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瞎子阿炳】阿炳唯一存世的一张老照片

2019-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余年前,我所在的无锡艺术研究所一位老作曲家郭洛先生病重弥留之际,我作为所长前去探视,他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泪水盈满枯眶,断断续续说道:"我这一生对艺术没--没多大贡献,唯一值得留下的一点成果--是瞎子阿炳仅存世上的一张照片--是我经手保存下来的.[电影瞎子阿炳]阿炳唯一存世的一张老照片"我先是一愣,既而感动不已,连声回应道:"就凭您这一贡献,后人会永远感谢您的."接着郭洛用微弱的声音给我讲了此照片的来龙去脉,我没听清楚,但觉得留下这张照片已经足够了.众所周知,华彦钧

十余年前,我所在的无锡艺术研究所一位老作曲家郭洛先生病重弥留之际,我作为所长前去探视,他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泪水盈满枯眶,断断续续说道:“我这一生对艺术没……没多大贡献,唯一值得留下的一点成果……是瞎子阿炳仅存世上的一张照片……是我经手保存下来的。

【电影瞎子阿炳】阿炳唯一存世的一张老照片

”我先是一愣,既而感动不已,连声回应道:“就凭您这一贡献,后人会永远感谢您的。”接着郭洛用微弱的声音给我讲了此照片的来龙去脉,我没听清楚,但觉得留下这张照片已经足够了。

众所周知,华彦钧(瞎子阿炳)是中国杰出的一位民间音乐家,他生时异常凄苦,死后备极荣耀,其创作存世的六首乐曲皆为民乐瑰宝,尤其是一首二胡曲《二泉映月》不仅在中国出名,而且足以无愧于跻身世界经典名曲。同样众所周知,阿炳存世仅一张照片,——戴着铜盆帽、架着一副镜片一上一下的墨镜、胡子拉碴,实在貌不惊人,然而就是这张照片却能表现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也显露了他的贫困和落拓,这是非常真切和形象的阿炳,看了这张照片,同样会心为之撼动,将这照片和《二泉映月》放在一起,你会感受到落拓中的高雅,顿悟到卑微中的伟大。

【电影瞎子阿炳】阿炳唯一存世的一张老照片

所以我头一回从郭洛老先生的口中得知这张照片竟由他保存下来,遂油然敬佩他的细心和贡献。试想想,倘若没有这张照片,我们将多么遗憾,后人再怎么描摹,也难复真容哪。

郭洛先生去世十余年了,对于他透露的阿炳照片发现之细节我一直还不甚了了,直到前几天,我与著名老编剧钱惠荣先生谈及此事,没想到他竟然也是经手人之一,他遂给我详述了具体经过。

【电影瞎子阿炳】阿炳唯一存世的一张老照片

钱老先生年近九旬,是誉满江南的锡剧《珍珠塔》《红花曲》的主要作者。他说,阿炳在贫病交困中去世后,其生前被抢录下的《二泉映月》等曲目,一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等的重视和宣传,地方上也开始重视起来,可惜阿炳沉疴在身,录音不到半年便溘然长逝。

没多久,阿炳栖身的崇安寺雷尊殿旁的崇安寺小学要扩建校舍,在拆房子时不意在墙壁里发现了一张日伪时期的良民证,这张泛黄的署名华彦钧并贴有照片的良民证引起了学校负责人的关注,没有被随手扔弃,而是送交到了当时初创的文联机关。

钱惠荣感到兹事重大,向时任文联主席的袁硕报告,遂交由当时的音乐协会干部郭洛保管,郭洛向袁硕请示后去照相馆翻拍放大了三张,立即给中央音乐学院等寄去,从此阿炳唯一一张照片得以保存并推广了出去,我们后人也记住了这位音乐奇才的容貌。

钱惠荣老师和我交谈时还附带说到了一幅最为传神的阿炳画像——

阿炳逝世后,他的艺术成就愈来愈为人们所推崇,一张遗像远不能满足世人对他的追怀,于是阿炳生前的友人谋划着要为他画一幅画像。画阿炳也许最好的捷径就是按其遗像来画,但友人们没有因循此途,更没有依照旧时民间觅遗像的路子,——从前民间有先人去世而未留下遗像,就由家属去百像铺子找一幅面目与逝者相近的画像作为遗像。

当时阿炳的旧邻、同为民间音乐家、也是陪同杨荫浏等为阿炳录音的黎松寿先生请来了苏州著名画家杜重划先生担纲作画。

黎松寿除了提供阿炳遗像,还陪同杜重划到南京新街口等热闹地段体察路人,一一指认某某人脸上某部位神似阿炳,让杜重划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稔熟于心,经过速写、修正、组合,最后画出了阿炳像。注意,这是一幅亮眼阿炳的画像,这幅阿炳像形似更神似,得到了最初见过阿炳的人们的一致认可,此画与著名画家朱学津先生所画的阿炳拉琴的那幅国画也十分相似,是唯一存世的一幅亮眼阿炳的艺术形象,弥足珍贵。

这幅阿炳画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黎松寿夫人曹志伟赠送给钱惠荣先生,钱先生毅然捐赠给了无锡书画博物馆收藏,黎夫人同时捐赠的还有阿炳演奏的钢丝录音《寒春风曲》。

阿炳照片唯一,画像众多,塑像也为数不少,我见过许多阿炳的塑像,最为欣赏的当首推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的两尊阿炳塑像。

钱绍武先生是无锡人,阿炳的同乡兼邻居,现年九十余高龄了,他的代表作“李大钊”等皆为扛鼎之作。

且说1950年12月阿炳病殁后,下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作产山,因孤独一个山丘傍着惠山,如惠山产下的小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附近,(道士大多贫困,死后难以营葬,“一和山房”应是义冢了。阿炳几近乞丐,连义冢也进不了,只能葬在义冢边)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1979年5月,无锡知名书画家韩可圆先生于一农户猪圈内寻得其残碑,清洗处理后捐赠无锡市博物馆收藏至今。1983年于惠山脚下造“衣冠冢”设纪念墓碑,1986年,此墓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新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所立瞎子阿炳铜像,即由钱绍武雕塑。这是一尊立像,阿炳佝偻着身子,全神贯注拉着琴弦,仿佛世界不复存在,天地之间唯一一个盲艺人在拉琴,在倾诉着心中的郁结。

凡来瞻仰跪拜的人们见到这尊塑像都会亲切地摸上一摸,久之,摸得油光锃亮,但也带来了副作用,即阿炳所操之琴弦竟被扯下不翼而飞了。

如今,即使没有琴弦,阿炳依然操琴如故,有着不一般震撼人心的力度。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座阿炳墓如今不仅为文化人瞻仰胜地,也成了民间音乐发烧友包括戏曲票友演唱的场所,每日弦歌飘扬,异常热闹。我称之为“喜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崇安寺实施改造,我有幸应邀参与其间,一致商定除了恢复阿炳故居,还要在其故居侧辟一个二泉广场,这个广场的核心须竖立一尊阿炳的塑像。大家遂又想到了无锡老乡钱绍武先生,于是去钱先生在无锡的寓所拜访了他。

钱先生谈到阿炳,既有深沉的回忆和崇敬,也有欣慰的表达,他为这位老邻居越来越影响深广感到自豪和兴奋。他说,他家与阿炳所在的雷尊殿只一壁之隔,童年和少年时天天看到阿炳操琴走过,卖艺说新闻,也经常跟他说笑逗趣。

当阿炳不幸双眼染疾(毋庸讳言,阿炳是因性病而致盲),钱老做眼科郎中的祖母还替他诊治过。所以他对阿炳印象可谓非常之深,他相信这一尊塑像必定胜于前者在阿炳墓前的那一尊。嗣后,钱老就全身心投入到阿炳塑像的创作中去,先小样,再放大,先做成石膏模样,再浇铸成铜像,终于铸魂镌灵般完成了这一力作。

如今,这一尊坐落在百年老钟楼前的阿炳坐像成了二泉广场的核心和灵魂,看到那个巨大的阿炳埋头凝神,将一把二胡操持得惊天地、泣鬼神,谁都会驻足而望,深深向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致敬,仿佛听到了那一首不朽的《二泉映月》回响于太湖之滨、运河之畔、神州大地,更缭绕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