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散文有哪些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关于陶渊明的散文有哪些陶渊明的散文创作文风独特,是我国历史上文苑上独树一帜的标杆,奠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这

关于陶渊明的散文有哪些

陶渊明的散文创作文风独特,是我国历史上文苑上独树一帜的标杆,奠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这两篇是最能体现陶渊明的性情和思想的作品。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形式是采用正史记传体,用简单平淡的笔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情趣,对于平时的生活事迹只是寥寥几笔。如此写法将五柳先生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形象勾勒的面面俱到,塑造了一个怡然自得、安乐知足的隐士形象。这个散文的风格情怀具有记叙的特点,是陶渊明创立的。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的人充满纯真和善良。他们靠着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幸福,简简单单,没有勾心斗角。这个美好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强调陶渊明理想境界的独特性。陶渊明向往与追求舒适平和的生活,不再仅限于对自身的考虑,更多的是为广大百姓和社会着想。尽管“桃花源”只是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个理想却是十分难得的,表现了陶渊明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升华。

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简单干净、充满真挚之情,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从侧面表述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追求。此类散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具一格。陶渊明散文的出现打破了当时骈文盛行的格局,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陶渊明桃花源记欣赏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历来被大众广泛咏读。《桃花源记》描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就是陶渊明的理想国。陶渊明把自己的理想虚构出来著以文章,以此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这”。此散文的大意是,晋太年间,武陵有个打鱼的人,误打误撞进入了桃花林深处。他看到里面的房屋整齐有序、树木枝繁叶茂,鸡鸣狗吠彼此起伏,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良田,青年男女辛勤耕种,老人少儿怡然自乐,穿着服饰与外面的人并无差别。

桃花源里的人看到他非常惊讶,都围上来询问他。渔人把外面的事情都告诉了他们,他们还邀请渔人去家里做客。渔人得知这些人是因躲避战乱才来到此处,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渔人在桃花源里住了几天便告辞回家,桃花源里的人告诫他不得将此事说给外面的人听。渔人返回时,在路上都做上了记号。回到县城之后,就将此事告知太守,太守随后派人前往寻找桃花源。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南阳有个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高兴前往,结果还是一样没有找到。之后,再也没有人去寻找过统桃花源。

陶渊明通过描写桃花源的安宁、自由的生活,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斗争、没有战争侵扰,人们和平相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的社会图景。这图景实则是个不能实现的空想社会。

移居陶渊明文章欣赏

《移居二首》是出自陶渊明之手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移居》是写于陶渊明从园田居搬迁到南村居住不久后所创作的,这两首诗虽然都写的是关于陶渊明于南村邻居交往时的乐事,但是每首诗都自己的内容侧重点。整组诗歌都是以温暖喜悦为基调的。

陶渊明像

《移居》其一主要讲述的是陶渊明的新住所虽然比较破旧矮小,但是南村有很多心地善良的人,因此能够以跟他们一起度日聊天为乐。诗歌一开始,陶渊明先讲明了他移居的原因,搬家并不是因为风水等迷信,而是因为南村的百姓都非常质朴好相处,并说明移居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之举,而是经过考虑之后决定的。诗歌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了陶渊明在南村的生活情况,虽然生活的物质条件不怎么好,甚至可以说比较简陋,但是他的精神生活相当丰富,每天与邻人谈古论今使他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

《移居》的第二首主要讲述的是移居之后,陶渊明与邻居相处融洽,繁忙的时候各自忙碌于自己的生计,努力耕作,闲下来时互相串门来往,一起谈笑。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描绘了他登高、作诗、喝酒的悠闲舒适生活,从那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想要传达的自己做事,丰衣足食这个朴实的道理。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并没有一丝一毫他作为士大夫所有的骄傲与矜持,有的只是平平凡凡的生活与快乐,作品充满着打动人心的温暖与欢乐。

揭秘陶渊明的号是什么

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这是他自己取的。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号?陶渊明的自传中有所记载。陶渊明归隐山林,看见在自家的茅草屋前有五棵柳树,便把五柳拿来当做自己的号。陶渊明的还有一个号叫做靖节先生,这是他的好友给他写的谥号,这也是后世对他的尊称,靖节两字表达了先生不贪恋荣华,志向高远的品格。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是出生没落的官宦之家,受到曾祖积极进取的影响,对外祖父的高洁品行也有所继承。陶渊明同时具备道家儒家两种修养。陶渊明在四十一岁之前渴望能够固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先后做过祭酒、参军等。四十一岁后,由于局势的动荡以及官场的腐败,陶渊明对现实感到强烈的不满,决定归隐山林。在辞官后的第二年,陶渊明的家乡遭遇到了火灾,他的生活及其穷困,可是陶渊明没有抱怨,仍然乐观的生活。后来朝廷打算征他为高官,甚至刺史亲自出面劝说,陶渊明始终坚持自己隐居山林的志向没有出仕。不久之后陶渊明就去世了,被葬在了庐山南坡,不仅有着诗人笔下的山林景致,还表示出了他高远的品行与志向。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享有盛誉的大诗人,但是他的诗文才学在他去世几十年后都没有得到肯定,人们赞叹地都是他的品德。后来陶渊明的诗越传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隋唐时期,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阅读五柳先生的诗,这时先生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肯定。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过得十分的自由自在与悠闲。细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我们可以看到诗中有田园、美景与薄酒,这便是他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悠闲自得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陶渊明

陶渊明,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的田园作品诗。这些作品的源泉均来自于他安适闲逸的隐居生活和追求淳朴自在的人生态度。

十多年来漂泊的宦官生涯让陶渊明心生厌恶,特别是程氏妹的去世,令他恍然醒悟。他著作的《归去来兮辞》道出了自己的宣言,表明自己坚持辞官、回归田园生活的立场。陶渊明正式的归隐田园生活之旅便由此辞赋开始了。在重返田园生活之后,更是强调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远离了仕途的纷扰,回归了闲适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就像一只在落日夕阳下归巢的鸟儿,自由自在的飞翔,没有尘世的束缚和羁绊。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开始了自己悠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守着几亩田地,晨兴而起,日落而归。闲情之际,在院子旁种下一片菊花,农作休闲两不误。待到菊花烂漫时,忙完田间农事,徜徉于花田间,正欲“采菊东篱下”,忽得“悠然见南山”。看着远处的南山,陶渊明心中散发无限的感慨,小憩在菊花旁饮酌几杯薄酒,伴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轻叹,遁入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即使后来家境贫困,他仍能诗意的面对生活,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陶渊明归隐原因是什么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采菊图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