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贵的故事 第一代劳模张秉贵的“忠诚观”:忠诚于顾客才能得到认同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28日上午10时,"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双百"人物和时代先锋网上系列访谈节目举行第五期,张秉贵之子--北京市爱

新华网北京6月28日电 28日上午10时,“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双百”人物和时代先锋网上系列访谈节目举行第五期,张秉贵之子——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朝和,和广州市花都区武警某部政委、“双百”人物丁晓兵做客新华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您的父亲童年生活在旧时代,您父亲11岁时到纺织厂当童工,17岁到杂货店当学徒。他有没有给您讲述过他在旧社会的一些苦难经历?

[张朝和]谈到我的父亲张秉贵,因为我出生在1960年,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出生的,当时父亲因为工作很忙,他很少回家,1983年他才正式回到家里,那时候我们家里房子也小,后来我爸在时,给我们家解决了一个三居室。那个时候,一是工作很忙,人很多,父亲很疲惫,在宿舍住也很方便,休息也休息的很好。

[主持人]家离的远吗?

[张朝和]我们家是老北京人,就住在刘家窑。那个时候我很少和父亲聊天,难得的是1987年我父亲得了癌症,我陪了父亲4个月零7天,晚上我经常问他,我说您工作了一辈子,特别辛苦,您讲讲您小的时候。我爸爸当时讲了,说我11岁和你爷爷到了天津,你想11岁的孩子能干什么?为了养家糊口,我爷爷带着父亲到天津去,因为11岁,也干不了什么,就是为了吃饭谋生。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爷爷说我爸爸个子那么矮,就给我大爷打电话,后来我大爷把我父亲介绍到北京给人家打工。

那时候家庭特别贫寒,可以说吃不上、喝不上,我说您那么年轻,那么小打工,那得吃多少苦啊。那时正好在一个印染厂,后来没多久,印染厂着火了,后来又没有工作了。我的大爷张秉荣是跑业务的,正好在我父亲17岁那年,我父亲从印染厂到了德胜厚,过去叫杂货店,什么都卖,从17岁一直到36岁,都是在东单的德胜厚给人家打工。

我爸爸跟我说我11岁出来,那时候不懂什么,但是通过几年的锻炼,我17岁,那时候给人家打工,人家看你行不行,不是说随便就用你。1937年在德胜厚,我父亲卖过煤油、炒栗子。

[主持人]1955年,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您父亲被破格录取,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从旧社会的学徒到国有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他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张朝和]父亲就讲,我过去给人家打工时可以说吃不饱、穿不暖。我爸爸跟我说,你要记住,你要上班时要上大的单位,有保证,尤其是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我父亲过去给人家打工,真是不拿你当人,没有尊严,自己很受屈辱。

王府井百货大楼开张以后,那时是1955年9月25号,当时录取了一些年轻人。我听我父亲讲,王府井百货大楼为什么破格录取他?因为周总理到过百货大楼,说年岁大的人更有经验,到王府井百货大楼需要考试,但是我父亲前期做了很基础的工作,很有经验,在11月份又招了一批,我爸爸被破格录取了。他说我这回当家作主了,我要实实在在的干,要做好每一个细小的工作。

[主持人]您父亲"一抓准"、"一口清"的绝技是怎么练就的,您有没有亲眼见过他练的时候?

[张朝和]我小的时候,父亲很少回家,尤其是到70年代的时候,因为那时候父亲就是劳动模范。过去的糖果柜台可以叫“舞台”,很多人都来到北京市百货大楼,说百货大楼卖商品最全,都到王府井去。全国不同的人来到王府井大楼以后,因为是计划经济年代,都是抢购,父亲站柜台那种精神劲,抓糖也快,你说一两、二两、三两,不停的去抓,不停的去练。

他为什么要练这个功夫呢?王府井离北京站很近,那时候人很多,节省顾客等候时间,那时候他就在宿舍练,在家里练。

过去我的哥哥是木工,我说您抓小木块干吗?他说我抓感觉呢。为顾客服务必须要快,要不坐火车就迟到了,我父亲47秒就能服务一名顾客。咱们老北京都有瓦块,把瓦块剁碎了去抓小渣。一开始怎么感觉那么慢,我父亲说必须提速。

为什么叫“一口清”?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实际上父亲就是速算。我父亲跟我讲,在70年代,日本代表团来到中国,说这叫“一口清”?人家拿计算器,我父亲在柜台不停的抓,特快,人家说了不起,后来父亲就发明了“一口清”。

[主持人]大家都说,您父亲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里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

[张朝和]是的。那时候我父亲说我一辈子站柜台,我没有和顾客吵过一次嘴。原因就是一个人首先要忠诚。我说什么叫忠诚?他说忠诚于顾客,才能得到顾客对你的认同。所以几十年,父亲一直这么持之以恒的去做,一天的劳模好当,两天的劳模好当,几十年的劳模不好当,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父亲虽然辛苦,但是得到广大顾客的认可。

[主持人]父亲有没有讲过和近400万顾客的接触中,有没有一些让父亲或是让顾客记忆深刻的事情?

[张朝和]我记得那时是1963年,我父亲是73块钱的工资。他和我说,说人哪儿有顺心的事,我坐17路从刘家窑上车,73块钱都被人偷了。但是在单位不能让人家看出来,还得在柜台上为人民服务。我父亲跟人借了点钱,60年那时候特别困难,说我这个月工资不交给你了。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和顾客着急过,谁都有不顺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