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介绍 什么是谭盾的作品简介

2018-0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为了创作好该片音乐,谭盾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深入剧组体验生活,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重温历史,酝酿感情,全身心投入创作,并一改以往的创作风格,完全融入了电影表达的历史氛围中,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简单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壮宏伟的交响诗魂.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独唱,童声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种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贯穿整个音乐中的二胡与乐队的交响协奏,好似一

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为了创作好该片音乐,谭盾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深入剧组体验生活,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重温历史,酝酿感情,全身心投入创作,并一改以往的创作风格,完全融入了电影表达的历史氛围中,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简单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壮宏伟的交响诗魂。

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独唱,童声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种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贯穿整个音乐中的二胡与乐队的交响协奏,好似一位尝尽人间悲欢离合的老人在痛苦的回忆,在向孩子们讲述着历史。

《南》片的音乐注入了创作者热爱生命,向往和平的心愿,强调了中华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所经受的苦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的反抗与期待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呐喊,跳动音符,撼人心魄,具有东方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纪念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作品《天·地·人》

专辑名称:《卧虎藏龙》电影原声带 唱片公司:SONY MUSIC 简介:在李玟的开场曲“A love before time”高昂激越的歌声中,揭开了这部 电影原声带的序幕。一种中国的、武侠的、古代的琴音,东方而略带哀伤与神秘的乐章,缓缓并依序地进行着。

由谭盾与马友友合作完成的这张《卧虎藏龙》电影原声带,基本上并不像是一般电影藉由古典音乐的模式作出来的西方配乐,反倒像是因为电影结构与戏的氛围,让谭盾与马友友的音乐有着浓浓的江湖戏味; 这样的“古味新音”,似乎有那么好长一段时间不在原声带市场上出现。

不过,马友友的大提琴虽非主轴,却是一个画龙点睛的重点。似中国古琴带来的悠扬氛围,贯穿全片不断延伸,诉说着这部片子各个桥段所描述的爱恨情仇。

《夜宴》电影原声 导演:冯小刚 作曲: 谭盾 指挥: 谭盾 演奏: 郎朗 演唱: 张靓颖 周迅 谭盾为《夜宴》原声音乐的创作定下的基调颇为创新:1 1=1。谭盾对此的解释是这次的创作是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音乐的全新尝试,是古代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的完美结合,但所有的撞击最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交融。

在已经完成的《夜宴》影象与音乐的结合片段中,谭盾的这一理念贯穿始终。白色面具、竹林、古舞,铁面人、宫殿、剑光,情爱、欲望、寂寞,伴随着情节的铺陈起伏,凝聚凋零的悲怆情韵,营造出一个荡然史诗,传达出身处人物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寂寞,中国民族音乐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西方古典音乐的浓烈中燃烧,彰显影片中那份蕴藏在天地之间的凛冽孤单情愁。

在创作方面谭盾的突破极大,完全不同于《卧虎藏龙》中的中国古典基调,此次《夜宴》原声在走势上不但有由静转动的层次感,更时见以静制动的视听震撼。在《今夜--生死竹林》《欲》等段落中,经由古色古香的音乐神韵与冥想音乐,营造出极具东方思维的空灵意境。

钢琴与弦乐层次铺排气象万千、错落有致,将画面的震撼性与戏剧的感动性同时汇聚。几段交战乐章里不但有力拔山河的大合声,还有风云万千的管弦乐竞奏。 而滕格尔与周迅演唱的主题旋律《越人歌》更是犹如一厥唯美哀然的命运乐章穿梭其中。

钢琴、弦乐、古筝的悲柔音质,把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向性与静态的神秘感巧妙的融进西方传统弦乐世界,让弦乐在波涛汹涌之际也能听见低沉的伤感情绪。张靓颖演唱的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更由影片令人意外的结局缓缓带出,高亢而悲情的嗓音与金属感的钢琴演奏紧紧交融,伴随着影片中由章子怡饰演的悲剧主角最后的眼神,为影片结尾制造出辉煌的最后高潮。

《水》 《水》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别,台上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谭盾为此专门做了50多种有关水的装置,它们可以让水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谭盾说:"我们天天的生活都与水有关,可是你听到水的声音没有?"他为此讲了一个故事:在纽约一个岛上,一位犹太老人天天坐在海边看水,谭盾问他:"你每天都在看什么?"他答:"水有意思,在陆地上可以划分美国、加拿大,但水是划不开的,昨天有可能从我的家乡来,明天又可能流到别处去,你看到每天的水是一样的,但我看水天天是不一样的。

"谭盾说,这部作品一是强调人们生活与其中从未听到的声音,听众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环保,沈从文有几句话,大意是,水除了流过山流过河,是否流过你的头脑,你的身体,能不能听到清澈、宁静,也是物质环境对人的乞求。

《地图》 2004年10月31日,在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作曲家谭盾推出的一部名为《地图》的音乐作品倍受关注,在这部音乐作品中,谭盾将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并把它称之为多媒体景观音乐。

近两年,谭盾带着他的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尤其是在湘西凤凰演出时,谭盾曾经将演出舞台搭建在凤凰古城北门码头的沱江河畔,3000多名当地居民聚集在此,现场聆听了他们生命中的第一场交响音乐会。

其实"地图"这个字,实际上它是一个,心力历程的地图,是一个文化的地图,也是一个寻找过去与未来,寻找根与前景的一个地图,跟传统的现象蛮相和,因为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前是有音乐的,在语言发明之前,他们是听音寻路,过一个寨子的时候,过一个村的时候,你必须留下你的歌, 这样所谓听音寻路,听到回声,听到对歌,听到乡间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节奏,寻找你的去路,寻找你要去的方向。

那么我觉得声音的地图可能是永恒的。

它可能是超越于绘制的地图,也超越于电脑的地图,也超越于雷达的地图,因为它是连接于我们生命和过去根的一种这样的东西。所以地图的含义从作曲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融合新的科技,融合媒体,融合电视,最重要全部集中在声音,在音乐,在这种传统的根的一个基础上,去创作的一个乐曲和观念。

谭盾的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他走出了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他做出了水乐、石乐等离经叛道的音乐,他的作品和为人都备受争议。但这位被贴上另类标签的音乐大师热情似火的个性和对音乐的执著,是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