关文章,《解放军报》冮伯友、丁广阳、葛克友、姜宁、潘正军、高铭华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