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和张维应辩论 林毅夫张维迎应如何辩论产业政策?

2017-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期,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产业政策之辩沸沸扬扬,其影响力更是超出了产业政策界或者经济学界,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未来的走势如何众说纷纭,公众的结论不算清晰.这场辩论关乎中国经济的重要思路,故值得公众关注.11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将举办"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讨论",林毅夫与张维迎都将出席,展开面对面的辩论.我们对此有很高的期许.现代社会高度复杂,辩论是公众选择的必经程序,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必备制度要件.一个议题设置良好.程序设计合理的辩论,有利

近期,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产业政策之辩沸沸扬扬,其影响力更是超出了产业政策界或者经济学界,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

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时刻,未来的走势如何众说纷纭,公众的结论不算清晰。这场辩论关乎中国经济的重要思路,故值得公众关注。

11月9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将举办“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讨论”,林毅夫与张维迎都将出席,展开面对面的辩论。我们对此有很高的期许。

现代社会高度复杂,辩论是公众选择的必经程序,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转的必备制度要件。一个议题设置良好、程序设计合理的辩论,有利于真理的呈现,有利于社会的认知进步以及达成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的经济学素养积淀尚浅,从原理层面到实践层面,认知差异鸿沟巨大。这一次辩论,或许能够播撒更多的经济学阳光雨露,如果能够达成若干共识并对实际经济运行具有指导作用,那将更成为佳话。

两位教授之间的思想分歧由来已久,各有其逻辑自洽的体系。其实梳理他们近期的文章,可以发现看上去针锋相对,立场相悖,但实际上,两者对产业政策的界定完全不一样。

张维迎的界定是狭义的,相对更微观,而且把产业政策看作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林毅夫的界定是广义的,相对更宏观,而且把政府看作是有为政府。张维迎认为政府应该做的是为企业提供“法治、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而这些,被林毅夫某种程度上从宏观上纳入了产业政策。而林毅夫同样也反对政府对企业的错误指导。

这样看来,两人的观点并非针锋相对,算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辩论。因此,9日的辩论,首要程序一定是要界定产业政策的涵义,然后再展开。

二人此前的辩论文章含有意识形态化的色彩,有些言论颇为偏激。例如,张维迎强调的思想自由、市场与企业家尽管很重要,但说“政府无论怎么做都做不好”的看法显然有点极端;而林毅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举措95%都做对了,恐怕也值得拷问。

产业政策的辩论应当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双方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重要的产业案例来提出观点并论证,例如典型存在政府作用的高铁产业,如何分析评价?近几年大起大落的光伏行业,如何看待?等等。

此外,引用产业政策的实证研究成果必不可少。严格说来,林、张两位教授都不是研究(狭义上的)产业经济学的,他们对任何一个具体产业的论断,都应当以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支撑。幸而,国内外有大量的关乎各个产业兴衰的实证研究,其中既有单篇论文,也有大部头专著。尽管这些研究结论并不相同,但以实证研究为支撑,显然辩论将会清晰得多。

由于这一辩论主题为产业政策,显然对国内产业政策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很高的依赖。对中国重大产业政策的实证研究,是需要长期不断深化的。

对企业界来说,感受到产业政策之利的固然不在少数,但更多的恐怕是深感政府乱作为或者手伸得过长之苦。学术界之外的人,很自然会关注这场学术辩论的外溢效应(当然,林毅夫教授从来没有为政府乱作为辩护,这点上他与张维迎教授没有根本性矛盾)。外溢效应尽管不是辩题本身,但也值得辩题参与者,尤其是政府决策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