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冷月赵培林 赵冷月书法的“山林气”

2017-10-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生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幼从祖父赵介甫习文学,攻书法.赵冷月 23岁投于徐墨农门下,受学五年.1950年从原籍移居上海,设帐授徒.1958年到上海市广告公司供职.1979年退休.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三.四届书法篆刻展,上海·大阪书法交流展,上海著名书法家作品展.他从艺数十年,每日临池,读碑看帖,从晋.唐.宋人帖学到汉魏六朝碑学无不精研,晚年大胆开拓创新,将书法艺术推进到新的境界.1999年1月,他举办生平最后一次

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生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幼从祖父赵介甫习文学,攻书法。

赵冷月 23岁投于徐墨农门下,受学五年。1950年从原籍移居上海,设帐授徒。1958年到上海市广告公司供职。1979年退休。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三、四届书法篆刻展,上海·大阪书法交流展,上海著名书法家作品展。

他从艺数十年,每日临池,读碑看帖,从晋、唐、宋人帖学到汉魏六朝碑学无不精研,晚年大胆开拓创新,将书法艺术推进到新的境界。1999年1月,他举办生平最后一次书法作品展览,展后把大部分精品捐献给上海市红十字会收藏。出版有《赵冷月墨迹选》等。

赵冷月书法艺术被人喻为'厚厚的一本书',他晚年''丑'就是美'的艺术观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他在当代书法史上落下重重一笔。他由帖入碑,碑帖结合,作品浑厚潇洒,点画凝炼,顿挫起伏,如千里陈云,气势壮阔。晚年作品更加沉着恢宏,苍老雄浑。为中国书法史上'晚年变法'的成功者之一,声名藉甚。

赵冷月书法艺术所陈述的是以去甜熟、去滑利、去鼓努、去因航派门户为理想的书法美语言,'大巧若拙'式的质朴与恬淡,体现了书家深沉的艺术求索精神。他的不追求表面'完美化'正体现.的不同流俗。他孜孜于在书法实践中实践他的审美理想,所以不避王安石所说的那种'险远',而期期于得见'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照,执着不改,令人起敬。

他的书法在笔致上不求繁,而求简;不求华美,而求质直。这种视觉形式上的简练化,事实上不但没有减弱他的艺术表现力,反而与他的质朴自然的整体追求相一致,更内含了一种表现上 赵冷月书法的弹性素质,反而增强了他的个性语言的表现力。

赵冷月的用笔,平直而无做作之痕,利落锋棱顿挫的外示刚强、雄劲等等,力求注入一种内在力度和潜藏的张力,如绵裹铁,极备'返朴还真'的古朴与苍浑感,不啻为成功的创造。这种'线性'的质感又绝不流于简单化,而是在净化中备极丰富的语汇。置诸书史,虽不能说前所未见,但确实形同孤影,因而可以认为是独具意义的。

在墨法趣味上,不以单调示人,大胆吸收'儿童体'书的天真烂漫,虽着意强化了表现因素如枯润、浓淡、苍腴方的对比度,却能不留多少斧凿痕,出以自然和谐,也许这是先生对米芾、王觉斯行草的取资借鉴,但已经化为自家语了。

在学书的源流传统上,他广参博采,以颜真卿行书的笔意与趣尚远冶六朝碑版,走自然、直率、凝重、质朴、淳古的路数,弃唐楷的规范美、匀整美于不顾,直求自然朴素的美感,却不落于奇怪,体现了文化心理上的老庄精神,而一反华丽绮媚以及典雅庄重风格--来自于儒家的思想内涵。

赵冷月书法,在寻找自家语汇的同时,大胆放弃了一些前人的既成语言,其求艺精神十分具有现时意义。不以形貌的外似去承袭前人的传统,这本身就需要特殊的眼力与勇气。为此他要付出代价,代价便是能知音无多。这对于艺术界急功近利而言起码是一个难得的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