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归去来 归去来—韩少功小说研究

2017-07-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本文围绕作家与时代.经验与语言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试图揭示出韩少功小说作品中一个"归去来"的世界.在这里,"归去来"的含义包括:词

【摘要】:本文围绕作家与时代、经验与语言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试图揭示出韩少功小说作品中一个“归去来”的世界。在这里,“归去来”的含义包括:词语的“归去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归去来”以及作家写作姿态的“归去来”(即作家如何以“归去来”的方式对中国小说的艺术和创作等问题进行探索,并借此寻求它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危机中的突围路线)。

这三重含义构成了本文三个面向的问题意识和考察维度。《归去来》是韩少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其标题“归去来”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表达方式,也揭示了逻辑与历史的同一律。从形式上来讲,“归—去—来”这三个环节和步骤构成一种自身的逻辑循环;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时代命题转换之下,知识话语场域在传承与断裂的选择和焦虑中呈现为各种力量的拉力战,它们都试图为中国文化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道路。

小说在这种情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韩少功从事文学活动的三十年正是中国社会经历急剧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文学也同样经历了曲折的命运。

透过韩少功的作品,我们基本能够管窥到中国当代文学在转型中不断探索的轨迹,以及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归去来”这一思路作为切入点,试图为这种宏大的观察提供一个微型而独特的视角。

本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具体来看,第一章将从“马桥哲学”和“现代人的哲学”这两条线索入手,主要分析韩少功的代表作——《马桥词典》和《暗示》——这两部小说背后的词语阵仗,以及韩少功对“被遮蔽的语言世界(马桥世界)”和“语言所遮蔽的世界(现代性社会)”的探索。

一种是“混不吝”的马桥人的哲学,即“马桥哲学”;另一种是层层空转的“现代人的哲学”,二者相反相成。

在第二章中,本文将探讨韩少功小说中的主人公命运的“归去来”特征。在韩少功的作品世界里,小说人物的生命中始终保存着一种类似于马桥人称作“根”(即命运)的东西,无论他们生活在火红狂热的革命年代,还是高歌猛进的商品经济时期,主人公们的生命叙事似乎都被某种“根”所牵系,展现为一种回旋往复的运动形式。

第三章主要围绕韩少功小说的形式特点进行探讨,兼及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资源找寻和出路问题。

作为一位当代作家,韩少功在城市与乡村各自的生活经历之间、在现代都市经验与早年的知青经验之间的往复推敲中,不断发现当下的问题:一方面,从知青经历和乡村生活中寻找创作资源,另一方面,又对“文革”前后的乡村和城市的诸种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如同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最初出发的地方总是在召唤归来,但我们回来的地方已经不是最初出发的地方了,每一次的回归都不同。就韩少功的小说来看,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文化和个体的认识,还是其后对鲜活方言的发现,对现代社会语言问题的发现,由于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幕遮和背景,纠结于不同的问题,因而每次向原初起点或早期生活经验中找寻答案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验,这个历程充满着不确定性。

韩少功的思考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具有批判性的,是对否定的否定。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时,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幕遮的世界乱象,一切的价值都要接受打破、发现和冲击。本文最终希望让读者看到,韩少功的小说怎样以一种深入骨殖的顽强意志进行着这种“归去来”式的探索。

在对其主要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力图考察他在这种探索活动中如何揭破层层幕遮,还世界图像以清晰的认识纹络,并且追问他的小说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诗性正义和对现实的批判功能。

【关键词】:韩少功 “归去来” 词语暗战 人物命运 精神原乡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42 【目录】: 摘要3-6ABSTRACT6-12引言12-17第1章 一场词语的明争暗斗17-301.

1 马桥哲学18-261.1.1 马桥式解构19-231.1.2 隐秘的狂欢23-261.2 现代人的哲学26-30第2章 归去来的世界30-412.

1 铁香的故事31-342.2 “我是谁”34-412.2.1 寻根34-372.2.2 迷茫的自我37-41第3章 寻一个出口41-503.1 丛林中有千条道41-473.1.1 不拘的文体42-453.1.2 伟大的细节45-473.2 精神原乡47-50结语50-54参考文献54-57后记57-5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