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后代 惠州小说学会副会长周后运为写邓演达传成“负翁”

2017-06-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 <碧血春秋>到<碧血丹心--- 邓演达传>,书名改了5次.日前,惠州市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后运,专程驾车前往惠城区三栋镇的邓演达纪念园,将刚刚出版的邓演达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碧血丹心--邓演达传>,赠给邓演达陈列馆收藏.对邓演达陈列馆,周后运太熟悉了.他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来到邓演达纪念园,不知多少次走进邓演达陈列馆和邓演达故居.为了写书,他追随邓演达足迹,走过全国7个省,专程到北京图书馆寻找史料;为了创作出版这部书,他负债累累.终于,10年收集资料,3年创作,

从 《碧血春秋》到《碧血丹心——— 邓演达传》,书名改了5次。

日前,惠州市小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后运,专程驾车前往惠城区三栋镇的邓演达纪念园,将刚刚出版的邓演达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碧血丹心——邓演达传》,赠给邓演达陈列馆收藏。对邓演达陈列馆,周后运太熟悉了。他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来到邓演达纪念园,不知多少次走进邓演达陈列馆和邓演达故居。

为了写书,他追随邓演达足迹,走过全国7个省,专程到北京图书馆寻找史料;为了创作出版这部书,他负债累累。终于,10年收集资料,3年创作,15易其稿,反映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问世了。

为收集资料,跑遍7个省

创作始起第一站,周后运来到三栋镇邓演达故乡。他走进邓演达陈列馆、故居,希望能近距离感受邓演达的生活、战斗、被捕、受害过程。他专程到演达学校去看,因为演达学校前身是鹿岗学校,这所学校是邓演达的父亲、清朝光绪年间秀才邓镜人所创办。要写邓演达,就要全面了解邓演达有关的人和事。

“去了很多次,邓演达故乡的山山水水我都走遍了。为什么在这么一个地方,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物?这是一个怎样人杰地灵的地方?”

因为创作的困扰,有时晚上睡不着,周后运就一个人开车来到邓演达纪念园。邓演达陈列馆的工作人员早已下班,他一个人在黑暗中漫步,在保定桥(邓演达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读书,纪念园里的一座小桥被命名为保定桥,以示纪念)上停顿。晚风习习吹来,他希望在这里能与邓演达有穿越时空的交流。“差不多有近20个晚上,我专程跑到邓演达纪念园去找感觉。”

为搜集资料,周后运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来到邓演达纪念园。

   周后运追寻邓演达的革命足迹,专程去南京寻找其被害的地方。在南京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带领下,周后运来到了据说是邓演达遇害的地方。但这里已找不到任何原始痕迹,而一些市民已不知邓演达是哪个时期的人。周后运觉得自己肩上担子很重。

为了收集资料,周后运跑了7个省,去过南京、武汉、长沙、郴州、河北保定、河南、江西、福建等地,还专程到北京图书馆找史料。“整个收集资料行程,估计超过25000里路。”单是收集资料的路费,就花了几万元。“照相机、笔记本、U盘都用上了。”

创作难度大,一度想放弃

收集资料越多,周后运就觉得越难把握。他颇感压力和难度,心里更没底了。

邓演达是一位富有特色兼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政治生涯经历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3个阶段,贯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他既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又是中国民主党派创始人,更是超群出众、人格高尚、阅历丰富的革命家。因此,要想全面系统撰述其一生业绩,殊属不易。“很多朋友都为我捏了一把汗。”

除了对邓演达这个人物的把握有难度之外,有时为了核实一件事或一个人名,就要花上不少时间。如邓演达父亲的名字,应是“邓镜人”而不是“邓镜仁”。虽然一些媒体都写成“仁”,但周后运查了邓演达父母墓碑的碑文,又查阅了邓氏后人回忆录,最终确定是“人”。

随着对邓演达越了解,周后运就觉得创作难度越来越大,感到自己知识匮乏,一度想放弃。

在全国各地调研中,寻得两个鲜为人知的史料

最后能坚持下去,周后运说,是邓演达的精神在鼓励他。

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周后运寻找到两个鲜为人知的与邓演达有关的史料。

邓演达被害后,时任京沪卫戌总司令兼代松沪警备司令陈铭枢,拿出2万元给邓演存(邓演达哥哥)料理后事,并在墓碑上亲书“故友邓择生(即邓演达)之墓”。为什么陈铭枢敢拿钱料理邓演达后事?周后运了解到,原来,陈铭枢与邓演达是广东同乡,陈铭枢早在1924年从南京重返粤军时,是邓演达出面推荐,陈铭枢得以在李济深率领的粤军出任旅长,邓演达与陈铭枢有知遇之恩。这段史料,很多与邓演达有关的史料书都没记载。

在三栋镇的邓演达陈列馆,陈列了不少邓演达被捕后在狱中写的书信。这些书信是怎么从狱中带出来的?周后运进行了调查。

原来,邓演达被捕后,与他关押在一起的有蒋百里。蒋百里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而邓演达曾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读过书,或许两人有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情结,或许是其他原因,蒋百里通过前来探监的女儿,把邓演达的书信逐步带了出来,后人才得以了解邓演达在狱中的事。

周后运认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帮助邓演达,这说明邓演达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打动无数人。周后运更感到他人格魅力的伟大,对邓演达更加敬佩。“在我创作难度越来越大时,就是靠这种力量在支撑着。”

根据历史学家建议,改了15次稿

创作这本书,一直困扰着周后运的是邓演达的故事。他不能像史学家一样来写历史资料,也不能像文学家一样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避开史料中的枯燥。最后,周后运决定把这本书定位为长篇历史传记小说。通过小说笔法,让邓演达这个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喜闻乐见。以小说笔法写历史,可以增加历史魅力。同样,把历史融到小说中去,也能提高小说的内涵和生命力。

2012年11月,第一稿出来了,25万字。周后运不停修改,不停根据一些专家意见和史料进行增添。改到第6稿时,文章变成50万字。后来又根据史学家建议,大刀阔斧地进行修改,改了15稿,最后定稿时35万字。

周后运说,仅是书名和封面,就改了5遍。从最初的《碧血春秋》,改为《碧血丹心》,后来又改为 《碧血丹心——— 邓演达传》。

创作时期忽略家人,书出版后向儿子作检讨

2014年4月底,《碧血丹心——— 邓演达传》正式出版了。首印5万册,周后运顿时成了“负翁”。

周后运用“如释重负”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此书由构思到创作出版,历经10年,15易其稿,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为了写这本书,公司业务耽误了,工作人员也遣散了,家里全靠妻子挣钱养家糊口。

因为全力以赴写书,社会交际经常缺位,一些亲戚朋友不了解,认为周后运发财了,与亲戚朋友疏远了。周后运哭笑不得。为了写这本书,周后运整整瘦了5公斤,皮带要往里打两个孔,视力也差了一大截。“书一出版,第二天我就到医院去做理疗,因为写得太多,右手无法抬起来。”

让周后运惭愧的是,这3年写书期间,没接送过孩子上学,也没带孩子外出游玩,孩子的学习也没管。书出版当晚,一家人吃了个团圆饭,他向孩子作“检讨”。

举债出版这部书,周后运觉得值,因为《碧血丹心——— 邓演达传》是第一部反映邓演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舍生取义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

邓演达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1895年生于广东省归善县永湖乡鹿颈村(今惠城区三栋镇)。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汕头和1913年讨袁的战斗。大革命时期,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邓演达反对蒋介石出卖革命、实行军事独裁政策,坚持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他任武汉中央党部农民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八一”南昌起义,邓演达是革命委员会委员之一。

1930年8月9日,在上海领导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1931年8月17日,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在上海愚园路逮捕了邓演达。同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西村附近的砂子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