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德将军 走进老红军的家——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

2017-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走进老红军的家--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育英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走进老红军的家--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今日育英[北京理工大学红军家庭走访小组报道]10月19日早上八点,我们从校园出发,向老红军爷爷杜义德将军家中走去.杜将军一家住在万寿路总政休干所的一座小院,院子里松柏林立.绿树成行,几棵果树上金黄的柿子和随风摇曳的银杏向人们炫耀着今秋的硕果,几栋红砖墨瓦的小楼和宁静整洁的小路向人们展示着将军小院的庄重和安详.走进杜义德将军家门,晨早的阳光斜洒在小小客厅,映

走进老红军的家——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

育英

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

走进老红军的家——采访开国将军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奶奶

今日育英

【北京理工大学红军家庭走访小组报道】10月19日早上八点,我们从校园出发,向老红军爷爷杜义德将军家中走去。杜将军一家住在万寿路总政休干所的一座小院,院子里松柏林立、绿树成行,几棵果树上金黄的柿子和随风摇曳的银杏向人们炫耀着今秋的硕果,几栋红砖墨瓦的小楼和宁静整洁的小路向人们展示着将军小院的庄重和安详。

走进杜义德将军家门,晨早的阳光斜洒在小小客厅,映射着客厅里的老式沙发和墙壁上的中国字画,照着将军之家的质朴和素雅。

最博我们眼球的是一个几近半壁墙的博古架,架子上摆着青瓷汉玉雕塑古玩,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显示出主人的艺术爱好,而被这些精美艺术品众星捧月般地围拢在中间的,是一幅杜义德将军于1960年与毛泽东主席微笑握手的合影,这张稀世照片无声地记录着这个家庭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杜义德将军夫人齐静轩奶奶对我们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茶香氤氲、祥和温馨的气氛中,齐奶奶讲起了她和杜义德将军的往事。

回忆起和杜将军的相识相知,齐奶奶感慨着这段战争岁月中结下的姻缘。1948年,襄樊战役后,齐奶奶加入了杜将军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在十七旅旅长李德生的介绍下认识了时任纵队政委的杜义德将军,次年二人结为夫妻。

对身边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和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齐奶奶一直是非常钦佩和敬重的。在随后六十多年相依相伴的岁月里,夫妇俩的人生价值观愈加一致,共同养育了七位子女。如今,将军仙逝,子女孝顺,家庭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优秀红军家庭之一。

在家里,杜义德将军是当然的一家之主,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不仅自律性极强,对家人的起居时间、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等也有严格的要求。齐奶奶说他是“人很正直、作风好、纪律强、有爱心。”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七子女们都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严以责己的精神风范和无私互助的优秀家风,各个自强自立,事业有成。

“有时候啊,他对待工作比对待自己的妻子孩子还上心。”齐奶奶抿着嘴微笑着对我们说。作为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杜义德将军曾亲身经历过艰苦卓绝、腥风血雨的岁月,他说过:“我是磨难中的幸存者,愈加珍惜今天的胜利,思忖着在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要继承先烈的意志,为着党的事业,为着民族的利益,加倍工作,奋勇杀敌,为人民多立新功……”。

杜义德将军用他一生对党对军队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实现了这一誓言,而享受着老一辈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和平江山的我们,难道不该将这种无私无畏的长征精神传扬下去吗?

临走之前,齐奶奶还不断叮嘱我们,要按照党的要求、政府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学习;要踏实肯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加强向科技发展优秀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取长补短,不要辜负祖国的培养。“工作上要向上看,生活上要向下看。”齐奶奶最后送给我们的这句话如醒世恒言,提醒着我们要敬业勤学、简朴生活,实现老一辈革命人的夙愿。

这次走访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红军前辈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奉献,感受到了当年支撑着他们走过两万五千里漫漫长路的革命信仰和不朽精神。时代在进步,一代代青年人在成长,但是长征精神永远不应该、也不可能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剥离!八十年过去了,我们不曾忘记历史的荣光,更没有停止过向前的脚步。先烈们的光辉将随着炎黄子孙一起,在中国心、民族魂之间,代代相传!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对杜义德子女的采访

2016年10月17日

1.在父亲给您的讲述中您觉得他在红军长征过程中最看重什么?

答:父亲杜义德自1935年3月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于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省,行程1万余里。在长征途中,父亲曾三过雪山两过草地,沿途率部参加过数次反国民党“围剿”战役,枪林弹雨,伏尸盈雪,历尽艰辛。

他在《历尽艰辛 会师会宁》这篇回忆文章中提到:“想到会师的欢乐和革命将要获得飞跃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跟着党中央、跟着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走,革命才有希望、才能胜利,个人才有出路。

”这就是他那一代人的信仰,也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持着革命前辈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跟着党和毛泽东主席走,最终取得全中国的解放。

父亲也曾告诉过我们,他们在长征路上是非常艰苦的,寒冬腊月,缺衣少食,眼看着身边很多战友倒在雪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他说过:“我是磨难中的幸存者,愈加珍惜今天的胜利,思忖着在今后的革命征途中,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着党的事业,为着民族的利益,加倍工作,奋勇杀敌,为人民多立新功……。”父亲用他一生对党对军队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实现了这一誓言,也成为我们子女们最亲近和直接的人生楷模。

2009年10月,杜义德子女重走父辈长征路,在红一、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的小金纪念碑前合影。

2.我们从一些故事中能了解到您父亲在军中时处事很果断,那么将军本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答:我们家一共有七子女,早年加上爸爸妈妈和老奶奶,一家十口住在一起,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用带兵的方式来管理家庭,我们家就像一个小军营,每日起居就餐等均有规定时间,久而久之遵守纪律也成为我们奉行一生的人生品行之一。

父亲自己也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起居、工作、读书、散步等时间安排的都很有规律。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每一个子女都要学着做事雷厉风行、严格遵守纪律,对于违反纪律的孩子父亲一定会严加批评。父亲也是个非常慈爱的人,只要不出差或者出门开会,他总会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就餐,周末带着孩子们郊游,或者一起读书下棋。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七子女们也渐渐的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严格自我要求的良好风范和相互关心帮助的优秀家风。

3.有什么事情是您当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而后觉得受益终身,或者与以前相比有了新的理解?

答:我们都享受过父亲的慈爱,也都亲历过他的严厉。父亲严厉时虽有不适之感,甚至会觉得老人家不近人情,但都理解他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组织的忠贞和对子女严格要求。

七十年代末期三个大姐姐陆续结婚成家了,她们分别在海军某单位工作,单位一直没有分配房子,这几位姐姐希望时任海军副政委的父亲能帮忙给单位领导打个招呼分房子,尽早建立自己的独立生活。但是父亲说“分房子是由你们单位领导决定,这事不应该我管”,因而拒绝了姐姐们的要求,宁愿让孩子们都挤在家里,也绝对不会用自己的威望去为孩子向组织讨要福利。

老六杜军入伍第二年参加部队施工时,被坠落的木头砸昏了,不仅造成头颅骨裂,还砸掉了几颗门牙,被送往医院抢救。医院报病危通知家属时,才知道这个小兵是海军杜义德政委的大儿子。父亲赶到医院看望儿子,海军司令部的同志提出要处分杜军所在部队领导的时候,父亲严厉地说:“凭什么?就凭他是我儿子?出了事故,重要的是总结教训,关心战士,杜绝事故嘛!

”英雄并非不近人情,父亲不以权谋私,不以功要利,终其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堪称我军一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了。而父亲对子女的这种严格要求,也造就了我们独立自主成就自己事业的良好作风。

4.“杜义德将军子女”的光环有没有对您的成长经历、您的生活,有过什么影响?

杜义德将军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永远是我们后代的骄傲,他的高尚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但作为“杜义德将军子女”,这“光环”既是我们成长中的动力,也曾有过不少负面的影响。1967年父亲在“文革”中被打倒,五年多不让工作,全家人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生活,子女们伴随着父亲跌宕起伏的生涯个人前途也深受影响,大的孩子们赴农村插队劳动数年,小的随父母离京南下艰难生活。

然文革经历,真正是磨其筋骨,苦其心志,我们学会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在艰苦中不断成长。

父亲身居高位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严格规范言行,不能违法乱纪,不能给父亲抹黑,一定要无愧于红军后代的称号。出国留学的子女,要时时想到为祖国争光,为父亲争气。将军子女的光环就像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告诫我们绝对不能作对不起党和国家的事情,告诫我们要懂的无私奉献,无愧于父亲的教诲。

所以说,“杜义德将军子女”的光环既是我们一生的荣幸和骄傲,也是我们为党和国家尽忠尽责的责任和义务。

5、作为一个历史的“过来人”,从您的角度来看,您对9.3大阅兵中展示的各种国防军备有什么样的具体感受?您对大阅兵中的老兵方阵又有什么样的看?

答:“9.3”大阅兵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和国力,对捍卫国家主权、保障社会和平、安定国家经济发展起着极其政治意义。老兵方阵象征着国家和人民对为国作战的老兵们的尊重和敬仰,象征着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着我们的民族英雄。

6.我们知道您父亲在战争时期带领战士打过许多胜仗,很多人为您父亲只获得中将军衔而鸣不平;对此,您是怎样看待的呢?

答: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从未听他议论过授衔高低、待遇好坏的问题。父亲说过,革命者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随时需要献身的。父亲也曾说过战争年代千千万万战友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真正走出来的开国将军少之又少。他们是在为他们自己和这些死去的战友们的信仰而战,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军衔是人民授予他们的重任,职务是就是他们肩上的责任,无论在哪儿都会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1951年9月,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杜义德将军受命赴朝作战,他毅然决然的放下学习,告别他的母亲和妻女,赴朝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政委(代政委),与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王近山等一起指挥了享誉中外的上甘岭战役。

1957年10月,父亲举家前往辽宁,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政委和旅大警备区政委。全家刚刚安顿没几年,1960年7月父亲又被调任到海军任副政委。1980年3月,父亲又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远赴西北,在他曾经随红军西路军西征的地方上高原走戈壁,七十高龄时又为国防建设立新功。

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父亲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届顾问委员会委员,经常深入部队、革命老区、工厂、农村、学校、企事业等,向中央建言献策。退居二线工作后,父亲还担任了党史军史的编辑领导工作,参加军事史诗电影电视的顾问工作。直至1998年7月,爸爸在87岁高龄时,经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离职休养。

父亲杜义德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无私奉献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一生。他早就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军队,交给了国家,名利早已置之度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