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莫高窟上市 本报专访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用“莫高窟数字化”拯救壁画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已经73岁了,但她最关注的还是堪称前沿科技的"敦煌数字化"工程,因为这在她看来是解决莫高窟壁画受损问题的关键.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文化周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已经73岁了,但她最关注的还是堪称前沿科技的“敦煌数字化”工程,因为这在她看来是解决莫高窟壁画受损问题的关键。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文化周”的樊锦诗昨天接受了本报专访。

樊锦诗向本报坦言,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一直有一对矛盾让她无法释怀:敦煌研究院经费始终很紧张,甘肃省财政每年只拨给他们1000万的经费,这些钱用作文物修复、研究、以及维持一个600余人的研究院日常运作实在有些捉襟见肘,因而他们不得不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

但参观人流井喷,人们在参观洞窟时呵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对文物产生了严重影响,壁画越变越少,越变越浅。这让樊锦诗焦虑万分。“莫高窟数字化”被樊锦诗认为是目前解决这一症结的最可行办法。

她告诉本报,现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已在建设,建成后将展示数字电影和从模拟的苍穹看洞窟两部分内容。在看虚拟影像之后,观众再有选择性的参观真实洞窟,这样可以减轻许多维护压力,达到分流。然而,樊院长坦言,在技术上仍然是个大难题。比如,“千手观音”,一个手里一个眼睛,一点都不能接错,努力要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得慢工出细活。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73岁的她已经严重“超龄”任职,但她接班人尚未明确。樊锦诗表示,接班人应该要从敦煌出来。从别的地方调过来任职的,没有感情,没有感觉。敦煌研究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涉及到考古、绘画、建筑等多个方面。

樊院长向记者直言,目前最闹心的事还是人才问题,这样好的石窟应该要由出色的人才来研究。所幸的是,这两年情况已经好转,现在研究所成员整体是比较年轻的,大多在30至50岁,不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