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一原词 82岁老人讲述毛主席诗词中李淑一其人其事(图)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23日,长沙市下碧湘街,李儒秋老人一谈起李淑一老师当年给自己改正错别字时一脸幸福,她至今仍保留着和李淑一的合影.图/记者王旻)红网10月27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刘俊  实习生 王小辉)"我失骄杨君失柳."这是毛主席诗词<蝶恋花·赠李淑一>中的名句.其中,杨是指毛主席爱妻杨开慧烈士,柳则是指杨开慧早年同学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这首词,是毛主席1957年回李淑一信件中所赠写的,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10月10日,本报一篇解读该词来由的报道<主席的"蝶恋

(10月23日,长沙市下碧湘街,李儒秋老人一谈起李淑一老师当年给自己改正错别字时一脸幸福,她至今仍保留着和李淑一的合影。图/记者王旻)

红网10月27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刘俊  实习生 王小辉)“我失骄杨君失柳。”这是毛主席诗词《蝶恋花·赠李淑一》中的名句。其中,杨是指毛主席爱妻杨开慧烈士,柳则是指杨开慧早年同学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

这首词,是毛主席1957年回李淑一信件中所赠写的,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10月10日,本报一篇解读该词来由的报道《主席的“蝶恋花”我们最早发》,引发了一位82岁老人的回忆。 老人叫李儒秋,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年轻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语文老师就是李淑一。

至今,李儒秋仍保留着抗战胜利那一刻,同李淑一老师及全班同学的合影。 “湄滨告别”记录胜利时刻 近日,在下碧湘街李儒秋老人家中,她颤巍巍的双手将保留了60多年的一张老照片和作文稿纸掏出来向记者展示,老照片和稿纸已经发黄,用一层塑料套膜包裹好。

“中间这位站立着的40多岁的中年女老师,就是李淑一。”李儒秋老人指着相片中的人物说。1944年长沙被日寇攻陷,李儒秋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长沙市一中师生均转移到日寇势力没有触及的后方——今天的怀化市安江镇。

“在安江避难的时候,我的父亲从长沙前往怀化避难,路过安江,顺便把一年的生活费交给了我。

可我当时一个女孩子,怎么好保管这些钱财呢,李淑一老师知道后,就替我保管起来,尽管是国难当头的时候,但我的生活一直有了保障。”李儒秋说。 “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时刻,日本鬼子终于投降了。

”当时,李儒秋只有19岁,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50班学生。在湄江边上,同学们围着授课的老师,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照片仅有豆腐块大小,上方的题字是“湄滨告别,1945”,数十名女生围着老师,坐在河畔的石头上。

她们穿着传统的长褂,脖子上套着围巾,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 学习高尔基写作文遭退学 1946年春天,在各地避难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同学又纷纷回到长沙。而此时,国内又出现反共高潮。在同学当中,“湖南人要生存,湖南人要和平”的呼声很高,许多爱国进步青年纷纷加入反内战反迫害的行列。

李儒秋就是进步学生中的一位,她喜欢看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海燕》、《在人间》等,这些作品给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写《白日的梦》这篇作文的时候,她把自己当成了一只在电闪雷鸣之中穿行的海燕,心中有一腔怒火,要打破黎明前的黑暗。 李儒秋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写的这篇作文,文字描绘了一幅离奇的画面,思绪发散,有如天马行空一般,写出了一个苦闷青年,十分渴望打破旧社会的勇气。

“没想到的是,因为这篇文章,让我提前结束了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习。

”李儒秋回忆说,1946年,她上完二年级第二学期,收到学校的通知,因为公民课打零分,她被退学了。“这是学校当局的一种手段,就是要将学校中的进步青年清理出校,我公民课再差也不会打零分啊。”李儒秋老人说。

10多年后,老师还能直呼其名 1958年清明节的那一天,李儒秋来到长沙烈士公园祭扫。正是这个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李儒秋,你怎么在这里?”李儒秋回头一看,正是自己思念很久的老师李淑一。 “从学校分手后已经10多年,没想到老师还能直呼我的名字。

”师生两人相拥很久,泪流满面,终于迎来了建国后的大好时光。李淑一拿出毛主席亲笔写的诗词给李儒秋看,告诉她,“我收到毛主席来信了,还有主席寄来的100元钱,要我代他祭奠柳直荀烈士。

” 交谈中,李儒秋说起了那篇作文《白日的梦》。李淑一有些惊讶地说,“你这篇作文我看过啊,当时就是我批改的。”李淑一对李儒秋的文采给予了很高评价,在作文上作了许多圈点,还打了80分。“老师说,我是班上作文头一名,如果现在要她打分,我那篇《白日的梦》可以打90分。”李儒秋说。 解放后,李儒秋在一个工厂里当过工人,后来在工厂子弟学校当老师。

李淑一 1901年出生于湖南一书香门第,上中学时与杨开慧结为好友,经杨介绍与柳直荀(革命先驱)认识,1924年与柳结婚,三年后,柳离家革命,李独自在家教书,养育儿子,两人再也没有见面,直到解放后,李才知柳早在1932年即惨遭王明“左”倾路线杀害。1958年,一直寡居的李淑一在毛泽东的关心下,从湖南迁往北京,与儿子生活在一起。1997年,李淑一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