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有真迹吗 王羲之书法有真迹现世吗?

2018-0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据说建国之初的1950年秋天,当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有一天和诗人柳亚子闲聊.柳亚子告诉周恩来,抗战期间,他曾在浙江南寻镇的一条小船上发现过几个王羲之的字,是真迹.那是几个不相关连的单个字,裱在一幅绸子上.当时柳亚子大喜过望,愿意倾其所有,将这幅真迹买来.不料,主人却不要金钱,只要一船稻谷就行.当时淞沪抗战,上海吃紧,金钱再多,也在短时间买不满一船米,所以只好放弃.每每谈起,追悔不迭,至今想起来还是一件憾事.周恩来对这件事极感兴趣,再三询问具体事宜,并当下布置下去,重金收购:一个字一万

    据说建国之初的1950年秋天,当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有一天和诗人柳亚子闲聊。柳亚子告诉周恩来,抗战期间,他曾在浙江南寻镇的一条小船上发现过几个王羲之的字,是真迹。那是几个不相关连的单个字,裱在一幅绸子上。

当时柳亚子大喜过望,愿意倾其所有,将这幅真迹买来。不料,主人却不要金钱,只要一船稻谷就行。当时淞沪抗战,上海吃紧,金钱再多,也在短时间买不满一船米,所以只好放弃。每每谈起,追悔不迭,至今想起来还是一件憾事。

周恩来对这件事极感兴趣,再三询问具体事宜,并当下布置下去,重金收购:一个字一万元!那时候,一元钱在北京可以买三十三个鸡蛋,一万元买一个字,可见王羲之在周恩来心中的份量。可惜此事后来没有任何结果,那条小船怎么寻也寻不见了。到如今,也没见过这方面的消息。不知那几个字如今藏在何处,还在不在人世间?就这样,人们看到的也只有那些摹本、刻本了!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 其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其主要代表作有以下7种,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其书法是极美的。      

      (1)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4)快雪时晴帖:,清乾隆帝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藏于故宫西路养心殿温室,号“三希堂”,《快雪时晴帖》居首。号称“三希”,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6)丧乱帖:《丧乱范环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此《丧乱帖》为唐代摹本,其依据是《丧乱帖》首行最后两字“之极”二字右侧有“僧权”二字的左半边,一些中日书法界专家由此判定,此帖应是根据梁代徐僧权的押缝原样摹本摹填。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