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菲图片 寻访徐州的天齐庙 文 图|张菲菲

2017-10-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徐州众多寺庙中,天齐庙可能是比较少为人知的一个,几十年前自消失之后,被大部分人遗忘,然而它又并非彻底地退出人们的生活,以它命名的小区.道路和村庄依然存在于徐州的地图上引人追忆.天齐庙.东岳庙和泰山神云龙湖西岸曾有天齐庙,位于韩山,故而韩山曾被称为"天齐山".如今韩山下面有个小区叫做天齐花园.天齐花园后正对山顶处,就是天齐庙遗址.在徐州市区北部,有一条"天齐路",它穿过九里山,经沙虎山,至丁万河.沿河相对有两个村庄,曾分别叫西天齐庙与东天齐庙,如今,它们叫做九里街道

在徐州众多寺庙中,天齐庙可能是比较少为人知的一个,几十年前自消失之后,被大部分人遗忘,然而它又并非彻底地退出人们的生活,以它命名的小区、道路和村庄依然存在于徐州的地图上引人追忆。

天齐庙、东岳庙和泰山神

云龙湖西岸曾有天齐庙,位于韩山,故而韩山曾被称为“天齐山”。如今韩山下面有个小区叫做天齐花园。天齐花园后正对山顶处,就是天齐庙遗址。

在徐州市区北部,有一条“天齐路”,它穿过九里山,经沙虎山,至丁万河。沿河相对有两个村庄,曾分别叫西天齐庙与东天齐庙,如今,它们叫做九里街道天齐社区。西边的村子依辛山布列,村里原伫立一座天齐庙。

天齐庙在过去是非常重要的祠庙,因为它供奉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的人格神。在徐州的州治之中,曾建立过一些东岳庙。东岳,即为泰山,东岳庙就是泰山之神的庙。

按照徐州留下来的文献分析,在城市的多叫做东岳庙,在乡野的多叫做天齐庙。东岳庙,算是一种比较官方的称呼。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东岳庙与今天徐州市南的泰山奶奶庙(又称泰山娘娘庙、碧霞元君庙)不同,它供奉的是男性的东岳大帝而非女性的泰山娘娘,其位置也不在城南泰山山顶。今日泰山奶奶庙所供奉的神主,按徐州民间说法其实为东岳大帝之女,而根据史料记载,其庙建于明代,最初是显济庙(按庙的名字推测,供奉的可能是一种与祈雨有关的水神),至乾隆十三年,被时任知府改为碧霞宫。

徐州东岳庙与泰山奶奶庙(碧霞宫)在供奉的神主上有亲缘关系,但它们其实是分属于不同的系统。

中国人对于泰山的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祭祀山川的古老传统,而在历代统治者的推动与强化下,这一信仰几乎遍及宇内。根据庄子和司马迁的记载,上古有七十二帝封过泰山。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对泰山的封禅活动达到高潮,之后的许多皇帝都对“封禅”或巡视泰山抱有浓厚兴趣。而泰山的地位也随着这种特殊的政治活动被不断拔高。

起初,《周礼》中还只是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把泰山列于朝臣中“三公”的位置;到了唐玄宗,因为在登封泰山过程中出现天气突然由暴风转为晴霁的“神迹”,便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后世“天齐庙”的名字便渊源于此;宋代真宗皇帝热爱道教,大中祥符元年的封禅活动结束之后,将泰山神封为“天齐仁圣王”,过了四年,又加帝号,封为“天齐仁圣帝”,至此泰山神开始“称帝”。

宋元时期,还对泰山神的“妻子”、“儿子”等封后、封公,使人格化的泰山一家拥有了无比崇高的地位。

到了明代,虽然专制思想更为严重的洪武皇帝鉴于天下只能有一个“帝”而去除了泰山神的帝号,改为“泰山之神”,但东岳庙却纳入国家重要祀典,以法律的形式推广对泰山神的祭祀活动。

从宋真宗给泰山神封帝,各地东岳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到明洪武皇帝将祭祀泰山纳入祀典,东岳庙(或天齐庙)终于遍及天下府、州、县,成为城乡祠庙文化中一道重要景观。

在民间,大家普遍接受一个在明初就被废除了的名号——天齐大帝,或许因为“帝”所传达的人(或神)的属性要比“岳”浓厚得多,老百姓更习惯于直接具体的神而不擅长于把物抽象为神。仅就徐州而言,天齐庙的数量要多于东岳庙。

据民国《铜山县志》,记为东岳庙的共有三座:“一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建,天启四年圮于水,大殿犹存;一在云龙山南麓,僧心广、心群重修;一在桃山驿,亦明初建。”关于天齐庙,“又名天齐庙者四,一在花马张,一在荣花楼,一在新安集,一在贾家阁。”这些内容是根据道光年间的旧志转录的,后有补充:“又一在利国驿圩外,金正隆九年建,有碑;一在大庙圩,明嘉靖三十九年重修。”

志书中东岳庙今何在?

民国《铜山县志》所提在城西北隅的东岳庙,曾一度令人困惑。因为在明代正统、弘治、嘉靖版本的方志上,只记载了一个位于城西南隅,也是洪武初年建的东岳庙;而在清代顺治、康熙、乾隆版本的方志中记录,这个东岳庙被迁到了云龙山南麓。

到了道光版本及民国版本的《铜山县志》,位于城西北隅的东岳庙才开始出现在记载中,与改迁至云龙山的东岳庙区分开来,好像是同一时期不同的两座庙。但通过分析各方志中对火神庙等其它庙宇位置的记载之后,可以推测,由于明代及清初徐州城内居民以当时鼓楼位置作为参照物来判断方位,而随着城市发展,以户部山为中心的东南一带渐渐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