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李安 谭盾跟马友友谈李安:这是个天才 但李安关于马友友 踌躇了

2018-03-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安是华人影片导演中的大师,许多名导演跟他比,简直即是个低年级学徒.李安的静气,李安对人性的开掘,李安融通中西的才能,都是杰出的.文: 谭盾我和爱人(女的)一起

李安是华人影片导演中的大师,许多名导演跟他比,简直即是个低年级学徒。李安的静气,李安对人性的开掘,李安融通中西的才能,都是杰出的。

文: 谭盾

我和爱人(女的)一起看完李安的《断背山》,感动极了,喜欢极了……回想起来,我和李安在纽约相识已经十几年了。

那时,90年代初,咱们一拨人集合在纽约这个中心,很像歌剧《波希米亚人》演的那样。像李安从台湾,我从湖南,陈逸飞从上海,陈凯歌、艾未未从北京到了纽约,冯小刚也在那拍《北京人在纽约》,他呆了7个月。张艺谋也是纽约的常客,他最喜欢吃纽约的荞麦面,每次都叫两碗。

这使得纽约很有意思,一群格外有理想的年轻人从中华文明的各个地域来到纽约——还有香港的Vivienne Tam。来这的每自个都提著两个包,分别装细软和各自的经历。有的是插过队、种过田(注:插队是指常识青年上山下乡…应该是类似"巴尔札克与小成衣"片的 时空背景),有的是当过工人。

就像冯小刚说的:纽约是天堂,纽约也是地狱。但对咱们来说,纽约很神奇,它像是一个愿望者的天堂,一个实验艺术者的乐园。在那你能见到来自全世界的" 神经病",很年轻,又很艰苦,比如说陈逸飞刚开端在洗汽车,李安带孩子做保姆,我在地铁里拉小提琴,艾未未在剧院里当跑龙套演员。

白天咱们为牛奶面包各自为战,一到晚上,咱们聚在一起谈理想,"吹牛"。每自个都吹过去的"牛",我在湖南怎样样,他在上海在北京怎样样,李安在台湾怎样样。

这中间李安是最为城府的一个。他不大吹牛,他喜欢听,听了他也不大表态,但是他有很深的深思。他的外貌就给人很沉着而且深邃的感触。

一年春节,纽约艺术家们相聚联欢。那次我发现,李安在他沉着时,又会有许多出其不意的表现。

"春节了,咱们请李安为咱们唱一首台湾民谣怎样样?"咱们起哄。

李安连说不可不可,"那怎样好意思,我五音不全……。"脸红耳赤的正推搪间,忽然,他头一抬,双眼直望著一个角落“?”的一声他开唱了!

说实话,他唱得很可爱,很朴素,但从我搞音乐的视点看,他是跑调儿跑得离谱。他唱完,由于跑调,咱们肚子都笑疼了。他就带著笑,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实在是五音不全,你们这是赶鸭子上架。"俄然呢,他双眼又一瞪,说:"我再来一首吧!"

这即是李安。他实在太可爱了。我总觉得他是咱们这帮艺术家中的阿甘,他的生命中有一种十分顽强和朴素的东西,他的这种顽强和朴素是他自个都不大察觉的。唱第二首时,咱们都不笑了。所有人都感触到这不是台湾民谣,而是一种,来自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开端我以为李安是个写剧本的,也听说他剧本得奖的事。直到他做《推手》我才知道他是个导演。其实每次做影片前,他都跑来跟我聊音乐。聊《推手》的,聊《喜宴》的,聊《与魔鬼共骑》的,聊他自个的一种创造。他也常常到咱们那里喝茶,边喝边聊这个音乐要怎样处理。但是他从来不跟我说,请我作曲。所以咱们实际是一种朴素的相处,我并不觉得一定要为他作曲,他也并不觉得要请我作曲。

由于在他印象中,我永久在跟他谈我的一种十分疯狂的实验音乐,他可能觉得我在音乐上的想法太疯狂了,假如运用到影片上,令人忧虑。

聊《与魔鬼共骑》的音乐时,他跑到我工作室来听我吹埙。李安说:"我总觉得陶的这个声音,跟美国辽阔的土地,跟印第安人,跟玛雅文明有很深的联络。"他又问我埙这种东西会不会太我国,有亚洲痕迹。

这让我觉得,李安尽管是在拍世界题材、别的种族的题材,但中华文明的贯通在他这里是一以贯之的。包括後来他拍《理智与情感》、《冰风暴》、《断背山》这些,从中都能够看到李安十分深刻的艺术家的情怀。

李安一向这样跟我聊音乐,直到1994年的某一天,他约我到我国城吃饭。他问:"你觉得这个功夫片怎样样?"

我说:" 我对功夫片不感兴趣。"那时听港台片的打斗,我就觉得永久像是电动游戏室里传出来相同。

但李安说:" 正由于你不感兴趣, 我想跟你聊一下,我十分想从另一个视点来做它。由于武侠这个东西,实在太宝贵了!"我一听:呀,这个阿甘可能要有地震性的想法了。

他聊他小时候,总觉得武侠是很" 神" 的,是很怪的、很灵的、很飘的。这就对了我的味。咱们聊武侠的起源时发现武打艺术是从戏曲来的。那种所谓打斗,彻底是意念的打斗,哲理的较量,阴阳的平衡,然後李安说,这种张力他觉得他感触到了,他要用另一个视点去把这个狭义的武侠拓展,延伸。那时距离他拍影片还有4年。

实际我在听李安讲他自个对武侠的新的视点的设立,对於" 侠"的内部空间的探索时,我被他所激动了。李安是在探索" 侠"内心深处的一种空间到底有多大,这空间实际是十分之博大。但这空间从音乐上又该怎样去表达呢?这个疑问咱们聊了很久,常常下午两三点聊到六七点,天黑了,灯也忘记了开。

有一次他俄然问我:"你最近的时间怎样样?"

我说最近在写几个交响乐啊。我问他:"你这个《卧虎藏龙》准备找谁搞音乐?"(由于以前咱们一向这样谈话,也从来不涉及两自个的协作)。他说:"你来写啊。"

这是李安的说话方式,让人有种冷不丁的感触。

经过反覆讨论,咱们意见一致地确立要找到一种声音,它不是外表的音效,而是内心深处的撞击。它让你觉得严重、揪心。而外表的东西,若你把节奏加快、加到十分的随意和浪费以至不能再加的时候,才发现无能为力了。

李安问:"你喜欢京剧吗?"

我说:"我以前即是京剧团的。"京剧中一旦打斗,锣鼓点的打击乐一定是打心的。咱们这就定下从戏曲打击乐里找寻武侠音乐的方向。李安自个也喜欢玩点儿乐器,他最喜欢吹箫,还喜欢胡琴。李安问我:除了戏曲打击乐外,还有没有弦乐?他认为胡琴很有意思。

咱们於是讨论《卧虎藏龙》三个主要的外景地,北京紫禁城、新疆戈壁滩、浙江竹林,有没有一种音乐方法使得这三个地方的故事有一种向心力?我说最好的方法即是用一个弦乐器,不能说紫禁城用京胡,竹林用二胡,戈壁滩用马头琴。假如三个地方都用不相同的乐器,我认为这对影片很危险,由于故事的叙述需要向心力,统一的结构性。

李安问:那谁能够把大提琴拉得像胡琴?像京胡?像马头琴?

我说:马友友。

1996年,我正跟马友友协作香港回归庆典。我格外感激马友友,他那把大提琴如同不止是表现过去的声音,德弗札克、舒曼、海顿、巴赫等等,还可专门表现未来的声音。这慢慢让咱们发现,咱们三个十分相同。咱们都在纽约,咱们三个对於艺术题材的挖掘和探索,永久是排除了文明的界限。

而无论咱们在表现啥样的题材,中西仍是古今,有一点,咱们正本中华文明自身的教学和薰陶,咱们十分爱惜,是摆在指南针的方位。尽管李安来自台湾的华夏文明,马友友来自我国常识份子家庭,我来历於楚文明,但咱们三个都进入了西方干流文明的创造与协作。

更主要的是,咱们从没有切断跟世界文明的联络。从哲学上讲,咱们三个格外走运地从中感触到不相同中的相同性。这使得咱们的协作是那么的投契和恰如其分。

我跟马友友谈李安:"这是个天才。"但李安对於马友友,榜首感触是踌躇了。他後来十分诙谐地提起他的踌躇:"正本我跟谭盾在谈胡琴,他呢,又把马友友给扯进来了。"

李安在回忆一个欣喜的创造时,他zan赏协作者不会那么大鸣大放,他仅仅很简单地去表述。咱们三自个的联系,较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是相互之间有很深的共识、倾慕和信赖,但咱们不会有太多氛围性的世俗性的恭维性的描绘。

我一向没有看李安拍照,当他在北京紫禁城拍章子怡、杨紫琼飞檐走壁那段戏时,打电话给我:你立刻飞到北京来,这场戏很主要。

我见到李安时,没想到那么儒雅的台湾留学生,其时披了件解放军的军大衣在烤火,火的周围有台电视监视器,他的双眼就直瞄那里。他一边烤火一边跟我嘀咕:假如这时能吃到纽约的牛排该多好。俄然,他双眼一亮:"哎,那个地方吊起机器,杨紫琼要……。"

你发现这个导演十分低沉,在这低沉的过程中,他正刻画一个无穷的做法。看他拍戏我知道,他是实在的沉着,不是装出来的。拍完戏咱们回纽约,榜首次录音。我其时忧虑,如果李安没有听出来这大提琴是飘在音乐上的一根脊梁骨,如果他说这个不是他要的,怎样办。

但我发现,马友友一拉出来这弦,一段十分朴素的清奏,那一刹那间我看到李安的表情一下就松了。李安开端跟马友友玩。歇息时他把马友友那把600万美元的大提琴拿出来,两人扮演武打动作,还打电话叫来儿子见马友友,由于他儿子正迷大提琴。

我也很振奋。作曲的人是最不肯让导演来听初度录音的,比如你是一个成衣,当你在做一件衣服的袖子时他来看,你会严重,你不知道他看这个袖子能看到啥。但李安"看到了"。一般一个作曲家、一个演奏家、一个导演,这三自个榜首次录音会像敌人相同凶相毕露,在想,这个如果不可,我能够压服他从不相同方向再做一次吗?但咱们三个十分轻松,榜首次录音朴实在玩。

第2次录音咱们选了上海。咱们想象民乐、交响两支不相同的乐队一起参加这个创造。飞赴上海前,李安说:"我没那么多钱。"咱们的心咚地凉了好大一截。他确 实没钱,拍这影片他房子都典当了。之前咱们也从来不谈钱,到这一步,谈到怎样飞上海,怎样付上海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怎样付这么多的独奏音乐家,怎样付录音棚和剪接室时,咱们发现,李安彻底破产了。

後来咱们商议,是不是能够找我和马友友地点的Sony唱片公司,由唱片公司来出钱。我想,李安一起是十分走运的,他激动人心的愿望,使所有人都情愿用自个的艺术生计参加到这个八字没一撇的工作中来。

李安为了拍《卧虎藏龙》,整条腿都瘸了。2000年,咱们到上海的榜首件事是录音,还有一件事即是给李安找中医看风湿。这次我又发现,李安的沉稳、一丝不苟常常让你揣摩半响。榜首次录完我格外满足,我问:"李安,你觉得怎样样?"

李安望了我半响,深思了五十几秒(这很长的五十几秒呀),俄然头一抬,说:"如同笛膜松了一点。"

接着他说:别的都十分好。咱们听後笑作一团。他很古怪,这五十几秒其实是在想笛膜的事。後来咱们解说给他听,南边的笛子吹起来,笛膜是要松一点;北方的笛子,膜要紧些。

第三句话他说:"你觉得我能够跟这个吹笛子的人学一学吗?"

咱们又笑得乌烟瘴气。咱们立刻带他到豫园买笛子,在上海榜首次录音後他就放松了,除了找中医看风湿外即是学笛子。

李安在对比文学、对比影片、对比视觉方面的感触是十分与众不相同的。他永久有一种在世界文明的视点看待自个的利益、优势的才能。在《断背山》里我又很激烈地察觉到了这点。我觉得《断背山》让你忘却它是关於男子与男子的疑问,它即是人与人的疑问。

这即是为啥,全世界的评论界、影片界、文学界、艺术界对李安一片zan扬。这个zan扬不是故弄玄虚的喝彩,是出自内心的一种崇拜。从他的文明底蕴里,咱们看到了许多东西是当今的时尚和潮流所疏忽的,所以在《断背山》里,你感触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十分儒雅、十分实在、十分勇敢、十分狂热的东西。这四点恰恰在李安整个影片的表现当中,格外令人信服。

《断背山》的小说很有名,好莱坞的导演都不敢接。它是一个关於西部牛仔的题材,在美国文明含量类似於我国的寻根文学,直指美国的脊梁和灵魂。这空间太有限了。所以我说李安勇敢。拍完《卧虎藏龙》两三个月他就接了这戏,全球等著他的好戏。

这期间他只拍了一个《绿巨人》,我知道李安是卯足了劲在《断背山》,拍《绿巨人》是中间歇息一下而已,所以《断背山》是一种真正的胸有成竹。他总像阿甘相同,无论外面的风大风小,对他都无足轻重,如同都是很自然的一种做法,他身上实践一种很显见的道家哲学。

当然现在也十分注意美国影片的一种状态。我本人也是奥斯卡评委,但我有一种很激烈的愿望,即是咱们都希望李安得奖。昨天我刚刚从澳洲回来,澳洲报纸的影片版整版都在讲《断背山》,讲李安现象(这很像当年《卧虎藏龙》得奖之前被全世界在谈论)。没有哪部影片像《断背山》这样一起拥有极端的zan扬和批判,批判当然是来自政界和保守主义。美国中西部许多院线撤片,澳洲的中小城市也是这样。报纸上开端刊登另一种东西。

我读到了许多,在不被放映的城市中,有人带自个的妻子或女友看《断背山》(这似乎很激烈地告知他不是同性恋),他们说:咱们不理解,为啥咱们住在这个地域就得开两个小时的车到另外一个城市看这么感人的一部片子?报上的标题是:这部影片不在咱们的城市上映,这不公平!

我自个预料,无论是从投票人的视点仍是从我国人的视点,或是从影片爱好者的视点,我觉得《断背山》已经赢了。他赢得全世界对一个杰出华人的肯定--华人的文明品味是十分值得信赖和骄傲的。剩下那些争议,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我十分喜欢《断背山》。榜首,《断背山》的音乐我很喜欢。从头至尾是一把简单的吉他。我觉得李安在用这音乐时,总觉得这如同是我国人的古琴,又像我国人的书法,那么简单,又饱含深邃和复杂。第二,视觉也十分好。我从来没想到美国中西部能拍得像我国的山水画相同。

它有一种等待,有一种无限的呼唤,对人性美的呼唤,这超越了性别。第三,作为一个剪接流畅,乾乾净净,十分沉着,不注重宣泄,不注重效果和宏大营造,不注重此起彼伏的反差,这正是咱们当代导演中格外被寻求和器重的。

我也格外喜欢李安。咱们两个的太太的英文名很巧都叫JANE。聊天儿时会问:哎,哪个JANE?我太太坐月子的时候,他打个电话说:我要路过,看一下你太太。其时我很古怪,还榜首次接到朋友这样的电话。他专程跑来送一个带"佛"气的台湾瓷器杯子,他跟我太太说:"坐月子, 用这个杯子喝水对比好。"我觉得李安有一种很淡的深情。

去年他在威尼斯得奖,我拨了个电话,他自个接了。我很惊讶。他说:是啊,我一向在接电话啊。许多艺术家在他们很风光的时候会自动消失一阵,但李安并没这种观念。无论在他最难熬最黯然的6年,仍是在他最为得意的人生,他都是那个阿甘。

总而言之,他无论在啥样的时段,啥样的火候,啥样的节骨眼上,他的那个沉着会十分的令人出乎意料。

影片靠的即是一股人气,影展与选美,都是能凝聚人气的活动。影片在本质上是都市属性,即是要把人气、把新闻炒起来,所以做宣传,我都到都市或者旅游区等人多的地方。影片、艺术绝对靠人为的营造,都不是自然形成,都是一种做作,它的本质如此。

李安:“我想,大概全世界很少、甚至没有导演像我做这么多宣传的...拍片路数和个性、天分、文明背景以及机缘有关,我的片子就得自个宣传。”

由于这部片子真正震撼了美国的脊梁骨,而从纯艺术的视点,也是十分好的例子:即是从多元文明的视点出发创造一个新的理想的时候,它会带来许多惊喜。

李安总是很勇敢。现在也勇敢。他让全世界知道,这是个以影片的方式不断冒险的阿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