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武李大钊像 未名湖畔的李大钊像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北大的未名湖,是个名人"荟萃"的地方.这里既有老校长蔡元培的塑像,也有世界文豪塞万提斯的塑像,更有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坟墓--这些名流的纪念物为北大凭添了历史的厚重,增加了人文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塑像也安详地屹立在未名湖畔,成为北大的文化象征.李大钊是民智初开的民国早期的先进文化传播者,与胡适.鲁迅一道倡导新文化运动.他和共产党的另一位创始人陈独秀最早提出把"德先生"与"赛先生"请进中国,主张靠民主和科学来

北大的未名湖,是个名人“荟萃”的地方。这里既有老校长蔡元培的塑像,也有世界文豪塞万提斯的塑像,更有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坟墓……这些名流的纪念物为北大凭添了历史的厚重,增加了人文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塑像也安详地屹立在未名湖畔,成为北大的文化象征。

李大钊是民智初开的民国早期的先进文化传播者,与胡适、鲁迅一道倡导新文化运动。他和共产党的另一位创始人陈独秀最早提出把“德先生”与“赛先生”请进中国,主张靠民主和科学来建立民族新型文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塑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就是自觉再造民族精神的起点。中华民族浴火重生既是一个破的过程,也是一个立的过程。所谓的“破”即是要剔除传统文化中所有可能窒息我们民族精神的糟粕;所谓的“立”则是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精华,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民族的大众的新型文化。

“破”不是简单地打倒一切,“立”更不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搬过来为己所用。“破”有反复,“立”有困惑,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充分体现了,“破”之不易,“立”之艰辛。

李大钊先生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乡愿与大盗”结合。在北大读书时,只是觉得这话别致,之后才逐渐对“乡愿”有了具体认识。

按照古人的说法,君为风,民为草,风有风的张狂,草有草的活法。风不断变换,而草则随风而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生长方式,在逆境中顽强生长。

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态,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雪雨,延续下来,然而,这种无选择的继承,也成为重塑中华民族的最大障碍。不管在城里已经生活了几代,处于什么阶层,中国人在本质上都是农民。在生活工作中,狭隘的农民意识以各种形式流露出来,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文化羁绊。

“德先生”与“赛先生”是祛除传统文化痼疾的良医。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把他们请进来,不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找到了民族生存的出路;而且在全球化和平竞争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保障。

民主不是空谈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民主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十月革命,李大钊体会到了《庶民的胜利》。

组建中国共产党是新文化运动走向实践的迈进,是中国人自觉运用民主和科学这两个有力武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实践,共产党人对什么是民主和科学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再造民族精神的现实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实现了由“破”到“立”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实现了由道德判断向科学判断的跨越。这种科学精神的弘扬,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