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是谁 孔子为什么要说樊迟是小人?

2018-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精英教育,他试图通过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官员,实践其政治思想,肃清"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此,教育或人的发展,在集体的意义上,就是要恢复

   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精英教育,他试图通过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官员,实践其政治思想,肃清“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此,教育或人的发展,在集体的意义上,就是要恢复周礼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而对于个人,他也提出质量规格,以诗、礼、乐来全面塑造“仁”人作为社会成员。儒家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可以用子夏的主张加以概括: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显然,孔子强调礼、义、信,而反对学习具体的技术,也就是教育要塑造学生最重要的一般的品质,而不是职业的训练。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提出“仁”这个核心概念,仁被视为人的至高境界。孔子关于“仁”解释有多种含义,依据不同的语境各有所别。《论语》中,共使用“仁”这个字111处;《孟子》中,共使用“仁”这个字94处;《中庸》也有几处讨论“仁”,可见,“仁”是所用最频繁的字。

    那么,什么是“仁”呢?《论语》多次进行解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凡此种种。

孔子以仁统领其思想,涉及到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诸多方面。对于教育而言,首先,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不是行为,而是个人修养与人生的根本态度。他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是人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还指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并且还有一些“仁”的行为规范。

    孟子的“性善论”是教育的基础、前提,他认为人天生有成为“仁”人的内在潜质。先秦时期,教育的内容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它们互相贯通,成为有机整体,都是为培养“仁”人服务,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子夏关于学习的看法与孔子的看法极其相似,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还说“君子学以致其道”。

    孔子强调,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同境界,按以下的序列展开。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正心诚意:观照内心,培养向上的精神情操,达到以诚对自己、别人和外部世界。

修身养性:磨砺意志,并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和谐克制,不与外部世界冲突。

    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家庭幸福、成功地治理国家,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本来,孔子对樊迟寄予很大的的希望(论语里樊的出镜率很高),他却要学农、学圃,与孔子所以天下为己任的企望相比,显然其境界不高,所以孔子感到十分失望,骂他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