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秉和著作 尚秉和自传生平著作

2017-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滋溪老人:姓尚氏,名秉和,字节之.世居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之伏流邨.自前明以来,家世无甚贫,亦无甚富;世世耕,亦世世读.父中宪公,幼有声於庠序间,乃六应乡举而不第,卒以贡生终老.有二子:长式和,字逊臣;次郎秉和,乃纵令游学,曰:"是或能成吾志."初肄业邑龙泉书院,从安州魏奉宸先生游.岁己丑乡试,逊臣中誊录,分国史绾,人言可叙官.时年少气盛,弃而不顾,继而又赴真定恒阳书院,肄业.时桐城昊挚父先生方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以诗古文为北方倡.心慕之,乃复游学於保定.逊臣於历史.地理及诸家古文,素所

滋溪老人:姓尚氏,名秉和,字节之。世居行唐县城西南滋河北岸之伏流邨。自前明以来,家世无甚贫,亦无甚富;世世耕,亦世世读。父中宪公,幼有声於庠序间,乃六应乡举而不第,卒以贡生终老。有二子:长式和,字逊臣;次郎秉和,乃纵令游学,曰:“是或能成吾志。”

初肄业邑龙泉书院,从安州魏奉宸先生游。岁己丑乡试,逊臣中誊录,分国史绾,人言可叙官。时年少气盛,弃而不顾,继而又赴真定恒阳书院,肄业。时桐城昊挚父先生方主讲保定莲池书院,以诗古文为北方倡。心慕之,乃复游学於保定。

逊臣於历史、地理及诸家古文,素所服习,尤擅长制艺。既至莲池,颇为昊先生所赏拔。乃六应乡举,每高荐而不第;最后二科,主司拟中者再,仍不第。后己酉科,取中拔贡生。非所好也,乃绝意进取。只秉和一人,在外游学。

岁乙亥,丁生母张大宜人忧;遂屏弃制艺,专致力於诗古文。凡归方姚梅曾张,并昊先生所评点诗古文诸子、前四史、五代史,或假之於昊先生,或索之同门,曰夕移录者数年。由是於斑马韩欧,叙事虚实,详略简括,微眇之旨,略得於心。

而叹晋唐以来史传:其叙述每与其人之精神,不能相称。后昌黎能之矣,而不作史;欧阳能之矣,而於新唐书,只作志不作传,只新五代史为一手所成。班马遗法,赖以复明。外此则陈陈相因,有若簿籍,未尝不读之而倦也。

光绪壬寅,受知於学使陆伯葵先生,取优贡第四名。是年举於乡,翊年癸卯成进士,分工部。光绪三十年,入进士馆,学习法政。三十一年十二月,巡警部尚书徐公闻名调入巡警部。三十二年,补主事。翊年,升员外郎,以军机章京记名。宣统二年,丁父忧。始,巡警部设立二年,易名“民政部”,至是又易名“内务部”,复浮沉部中者十馀年。

自通籍后,处京师,出人於各座师之门,凡王公贵人及当世宰相,莫不亲接其颜色,习见其晋接僚属,承奉辇毂之劳。而为时势所拘,皆不克行其志,慨然於崇高富贵者如斯。至四五品以下朝士,能酬应奔走,趋附形势者,即可超迁;否则庸碌不足数也。

其烦劳,其情状,自料非孱躯所能堪。而文学者,吾所素习也,始欲以著述自见矣。然不能枵腹为,又不能去通都大邑,以舆文人学士远也。东方生云“避世金马门”,扬子云云“下者禄隐”,遂师其意。如纳如愚,不顾讥笑,博升斗以自溷。

乃集《古文讲授谈》十二卷:凡文章家讲求义法、传授心印之言,靡不辑录,而於叙事之法讲论尤详。盖文章之道,以纪事为最难,八家之中已不尽能矣。明清两朝儒者,尽有文名横绝一世,乃一叙事则蹶足不起,且邻於小说者多矣。

则以义法不详,雅俗之辨未审也。独归熙甫方望溪两氏,能摧伏外道,力抉雅音。故备录其说,以为古文者导。自此书出,河北大儒王晋卿先生,桐城姚仲实、姚叔节诸名士,皆叩门来访,引为同气。至辛亥革命,国体变更,私忖此变为数千年所未有,蹶然兴曰:“是吾有事之日也。

”乃搜集传记,存录报章,几百七十馀种。以十年之力,成《辛壬春秋》四十八卷。继又思中国历史,皆详於朝代兴亡、政治得失、文物制度之记载;至於社会风俗之演变、事物风尚之异同、饮食起居之状况,自三代以迄唐宋,实相不明。

一读古书,每多隔阂。初学固病之;却通人学士,偶有所询,瞠目不能答者多矣。然一物有一物之历史,一事有一事之历史。即细而至於拜跪、坐卧,床榻、几席,更衣、便旋,亦莫不有其历史。因却经史、百家及晋唐宋以来小说,凡人所习焉不察,而於事物之历史有关者,详细辑录,解说原委,连缀成篇,成《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四十四卷。

时政府已南迁,则授读於辽东以自给。年已垂垂老矣。老而学易,自古如斯,亦不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