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治竹罐疗法】王兴治:让世界爱上“中华第一罐”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兴治竹罐疗法,13代祖传:从"蛇毒疗伤"到"清宫绝学"王兴治的祖上,最早是以治疗毒蛇伤而闻名.清军攻打明军时,因为南征将士屡屡被明军毒箭所伤,重则死亡,轻则截肢,清廷于是公告天下,在民间广泛征集疗毒妙手.王兴治的祖上王汝清被清军征入军中,为清军治疗毒箭伤,随后便留在宫中为御医.早在清朝初期,王氏祖上王汝清在军中治疗毒箭伤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研究,使王氏独特的治疗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存有王汝清之后的第四代传人王昭恩的档案.其中记载乾隆五十三年,

王兴治竹罐疗法,13代祖传:从“蛇毒疗伤”到“清宫绝学”王兴治的祖上,最早是以治疗毒蛇伤而闻名。清军攻打明军时,因为南征将士屡屡被明军毒箭所伤,重则死亡,轻则截肢,清廷于是公告天下,在民间广泛征集疗毒妙手。王兴治的祖上王汝清被清军征入军中,为清军治疗毒箭伤,随后便留在宫中为御医。

早在清朝初期,王氏祖上王汝清在军中治疗毒箭伤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研究,使王氏独特的治疗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存有王汝清之后的第四代传人王昭恩的档案。其中记载乾隆五十三年,他曾为十一福晋诊疗过痰热征和骨科疾病的全过程。这也说明从王昭恩一代,王家祖传的拔罐疗法已能解决面瘫、脑中风、脊椎疾病等很多病症。

一根陶瓷针,几十支细竹罐,外加精心配伍的48味中草药,就可以让奄奄一息的士兵重回战场,让身染沉疴的皇亲国戚疾痛尽除。在外人看来,这的确神奇。而王兴治研究发现,祖先创下的这一疗法,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隋唐时期中医典籍《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大量唐朝以前的中医疗法,其中就有竹罐刺络:“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清也。”遗憾的是,竹罐刺络,以及诸如此类的很多古老的、传统的中医方法,已在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中湮没或流失。

于是,身负“清宫绝学”的王氏家族,得到朝廷青睐是在情理之中,王家至今还保留有清廷赏赐的瓷瓶、摆件等多个物品,还有一个祖上行医时传代用的铜盆。“家中医书都是手抄本,经年累月,由于翻看和年久老化的宣纸已经泛黄破损,但主要记录文字依然可辨,其中还保留着一本光绪年间同仁堂向京城御医和名医送的中药《名录》。”王兴治告诉记者。

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出现扭腰、摔伤是常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王家开始慢慢知道拔罐也能治疗腰椎病。到王兴治父亲王广太时,王氏疗法的治疗重心,已完全转移到颈腰椎和脑中风等疾病。

拔出神奇:针孔中演绎“痰浊去健康回”,把竹子做成的寸长小罐,放在王氏秘方中药材中煎煮浸泡12个小时以上,用玻璃针弹破患者督脉及周边脉络上的穴位,把竹罐嘬在针孔处,15分钟后起罐,对着水盆轻叩,一团果冻样胶黏的物体就落入盆中,一半似痰,一半似凝血,而拔过的地方,只有一个小针孔和淡淡一点血痕……

这,便是“王氏脊椎疗法”治疗中最普遍的场景。自王兴治操持祖业,把王氏脊椎疗法发扬光大后,全国已有数万名颈肩腰腿疾痛患者,见证了小小竹罐里的医学奇迹。

一个北京知名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患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多年,在友人力荐下来到国葆堂时,还目光咄咄地质问王兴治:“你凭借什么理论来治好我?”王兴治避开锋芒,诚恳地说:“我们不谈理论,只验证疗效。”结果几次治疗下来,该患者的疾痛已经去掉一大半。

一个疗程后,他与王兴治成了朋友。三个疗程结束,他拿着在自己医院拍的CT片子兴奋地找到王兴治:“真是奇迹!不但疼痛症状好了,连椎间盘突出也不见了!这在临床理论上是绝不可能的!如不是我切身体验,任谁说我也绝不相信!”

一位做医院管理工作的张姓女士,腰椎病并发颈椎病,双肩疼痛,手麻头晕,每天只能戴着颈托躺在床上,输液、打针、做牵引,并被告知应必须手术。结果经王氏脊椎疗法治疗几次,轮椅就不用了,颈托也摘了,两个疗程后基本康复。

一名部队首长,经人介绍来国葆堂时戴着厚重的腰椎牵引,严峻的面色间难掩病痛之苦,半年之后,这名曾经疆场叱咤的英雄已腰板挺直气若洪钟。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如今的国葆堂已是不胜枚举。

而记者了解到,“王氏脊椎疗法”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紫竹细罐拔出痰浊,还包括48味中草药之间的组合配伍。据王兴治介绍,这48味中草药是一个组合方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和补益肝肾的功效……它们通过药物渗透进入人体后,分工协作,全面包抄,最终实现驱邪扶正的最佳效果。

“但凡经‘王氏脊椎疗法’治疗过的患者,每个人都能拔出瘀血和痰浊,拔出的最大的痰,有鸽子蛋大小。”王兴治告诉记者,他曾戴上手套,很认真地研究过这个东西,发现有点像嚼完的泡泡糖那种胶状物,且密度很小,漂在水面上,是真正的痰。

经“王氏脊椎疗法”拔罐几次后,痰浊的颜色会从最初的紫黑慢慢变浅,一般三个疗程后,血的颜色就会变得鲜艳,甚至拔不出任何东西。而患者之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也会一去不返。

绝技申遗:用“中华第一罐”造福世界

在王兴治的父亲王广太眼里,儿子绝不是一个好的家族继承人。

刚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扔掉在祖辈几十年传承中泡得乌黑发亮的竹罐,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枚陶瓷针。他放弃了一针一罐用多人的模式,组装了一条玻璃针流水线。又承包了大片紫竹林,并自创高压蒸制法,将削好的竹罐先在药液里高压蒸制,经如此烹制的竹罐,虽药力比不上几十年老药罐威猛,但一次性用具明显让患者更为安心。因此,尽管成本大幅提升,大批患者却开始蜂拥而至。

王兴治做的第二件违背祖训的事,是传徒。王氏家族历来“世代单传”,王兴治却广收门徒,这让父亲大为恼火。王兴治却有自己的道理:“中医之所以在当代光彩暗淡,就是因为很多传承人把绝活儿自己捂着,在民间,有不少针灸做的特别棒的大夫,也有靠祖传单方治病百治百灵的人,如果他们肯分享自己的智慧,就会造福全国不计其数的百姓。”

王兴治还做了一件父辈想都没想过的事:申遗。这个想法,源于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化助理总干事、文化遗产世界级专家、现任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莫尼尔·布什纳基先生的夫人和女儿的一次治疗。布什纳基夫人有严重的腰椎和颈椎病,世界各地治疗效果都不明显,她的女儿阿美勒小姐,腰椎有病,且有较重的厚皮症,面部僵化。

2008年底在北京经朋友介绍,找到了王兴治。第一次治疗效果良好,她们便延长了在华时间。几次治疗之后,夫人说:“神奇啊!过去每天早上那么痛苦的腰疼、脖子疼,怎么都‘找不到了’?”而阿美勒小姐腰椎病痛解除的同时,面部厚皮症也逐渐缓解,脸上开始有表情了。

第二年年初,她们再次到京旅游,特意安排时间做治疗。夫人说:“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体会中国神奇的传统医学文化。我愿和你们一起配合,把中医医术介绍给世界人民。”

事实上,自从王兴治开始从事“王氏脊椎疗法”,很多像布什纳基夫人一样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皆在病痛解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中医。这也让王兴治坚定了为“王氏脊椎疗法”申遗的信心。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长达8年的筹备与奔波,在区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氏脊椎疗法众望所归地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曾不吝好评:“王氏脊椎疗法”是集拔罐、刺络清瘀和药物渗透三者于一身,并综合运用的方法。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发展到一定时期,创造出的更具特色的疗法。

如今,王兴治以北京国葆堂与大学、卫校等医学基地合作,将“王氏脊椎疗法”这枚国之瑰宝的种子,通过历届毕业生传播到祖国各地。

“中医‘论剑’咱不敢。博大精深的中医!还得钻研。可是,弘扬传统的中国宫廷医疗文化,让它造福国人和世界,这是每一个中医人应该履行的使命。”王兴治告诉记者。

“我愿意把祖宗传承13代的智慧,与国人,与世界共享,让更多颈椎病、腰椎病、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摆脱疾痛困扰,重获健康。”

这是一个清代御医传人的梦想,更是一名中医传承人在饱尝孤守中医绝技的不安和心酸中,悟出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