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的幕后密闻:是自愿还是迫于无奈

2017-10-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陶渊明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陶渊明自小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自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官场。

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采菊图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陶渊明归隐

陶渊明曾于二十岁踏上仕途,在官场为官十余年,最后辞官归隐,过上悠闲舒适、平静自在的田园生活。他的归隐可以说既出于他自身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也是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迫。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陶渊明自二十岁踏入仕途,虽有一身才华和抱负,但是却得不到重视,到了二十九岁,他才做到了江州祭酒这一官职,然而因为难以忍受官场上的那些繁文缛节,做了不久后就辞了职。之后在家悠闲了五六年,直到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手下当了一名小吏,但是不到一年时间,陶渊明又因为他母亲去世而辞职回家,一待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毕竟是名将的后代,在官场中很有名气,因此,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被推荐担任彭泽县令一职。之后在彭泽当了十几天县令的陶渊明听说东晋权臣刘裕自封车骑将军,掌管各州军事,只自己的抢夺皇位的野心只差一步的消息后,预感到晋朝已名存实亡了,心灰意冷之下,便回了家,这时的陶渊明已有了辞官的念头。之后更是遇到浔阳郡督邮前来巡查那件事,让他不仅做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美谈,同时也坚定了他辞官隐退的决心。就这样,陶渊明结束了他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

归隐后,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虽然心中尚有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心情,但是对于那般黑暗的官场生活并没有丝毫留恋。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之分。陶渊明前期有着积极入世,大展抱负的的人生态度;到了后期,人生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鄙弃官场,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渊明

陶渊明自小勤奋好学、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济人救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在二十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实现陶渊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场的黑暗、朝臣的奸污和政治的昏庸,让陶渊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最终,在督邮刘云检查公务时,他保持着自身高尚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选择辞官归隐田居。这个时候,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已经发生了大转变。

陶渊明看透了仕途生涯注定是一条失败的道路,与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驰。于是,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回到家乡耕耘着几亩田地,农作之余饮一杯薄酒,赏一片菊花海,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享受岁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

陶渊明后期追求隐居生活的人生态度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讲:面对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尽管陶渊明没有力量去改变它,但也没有被它改变,在这浑浊的尘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朴质纯洁,此高洁傲岸的品质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之,陶渊明隐居田园生活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