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故乡 清 朱耷《古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017-1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古梅图>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绘,纸本,墨笔,纵96cm,横55cm.    图绘一株古梅树,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旁枝上数朵梅花盛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根据画中的自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而知,此图是朱耷仿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着土.以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之意的画作,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图中用笔苍健有力,线条粗犷,多方硬曲折.施墨枯润结合,富有表现力.此图是朱耷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本幅朱耷自题三首,分别款署:"驴屋驴书"

  《古梅图》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绘,纸本,墨笔,纵96cm,横55cm。

    图绘一株古梅树,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旁枝上数朵梅花盛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根据画中的自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而知,此图是朱耷仿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着土、以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之意的画作,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图中用笔苍健有力,线条粗犷,多方硬曲折。施墨枯润结合,富有表现力。此图是朱耷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本幅朱耷自题三首,分别款署:“驴屋驴书”,钤“字日年”朱文印;“壬小春又题”,钤“驴”朱文印;“夫婿殊驴”。“壬小春”是指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朱耷时年57岁。

    幅下有罗朝汉题记。鉴藏印有“惠祖斋”朱文印、“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白文印。(故宫博物院官网 李湜)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传世名作《古梅图》赏析

    八大山人(公元1626-约1705年),原名朱耷,别号何园、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江西省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第二年清军占领江西,八大山人即逃入奉新山中,隐匿三年,到他23岁时便剃度为僧,28岁在进贤灯社正式皈依颖学弘敏禅师为弟子,僧名法堀,后又名传綮,字刃庵,号雪个,后来又号个山,直到他54岁。

八大山人这个号是他在59岁以后才使用的,一直用到逝世。由于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是60岁以后所作,所以人们都习惯以八大山人来称呼他。

    有人认为八大山人四字草书连写起来,有点象“哭之笑之”的样子,是隐含他的身世之痛。此外,画史上还有说他原名朱耷,但是从来未见他在书画上有这个名款及印章。据启功先生考证,耷字乃“驴”的俗字,可能是当时人对八大山人“驴”号的俗称。八大山人是清初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朱耷)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在中国绘画史以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

    《古梅图》是八大山人57岁时所作,所以画上署款“驴屋驴”、“夫婿殊驴”。画的是一株饱经风霜摧折的古梅,树根全露,树顶向两边屈曲伸展成丁字形。上面题诗三首:

    1,“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挖去一字,或是“虏”字)尘。驴屋驴书。”钤“字曰年”印。

    2,“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壬小春又题。”钤“驴”字印。

    3,“前二未称走笔之妙,再为易马吟。夫婿殊如昨,何为不笛床。如花语剑器,爱马作商量。苦泪交千点,青春事适王,曾云午桥外,更买墨花庄。夫婿殊驴。”

    且不说第一首诗挖去的字是否是“虏”字(如果是“扫虏尘”,在当时是非惹杀身之祸不可的)。即第二首诗中“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句,其心绪情感也是显露无遗。思肖,即郑所南,宋亡后隐居吴下,写兰花多露根不画地,有人不解而问他,他答道:“地被番人夺去了。

”强烈地表达了亡国之痛。“采薇”,用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示自己当和尚亦是效法伯夷、叔齐。署年写“壬小春”,只有天干“壬”,而不写地支“戌”,是“有天无地”之意。

对新朝的反抗情绪如此直露,在绘画史上可说是史无前例的。第三首诗较晦涩,但他“苦泪交千点”的心情也是可以领会的,难怪郑板桥评八大山人的画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句。

    画中所表现的正是亡国的痛苦的绝叫。那一株斜挺着的古梅,老干已被摧折得半枯了,但在被压抑得伸不直头颈的枝丫上,却迸绽出清香阵阵的迎春花朵,那形象可以使人联想到在民族压迫下依然顽强生存奋斗,并以美的艺术点缀人生世界的画家自己。

画的笔墨既保存着作者早年刚劲挺拔的痕迹,又已经朝晚年沉着宽厚的风格转变,因而使得形式与内容极其融洽。这幅画,在用墨方面,干、湿、浓、淡均挥洒自如,似不经意,却配合得恰到好处,显示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

朱耷《古梅图轴》作于康熙二十一年或前一年,是康熙十八年八大山人发狂疾病好之后存世的第一件作品。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他发狂疾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国破家亡之痛,长期郁结于心而不得发泄的结果。画老梅一株,主干已经空心,于一侧发出新枝,绽开花瓣数朵,硕大的根部裸露于外,给人以历经风霜劫后余生之感。根据画中题诗,可知他有仿郑思肖画兰不着土,以暗示土地为蕃人所夺之意。

画中第一首写道:“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梅花吴道人”是指元代画家吴镇,自号“梅花道人”。方框内的字,显然是被当时或稍后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狱灾祸。不难猜测,这个字不是“胡”,即是“虏”。

清代统始者以满族入主中原,最忌讳的也是这两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扫除“胡尘”,朱耷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第二首诗写道:“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元初遗民画家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下,画兰花露根不画坡土,人问何故,他回答说:“土地都被人抢夺去了,你难道不知吗?”二是殷遗民伯夷、叔齐在周灭殷以后,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直至饿死。

原来八大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是仿照郑思肖画兰之意,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他这个明代宗室子孙,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那样,不肯臣服于新王朝。国破家亡,复国无望,这使他不能不“苦泪交千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