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之王李斯特 | 披着僧袍的魔王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838年3月31日,巴黎音乐学院的大歌剧院(也称巴黎意大利歌剧院),高朋满座,全巴黎的名贵都在这里集中,一场为援助意大利革命的义演即将上演.音乐会由意大利著名的流亡贵族贝尔基约瑟公主发起.然而,这场音乐会之所以吸引了当时全巴黎,甚至整个欧洲音乐界关注的原因只有一个:在这场音乐会上,钢琴之王弗兰茨·李斯特,将与迅猛崛起的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天才.有着三只手之称的塔尔贝格将正面交锋,这是"李塔"系列赛的第三场,也是决定名声的终极之战.比赛曲目是根据意大利音乐家贝里尼的歌剧<清教徒>

1838年3月31日,巴黎音乐学院的大歌剧院(也称巴黎意大利歌剧院),高朋满座,全巴黎的名贵都在这里集中,一场为援助意大利革命的义演即将上演。音乐会由意大利著名的流亡贵族贝尔基约瑟公主发起。然而,这场音乐会之所以吸引了当时全巴黎,甚至整个欧洲音乐界关注的原因只有一个:

在这场音乐会上,钢琴之王弗兰茨·李斯特,将与迅猛崛起的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天才、有着三只手之称的塔尔贝格将正面交锋,这是“李塔”系列赛的第三场,也是决定名声的终极之战。比赛曲目是根据意大利音乐家贝里尼的歌剧《清教徒》的音乐,各自创作并演奏一段钢琴变奏。

胜出者将成为欧洲新一代的钢琴之王。这是一场19世纪钢琴演奏界的世纪之战,在陪赛的名单上,除了李、贝,还有4人,其中就有李斯特的恩师车尔尼和李斯特的挚友肖邦。

公主的音乐会,选手分别登场,一共六位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塔尔贝格是第五个出场,在肖邦之后。塔尔贝格之所以名动乐坛,此君的钢琴连奏技巧惊人,能以两手的大拇指交替连奏出主旋律,同时其他手指弹奏琶音或者伴奏。

他的演奏,行云流水,辉煌而愧丽。一曲终了,掌声四起。最后,轮到压轴的李斯特登场,他面带微笑,潇洒地落坐于场**早已摆放好的、他最爱的带狮鹫装饰的德国贝希斯坦钢琴旁,侧对观众,据说这样可以让女观众们更真切地欣赏他弹奏时的英姿。

这可能就是李斯特改编后的《清教徒的回忆》的钢琴变奏中的一段,音符象瀑布一样倾泻。它选自后来李斯特根据比赛重编的《创世六日》。

当时一位音乐评论家在事后回忆:

那天李斯特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他不断地向后甩他的漂亮长发,嘴角露出胜利的微笑,眼睛闪闪发光,苍白的脸因为内心的火焰而变得红润。音乐大厅的空气充满了电光火花,大家似乎听到了闪电时的隆隆雷鸣·······

李斯特的演奏包含着一种戏剧性的、匈牙利式的、吉卜赛人的东西,他不仅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演奏艺术以辉煌的技巧,热情的风格表现出来,而且还巧妙地借用了塔尔贝格的那些被评论界宣扬为“新的”、实际却是老旧的钢琴技巧,在演奏中他甚至还自然地融合了同台演奏的其他大家们的所有优点:车尔尼的严谨风格,肖邦的幻想色彩,埃尔茨和皮格西斯的自然娴熟。最后在观众狂热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了全曲。

没有人能大胆地去判断这次斗琴的胜负。最后音乐会的主持、美丽而聪慧的贝尔基约瑟公主狡猾地宣布:

塔尔贝格是未来的王子,李斯特则当世无双!

赛后公主邀请了参赛的钢琴大师们合写了一部作品,总题叫作《创世六日》,在音乐会的6首之外,又请李斯特加上了一个引子、连接和结尾,以示艺术的和谐。这部出自李斯特、肖邦、塔尔贝格、赫尔茨、车尔尼、皮尔兹六位大师的奇葩作品,拥有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豪华阵容,但如今已经很少被演奏。我记得上世纪一位美国钢琴家曾评论这部作品:

它并不是要表达什么主题,而是各种钢琴音乐风格的荟萃,是为了娱乐一群有钱的贵族,让他们为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慷慨解囊的作品。

公主之意当然不是胜负。然而,这一事件,的确让当时的人们重新拜倒在了李斯特的琴前,钢琴之王再次被公主加冕。而重新登基的李斯特,也马上展现出他的王者风范,他让自己的女儿在音乐会上演奏了塔尔贝格的一首幻想曲,以示提携。

其实李斯特不止一次改编过贝里尼的音乐,学过钢琴的朋友应该知道,号称“世界上最难征服的十大钢琴名曲”中就有李斯特的《诺玛的回忆》,这部曲子同样改编自贝里尼同名歌剧《诺玛》,李斯特硬是将这部火焰上的宏伟情诗,改编成了15分钟的钢琴独奏。

为了让一部钢琴达到一支乐队的声响,在李斯特的钢琴谱上,音符密密麻麻,让人看一眼就会头皮发麻。相比斗琴的曲子,这首曲子更难、也更好听。用一部钢琴完成了一支乐队的音响与气势,这正是李斯特音乐的过人之处。

Réminescenses de Norma, S. 394 Vesselin Stanev - Liszt: Réminescenses de Norma & Other Piano Works

在这首疯狂的曲子里,除了那些变态的八度、琶音、音阶、大跳之外,最突出的一个技巧是左右手的配合问题。很多地方都由左右手共同完成一个声部的演奏,有些地方右手的音,甚至要挤在左手中演奏,对钢琴家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挑战。

艺无第一,斗琴,永远只是看客的谈资。特别是,当你时隔200年再回首当年盛事,一切胜负都成了烟云。实际上,要不是这个故事,我还真不知道原来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外号三只手的年青人,曾经让身陷瑞士温柔乡的钢琴之王李斯特坐立难安。后来还曾夺走过肖邦伦敦之行的掌声。然而,在创作上的无能,他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值得演奏的音乐,他的存在只能沦为突现大师光辉的背景,而且随时可以PS掉。

当我们把这场斗琴,还原到李斯特一生的故事中,你马上会发现:李斯特在重新赢得了巨大名声的同时,失去的又是什么?

1835年,李斯特与美丽、敏感的玛丽.古尔达伯爵夫人相爱。恋爱中的女人,不顾一切,抛家弃子与英俊潇洒的钢琴之王私奔到瑞士,两人在美丽的瑞士山间湖畔隐居,生下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音乐巨著《旅行日记·瑞士篇》就是在这时期完成的。

1835年12月18日,玛丽·古尔达在美丽的日内瓦为李斯特生下一个女儿。生平第一次当父亲的李斯特,聆听着在平静的湖面上,荡漾的钟声,为女儿布兰迪的幸福而祷告。他把他最喜欢的拜伦诗句题写在乐谱上:

我活着,但这不是我自己,我是环绕着我的一切之中的一部分

这首作品属于夜曲风格,选自《旅行日记》第一集第九首,安详而宁静,伴有类似钟声的音响,在乐曲中段有一个很强烈的**。可以体会到,李斯特对女儿出生这件事很有感触,一种对造物主的感恩之情扬溢在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之中。完全没有华丽而多余的炫技。

与玛丽·古尔达的五年隐居,是李斯特繁忙的演出人生中,第一次安静下来,享受人生的日子。他们不断地旅行,欣赏湖光山色,啜饮着爱情甘美的酒写诗作曲,一起畅谈文学、艺术与人生。玛丽为李斯特开启了一条名垂青史之路,那就是:不要仅仅满足于做一名徒有技艺的成功演奏家,去赢得当世的名声,而是要沉下心来,写下不朽的音乐诗篇,让后人去演奏。

李斯特当然在乎生后的美名,他天纵英才,自然不仅仅是为了给贵族小姐们演奏和甩头发。作曲对他其实是小菜一碟。也许,他真的有着一颗归隐山林的灵魂,但在他心灵的另一个角落,一个不甘寂寞、极度渴望掌声、欢呼与巨大名声的匈牙利少年永远蠢蠢欲动。当他听说巴黎一位年青人的演奏技惊四座,被人们吹捧为新一代钢琴之王时,马上就原形毕露,坐立难安。他绝对不容他人来染指他的王冠。

他不顾玛丽的一再反对,执意回到巴黎,象一个斗牛士一样去赴一场钢琴决斗。当李斯特终于重新夺回钢琴之王的美誉时,他与玛丽的爱情故事也划上了休止符。

这就是李斯特的人生,永远输不起的人生。它起于青萍之末,又席卷天地之间。对李斯特而言,不仅要赢得生后之名,更要赢得生前之名。

黑白琴键上的魔鬼

就算要出卖灵魂

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歌德《浮士德》

1832年7月,意大利小提琴魔鬼——帕格尼尼来到巴黎治病,顺便举办了数场音乐会。这也是小提琴史上最具传奇性的大师,在人世为数不多的最后演出。当时,他的眼睛还没有瞎。

长年的疾病与混乱生活,让帕格尼尼变得象竹竿一样消瘦,然而,当他站在舞台**,仅用下巴就完全夹起琴身,然后用鬼魅一样扭曲的手指,策动琴弓与四根琴弦,奏出世人难以想象的旋律时。你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个病人。如果再加上那一头披肩的长发,随着乐曲激昂飞舞,真的有一种魔鬼附身的即视感。

了解音乐史的人都知道,帕格尼尼是第一个背谱演出的小提琴大师。也许是一种宿命,那年在台下的匈牙利少年,欣喜若狂,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仅成为了钢琴界的魔王,也是第一个背谱演奏钢琴的大师。甚至连甩发的台风也与这位意大利老魔鬼一个范儿。

出家的事,暂时搁置了。然而,人生的路又在何方?穷小子如何才能名动巴黎?如何才能让全世界的贵妇们都自愿拜倒在自己的脚下?这一切的疑问,在遇到帕格尼尼大叔之前,在小李子心中完全没有头绪。

就象他同时的伟大的画家、“浪漫主义的狮子”德拉克罗瓦,在年青时第一眼看到席里柯的旷世名画《梅杜萨之筏》,瞬间打通了经脉,开启了他一生辉煌而浪漫的创作。帕格尼尼的巴黎演出,同样点燃了李斯特心中的火焰!为这位匈牙利穷小子照亮了一条成名之路。

音乐会后,李斯特便凭记忆弹奏了帕格尼尼的作品(帕格尼尼的作品都是在死后,即1840年之后,才陆续出版的),并琢磨着如何在钢琴上实现那种种美妙的音响。几日后,李斯特弹奏了几个音乐片段给他的朋友听,其中就包括大音乐家柏辽兹。朋友们惊讶的发现,他已经把帕格尼尼的花样成功地移植到了钢琴上,使这件乐器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柏辽兹回忆说:他的演奏“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

帕格尼尼给予李斯特的,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台风,而是一种崭新的思路。李斯特敏锐地抓住了帕格尼尼演奏时那魔鬼一般的魅力,融会贯通,他的移植尝试同时也**拓展了钢琴音响和表现力。所有这些探索,最终被李斯特汇总到《六首帕格尼尼大练**曲》中。通过改编帕格尼尼的作品,李斯特彻底发掘出了隐藏在钢琴黑白琴键之下的魔力。

特别是《六首帕格尼尼大练**曲》中第三首,它是根据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主题而作,也就是著名的《钟声大幻想曲》。李斯特在这个轻盈可爱的主题上作了一系列变奏,演奏技巧让人眼花缭乱。钢琴的意义,在李斯特的手上,彻底改变了:它不再仅仅是一件乐器,而是一支可以抗衡整只管弦乐队的音乐力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