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与谢婉莹 女兵作家谢冰莹与台儿庄大战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又名谢彬,字风宝,1906年出生于湖南新化,自小聪颖好学,崇尚自由,反封反帝.在长沙女师求学时,颇受校长徐特立的器重.l926年赴湖北,考取武汉军事政治学院,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赵一曼.罗瑞卿同窗.大革命时毅然投笔从戎,北伐军旅中写作<从军日记>发表后在海内外文坛引起巨大反响.抗战中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到第五战区进行战地采访,报道抗日救亡.1938年1月,田汉在长沙创办<抗战日报>,谢冰莹任记者.这年的3月23日至4月7日是台儿庄大战最激烈的时候,此时的谢冰莹先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又名谢彬,字风宝,1906年出生于湖南新化,自小聪颖好学,崇尚自由,反封反帝。在长沙女师求学时,颇受校长徐特立的器重。l926年赴湖北,考取武汉军事政治学院,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赵一曼、罗瑞卿同窗。大革命时毅然投笔从戎,北伐军旅中写作《从军日记》发表后在海内外文坛引起巨大反响。抗战中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到第五战区进行战地采访,报道抗日救亡。

1938年1月,田汉在长沙创办《抗战日报》,谢冰莹任记者。这年的3月23日至4月7日是台儿庄大战最激烈的时候,此时的谢冰莹先后在淮河沿岸、铜山、利国驿等处进行了紧张的战地采访。4月23日晚11时,谢冰莹乘坐开往台儿庄的专车到台儿庄战场实地采访。

从车站到台儿庄有16里路,由于路途劳顿,中途她和维特、怪愚三人到老百姓家找水喝,落在了队伍的最后,直到下午1时才到了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杨家楼。这里设有“招待所”,招待所里住了很多新闻记者,谢冰莹看到张参议的桌子上摆了许多缴获的敌军日记和太阳旗,于是要了两面旗做纪念。为了急着去瞻仰这轰动全世界的战场,谢冰莹来不及接受主人的招待,就去军邮所的门口搭车去台儿庄。军邮所是一个月前才成立的,负责人是中央军校第五期毕业的同学林维钦。他们在这里简单吃了一点白菜和馒头,就匆匆赶往台儿庄。从杨家楼到台儿庄仅仅三里路,林维钦开车拉着他们3人很快就到了整个被毁坏的台儿庄。

他们一行走进城里,踏着一堆堆的瓦砾,一片片的焦土,走过了大街,又穿过小巷,除了邮局一间房子还站立着,其余房屋残垣断壁。眼望着这满目凄凉的碎瓦颓墙,谢冰莹触景生情,心里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凄怆和悲壮!“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成千成万的战士,在和敌人肉搏冲锋,听到他们‘前进!杀呀!’的呐喊!在一具尸体没有埋好的墙角边,我站住了,一双手掌和脚出现在土堆外面,肉被狗咬去了,只剩下几根枯柴般的骨头。”谢冰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伤感情怀,使战地报道《踏进伟大的战场台儿庄》注入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唉!这一块地方,就是他用生命换来的!从此我每走一步,必定细细地往地上看。我想到台儿庄的每一寸土,都滴下了我们英勇将士的血,每一寸土,都是他们用性命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夺回来的。我珍视着每一寸土,也留恋着每一寸土,可爱的台儿庄呵,暂时你虽然成了废墟,成了焦土,但战士的鲜血,开放了胜利之花,等把敌人都消灭时,你很快就会繁荣灿烂起来的。”她把文学语言融入到新闻写作中,处处呈现着散文笔调,用自己简洁、明快、生动的风格为报道文学开辟了新径。

在向导林维钦的引领下,谢冰莹走进战时曾作为敌军司令部的天主堂,见证了国军夺取这块阵地的激烈和残酷。行走到一座炮楼前,得知4月5日黄昏,为了守住这个炮楼,三个班的战士为之壮烈牺牲。谢冰莹边听边记,感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来,默默地向着埋葬在这炮楼下的烈士致哀。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她,她满怀深情地写道:“台儿庄的每一寸土,都滴下了我们英勇将士的血,每一寸土,都是他们用性命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夺回来的”。血与火的洗礼,使台儿庄这一繁荣富庶的运河古镇成了一片废墟,留下的只是“满目凄凉而又悲壮的印象”。

台儿庄巡礼的途中,她遇见躲避战争返回家园的两个老太太,通过对话反映战争对无辜百姓的伤害。一位叫王平山的老头向她讲述了自己家儿子在大战中幸免于难,号召国民要积极抗日,鼓励孩子积极参军报效国家。林维钦不时地向他们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英勇杀敌的事迹……在谢冰莹的战地报道中,可以体味到她在战地通讯中现场描写和人物对话有机配合,以视觉冲击读者的某种情绪,起到更大的感化和宣传作用,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快到暮色苍茫的时候,谢冰莹一行怀着沉重的心情沿着西门大街往回走,乘着夜色连夜返回徐州旋即写出长篇通讯《踏进了伟大的战场台儿庄》、《津浦线上的血痕》、《会见池峰城师长》。

1938年10月24日,周恩来偶遇白崇禧时,曾专门探讨台儿庄大战的得失。周恩来说:“没有民众的支持,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众多的民众中,有一位无名老太太最具代表性。从《会见池峰城师长》这篇新闻报道中我们得知:谢冰莹在采访31师师长池峰城时,池峰城赠给她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两具女尸,其中一具正是这位无名老太太。谢冰莹在报道中详细记录了这位无名老太太的贡献——池峰城说,日军曾想利用她侦探我后方军情,不想老太太爱国不惜牺牲生命,最后惨死于倭寇之手。没有千千万万的牺牲,哪有“胜利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