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的子女 萨共旗:“五七干校”时的作家徐迟

2017-08-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知道徐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他是父亲(萨空了)的朋友.知道徐迟是著名作家.散文学家,还是看了1978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知道徐迟,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他是父亲(萨空了)的朋友。知道徐迟是著名作家、散文学家,还是看了1978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以后。虽说徐迟是父亲的老朋友了,但一直对他不甚了解,直到父亲去世后很久,我在收拾父亲的书信时才发现他们的友谊,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起被下放到湖北沙洋七里湖的“五七干校”,他们一边放牛、一边接受改造,有着共同生活了两年左右的经历。

还有就是了解了徐迟在“五七干校”期间,坚持学习、勤奋思考和努力创作的刻苦精神,及在以后能够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的原因。

说起徐迟,他的一生非常有传奇色彩。早年他受欧美现代文学影响,发表的一些诗作《寄》《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其节奏跳跃较为难懂。解放后,特别是1976年以后,徐迟创作出一系列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生活的报告文学,如《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等,把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融政论、诗歌和散文于一体,独具风格,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

徐迟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优秀的作品,是与他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及写作分不开的。

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徐迟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判、抄家、揪斗和游街,后被遣送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在干校期间,徐迟和父亲在一起都负责养牛,当时,牛是每天都要出去耕地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早上起来喂牛,等牛走了就要打扫牛棚,并负责准备牛的饲料。

为了改善住宿环境,他们这些“五七战士”还要自己动手建住房,他们搬砖、锯瓦条、砌墙,从未干过粗活的手上打起了大泡、血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很快建起了一幢幢红砖瓦房。

干校生活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最大的任务就是抓学习、搞运动、进行思想改造。一般是晴天劳动,雨天运动,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开批斗会,还要“早请示,晚汇报”。通过这样的斗争和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加强思想改造。

徐迟和父亲的友谊就是在干校这个特殊环境下更加深厚了,特别是父亲提前离开干校回北京恢复工作后,徐迟与父亲书信往来频繁,主要是徐迟向父亲倾诉他的寂寞和让父亲为他买书,到后来徐迟就把他在那个期间阅读后的感受和创作的作品寄给父亲阅读,并让父亲提出修改意见。

从徐迟给父亲的书信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始终坚持学习的顽强精神。由于我父亲的离开,徐迟一度十分苦闷寂寞,他就给父亲写信倾诉,在父亲去信安慰和劝导下,徐迟立即表示他明白了。

在他给父亲的回信中这样写到:“关于寂寞,你说得对,一旦工作起来,就要羡慕七里湖的寂寞,那湖,那烧砖的窑,那村子,那林子……有时一整天只二三牧人,拣些干柴生火烤馍馍。……那样的寂寞是很沉重的,有力无处使。

现在就使用在书本上,最近除了《反杜林论》之外,还学《自然辩证法》,钻了一下自然科学、力学、分子、原子、电子……时间倒是有,有很多,将来决不有的了。心情是开朗的,身体是健壮的,神经是正常的,学习是抓紧的。”从那以后的几年里,徐迟坚持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地购买各式各样的书籍,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写了大量的读书心得和评论,还创作出一系列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