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将军 李聚奎为什么补授?将圣李聚奎被单独补授军衔内幕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聚奎为什么补授?将圣李聚奎被单独补授军衔内幕[图]在长长的共和国第一代将帅授衔名录里,并没有李聚奎的名字.这个被同僚称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和"将圣"的铁血军人,虽然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部队,但此时正在像指挥打仗那样指挥石油工业建设,以此为志,无怨无悔.1926年参军的李聚奎,为国为民历经近30年的血火洗礼,毫无疑问,应当作为开国功臣首批荣膺将衔,但1955年授衔的将军名单中,并没有他的名字,直到3年后,他才被单独补授上将军衔.李聚奎 资料图本文摘自:中国军网,作者

李聚奎为什么补授?将圣李聚奎被单独补授军衔内幕【图】在长长的共和国第一代将帅授衔名录里,并没有李聚奎的名字。这个被同僚称为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开路先锋、骁勇战将和"将圣"的铁血军人,虽然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部队,但此时正在像指挥打仗那样指挥石油工业建设,以此为志,无怨无悔。

1926年参军的李聚奎,为国为民历经近30年的血火洗礼,毫无疑问,应当作为开国功臣首批荣膺将衔,但1955年授衔的将军名单中,并没有他的名字,直到3年后,他才被单独补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军网,作者:陈浩、袁馥蓉,原题:无冕"将圣"3年后补授上将军衔

共和国的第一代将帅,绝大多数都是在1955年集中授的衔。1926年参军的李聚奎,为国为民历经近30年的血火洗礼,毫无疑问,应当作为开国功臣首批荣膺将衔,但1955年授衔的将军名单中,并没有他的名字,直到3年后,他才被单独补授上将军衔。这其间究竟发生了怎样曲折的故事呢?

主席信任嘱重托

评衔的前提是定级,级别确定之后,评衔才有更为直观的"硬杠杠"。1950年秋,总干部管理部(1952年7月改称为总干部部)召开全体会议,朱德总司令在会上提出我军要建立军衔制度,他说,为了给"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

经过紧张筹备,翌年2月中旬,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对评级工作提出了标准,作出了规范。因中央提出整党任务,为了使评级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充分准备,军委决定1951年先行试评,取得经验后,1952年结合整党正式评级。

1952年3月,军委再次发出《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明确了评定军队级别的目的是合理解决干部的待遇问题,并为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基础;确定了全军干部、战士的军衔级别;制定了《部队及领导干部评级幅度》;规定了以德(政治品质)、才(业务能力)、资(资历)衡量干部现任职务以确定其级别的评级方法。是年4月,评级工作在全军全面展开。

按照评级标准,职务为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干部部长的,级别一般应当在正、副、准兵团级范围内确定。李聚奎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按照标准当属兵团级别。

1952年4月20日,军委关于李聚奎级别问题给东北军区的电报上写道:"四月十六日电悉,同意李聚奎同志暂定为副兵团级。"此时的李聚奎,刚刚从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下来。

为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我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毛主席从中看到了建立现代化后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遂提出创办后勤学院,培养军队后勤专门人才。

李聚奎在解放战争中,变我军后勤从取之于敌到建立稳固后方,保障了大兵团作战;朝鲜战争期间,建立了打不烂、炸不垮,连美军司令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钢铁运输线",还将"炒面"成功运用到志愿军伙食中,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鉴于李聚奎在军队后勤战线上的丰富经验和显著成绩,1952年8月22日,毛主席签署命令,任命他为后勤学院院长兼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毛主席对培养后勤人才的重视,时刻鞭策着履新的李聚奎。《朝鲜战争停战协定》虽已签订,但只是停战,战火尚未完全熄灭,这使他忧心忡忡,如芒在背。刚上任不到两天,他就向彭德怀副主席写信,请辞兼任的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一职。

1953年4月6日,军委又让他兼任总后勤部训练部部长,他同样于1954年底辞去这一职务。3年里,他集中精力抓学院建设、培养优秀后勤人才,为之耗尽心神。

无冕"将圣"挑大梁

1952年转眼入冬,评级工作刚刚结束,评衔工作就如火如荼般紧跟着启动。从这个忙碌的严冬,一直到1955年盛夏,军衔制研究逐步深入,给开国将帅们评衔,军委和总干部部更是慎之又慎。

在军队正规化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领域也在寻求"突围"。新中国建立后,各项建设任务异常繁重,其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

旧中国几乎全靠进口"洋油",新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便给我们扣上了一顶"中国贫油"的帽子,嘲讽我们,妄图击溃我们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1955年,国家下定决心成立石油工业部,周总理亲自点将,向部队要人,连李聚奎也没料到重任会落到他肩上。当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通知他赴任时,他真的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