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 钢琴艺术指南丨李斯特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2018-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些音乐是需要年龄.阅历来理解和听懂的.李斯特的"旅游岁月"就是如此.我很早就接触这部3卷的作品,但一直听不进去.比如听"瑞士"卷中最长的一首"奥伯曼山谷",反复听,就楞是不知所云.对于作品背景的所谓"我盼望什么?我是什么人?在自然里能寻找到什么?"("What do I want? Who am I? What do I ask of nature?"),初听时的我,完全不理解为何意.李斯特钢琴 钢琴艺术

有些音乐是需要年龄、阅历来理解和听懂的。李斯特的“旅游岁月”就是如此。我很早就接触这部3卷的作品,但一直听不进去。比如听“瑞士”卷中最长的一首“奥伯曼山谷”,反复听,就楞是不知所云。对于作品背景的所谓“我盼望什么?我是什么人?在自然里能寻找到什么?”(“What do I want? Who am I? What do I ask of nature?"),初听时的我,完全不理解为何意。

李斯特钢琴 钢琴艺术指南丨李斯特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还有第2卷“意大利”中的3首“彼特拉克14行诗”,初听时也完全是懵懂,难以把诗歌的文学意蕴和钢琴作品关联起来。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很多乐迷喜欢听的是比较“好听”的那些,比如“爱之梦”、“安慰曲”、2部钢琴协奏曲,还有B小调钢琴奏鸣曲、匈牙利狂想曲那些。当然那些都是很重要的作品,但我随着年岁的增长,却越来越开始觉得,李斯特钢琴作品里,最伟大、最精妙的一些,就在于他的“旅游岁月”中,就是一些我以前完全听不懂、无共鸣的东西。

李斯特钢琴 钢琴艺术指南丨李斯特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李斯特常被人误解的一点是:这是一位技巧超级、炫技派的音乐家,因此他的钢琴作品的精华,是那些炫技作品,比如“超技练习曲”、“梅菲斯特圆舞曲”什么的。其实完全不是如此。李斯特更是一位非常敏感、内在的音乐家,并且有着很深的文学修养和敏感性,经常在阅读文学作品后把感想用音乐来表达。

李斯特钢琴 钢琴艺术指南丨李斯特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在完全个人化表达的“旅游岁月”中,有着李斯特最细腻、精妙、内在、有深度的一些篇章。它不是单纯的旋律优美的好听,而是极其内在的音乐,需要静心聆听和思索的音乐。如果能深入其中,得到的美感和享受,是无上的。我个人觉得,这是李斯特用钢琴表达内心、表达细腻情感、表达他艺术感受的最高级的产物。也正是为此,它注定不是那么容易欣赏的,确实需要一些年龄、阅历、需要一定的内心共鸣才能欣赏其美。

李斯特这个人的生平是非常丰富而有意思的。可以说一生遭遇非凡。他晚年回归宗教,披上神父外衣——当然只是外衣,内心仍是浪漫派的,并非真正昄依上帝——写了一些带有宗教背景的、比较晦涩的东西。而写于他年轻时的“旅游岁月”第一和第二卷,是属于他纯真年代的作品,事实上没有任何晦涩的地方,而且在一些作品中李斯特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成熟度和深度。

似乎很少有人用“深度”来形容李斯特,似乎和李斯特的名字挂钩的只有“炫技”,但我要说,李斯特的有些作品,表现出了惊人的深度,丝毫不下于贝多芬、舒伯特。并且李斯特的音乐,始终是专为钢琴所写,他的全部缪斯、全部创作力和注意力,都倾注在钢琴这件乐器上,钢琴是他唯一的喉舌,是他说话、写作、发声、倾诉的唯一工具。对钢琴的彻底专注,使得他在对这件乐器的驾驭、表现方面,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

“旅游岁月”3卷,时间跨度很大,并不是同一年代的作品。第一卷“瑞士”写于李斯特的青年时代,第二卷“意大利”也写于他30岁之前,但补遗的3首则是多年之后的创作,写于他近60岁时。写第三卷时,李斯特已是一位垂垂老者。可以说3卷“旅游岁月”贯穿了李斯特的音乐生涯。

从音乐内容上看,这些作品也跨度很大。虽然“旅游岁月”的大标题会给人一个误解,似乎这些作品纯粹是旅游时纪念风景名胜和感想的,其实,固然这里也有少数确属纪念特定地点的风土人情,但大多数并非旅游的纪念物,而是作曲家表述内心感受的创作。

其实“旅游岁月”这个中文习惯的翻译也是不太准确的。法语原文Annees de Pelerinages中的pelerinages相当于英语的pilgrimage,带有心灵追求净化、朝圣的含义。准确地说,“旅游岁月”或许翻译为“心路历程”更为准确。

确实有少数作品是“状物”的,比如“瑞士”卷中的“华伦城之湖”,以音乐描绘出一面平静而微波起伏的湖水,“暴风雨”是对一场暴风急雨的音乐表现,还有“泉水边”以及第三卷里的“艾斯特庄园里水的嬉戏”都是对泉水和喷泉活灵活现的音乐描画。

这类作品中,除了“暴风雨”我个人觉得没啥大意思外,其余几首都是笔法简练、音色效果生动的杰作。特别是“水的嬉戏”几乎预示了后来的法国印象主义钢琴风格。里赫特只固定弹奏少数几首“旅游岁月”里的选曲,但就包括了“泉水边”和“水的嬉戏”这两首音画。霍洛维茨也只弹少数几首,其中也包括了“泉水边”,还录了2次音。

“旅游岁月”里有一部分是李斯特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后的感想,类似于读后感的性质,只是并非用文字书写,而是以钢琴的语汇来表达。这类作品集中在第2卷“意大利”中,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但丁奏鸣曲”(阅读但丁《神曲》而感)、彼特拉克14行诗(3首)、“处女的婚礼”(拉斐尔的名画)。

“瑞士”卷中的“奥博曼山谷”也可归为此类。这些有着文学艺术背景的作品是之前很少见的,也算是李斯特的一种独创和专长吧。

特别是但丁的《神曲》,不仅启发了这首“但丁奏鸣曲”,还启发李斯特创作了一首“但丁交响曲”(10月份我在上海音乐厅欣赏过)。之后老柴的著名交响诗Francesca Da Rimini也是李斯特作品的后辈呢。

“但丁奏鸣曲”中钢琴浑厚饱满的音响,营造出类似管弦乐队的丰满音响。同样是文学作品的读后感,3首彼特拉克14行诗则细腻晶莹、织体轻盈通透,完全是另一种笔法。李斯特可以说是当时对钢琴这件乐器的艺术表达能力了解得最清楚全面、掌握得最为自如的音乐家。在这些“旅游岁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见李斯特如何出神入化地展现出钢琴这件乐器的各个表达能力的侧面。

当然,“旅游岁月”里也有一些确实是反映李斯特旅行所至之处的风土人情、民俗音乐的,比如“瑞士”卷中的“牧歌”和“意大利”卷的3首补遗作品,尤其是“塔兰泰拉舞曲”,颇为可听。不过,此类作品在整个“旅游岁月”3卷里只是少数。李斯特的“旅游”更多是指心灵的旅程,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旅行、游玩。

“旅游岁月”中还有一些作品,是纯粹抒情性的。我说的“抒情性”,并不代表简单地抒发一种浪漫情怀,谱写一些优美动听的舒缓旋律,而是指李斯特借作品来表达自己个人化的一些感受、情绪、心态。也可理解为李斯特在钢琴上用音乐语汇写下的日记。

比如“瑞士”卷中的“思乡”、“日内瓦的钟声”就比较典型地属于此类。其中“思乡”用非常简洁的旋律和笔法就表达出人在异乡时的思乡之情,“日内瓦的钟声”写于李斯特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之际,乐曲充满着一种淡淡的幸福感、安慰的情绪。

“旅游岁月”第三卷中的Angelus(奉告祈祷)、Sursum Corda(净心)、Sunt lacrymae rerum(悲歌)等也可归入此类。虽然披着一个带宗教色彩的名称,但这些作品还是表达李斯特的某种心态、情绪的作品。

特别是创作于作曲家晚年的第三卷中的几首,听起来相对比较晦涩,表达的情绪不那么明朗,旋律线也不那么明晰,更需要耐心地咀嚼。事实上,整个第三卷“旅游岁月”的基调是灰暗的、悲观的。晚年的李斯特身体状况不好、又失去了两个子女,虽然在宗教中寻找平静和慰籍,但他的内心还是很矛盾的,这些都表现在他的“音乐日记”之中。

比较有意思的李斯特用来结束整篇“旅游岁月”的最后一首作品——“净心”,在这首篇幅不长的作品里,老年的李斯特积聚迸发出了可以用“苍劲”来形容的力量,浓重的和弦和震音卷过整个键盘,使整个“旅游岁月”结束在一个虽然不能算辉煌、光明、但遒劲有力、同时显得有些矛盾的fff强音上。

不少钢琴大师都只选弹一部分的“旅游岁月”,有的只弹几首,有的只弹某一卷,录制了3卷全集的并不多。最著名的当然是DG的贝尔曼的全集录音3CD。此外,EMI的齐科里尼的3卷全集、DECCA的博莱特的版本(1、2卷)、NAXOS的杨多的3卷全集,也算比较有名而且容易找到的。当代英国钢琴家Stephen Hough应该也录过一个全集,可惜国内搞不到CD。

应该说这些作品是比较考验钢琴家的,不仅是技巧问题,还有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和表达,可以说是比较考校演奏的。不同水平和风格的钢琴家,可以把这些曲子演绎得完全不同。

其实象探究贝尔曼的演绎、博莱特的演绎、齐科里尼的演绎,谁更“好”,是意义不大的,甚至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一流的演绎,有时我喜欢听这个,有时喜欢听那个,如此而已。面对精彩的演绎,我们有多少必要非去判别高下呢?有时候从音响角度鉴赏反而更有意思一些,因为这个音效的差别是客观的,大家更容易取得一致的感受。

比如,博莱特在DECCA录制的版本,音效非常好,琴音丰满宏亮,但高音区音色略有些发干,应该是博莱特录音时所使用的美国Baldwin钢琴的特点,而DG录制的贝尔曼的唱片同样音质一流,属于DG典范级的钢琴录音,而高音区的音粒更润泽一些,这应是Steinway钢琴的功劳。

仅从演绎角度说,这两位李斯特专家、钢琴大师真可谓一时瑜亮。博莱特虽然是出生在古巴的钢琴家,但他所受的钢琴教育是斯拉夫乐派的,老师中包括戈多夫斯基、霍夫曼、罗森塔尔(李斯特最牛逼的学生之一)等顶级技术大师。

美国权威的钢琴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曾给他“当代列文涅”的称号——列文涅那可是20世纪数一数二的俄罗斯派技巧大师,把博莱特比作列文涅,绝对是一种很高赞誉。如果从罗森塔尔那条线来看,他可算是李斯特的正宗徒孙。

贝尔曼对“旅游岁月”的演绎更是具有牢固的经典地位。除了在DG的这个录音室制作外,Brilliant为他出版的套装CD集里还收有他在音乐会上实况演奏的5首“瑞士卷”中的作品,现场演奏得也非常精彩,足以见证他演绎这部作品的超强实力。

唱片上早期可以听到的“驴友岁月”,都不是完整的,前辈钢琴大师们都喜欢从这部3卷的巨作中抽取自己最喜欢、最有共鸣的几首来演奏,而不是求全。在单声道时代里,阿劳、霍洛维茨、里赫特的曲目中都包括了一部分的“旅游岁月”,特别是阿劳,早在1928年,就录制了“泉水边”、“艾斯特庄园水的嬉戏”两首,是我所知最早的唱片版本。

最早录制了完整版唱片的,是出生在意大利、活跃在法国乐坛的钢琴家齐科里尼。他在1954年为EMI录制了第一套比较完整的3卷“旅游岁月”唱片。说“比较完整”,是因为缺了3首——“意大利卷”补遗里的那3首。作为意大利人,却偏偏遗漏了这3首,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后来在立体声时代,他再次为EMI录了一遍立体声唱片,应该是唯一一次录过两次全集的钢琴家了。

齐科里尼是一位在曲目上比较大胆的钢琴家,而且青睐法国作品,比如在单声道时代就录制了萨蒂的钢琴作品,算是当时很经典的唱片。他对“旅游岁月”作品的演绎是比较淳朴和坦率的,没有过分的“诠释”或情绪化处理,同样是精彩的全本。

3卷“旅游岁月”可以说是李斯特的心灵旅程,贯穿他的青年时代、中年直至老年,对钢琴家来说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从中可以找到德彪西式的印象主义作风、可以找到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先声、可以找到纯技巧的烟花、可以找到最抒情的篇页、最内省的独白。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这是李斯特最伟大而丰富的钢琴作品集。

(申请入群与索取资料请联系客服)

读书会简介:巴赫不是小溪,是大海,通过聆听互动、分享相关资料,与巴赫成为好朋友。读书会会通过分享各类巴赫资料,并制作巴赫主题公众号【巴赫在人间】,与大家一起长期共同聆听巴赫作品!未来会推出巴赫相关书籍的阅读

免费加入《钢琴大师谈艺录》读书会

读书会简介:通过阅读多种钢琴家谈艺录,一起聆听、交流钢琴家们的精湛艺术造诣;a、《阿劳谈艺录》——阅读阿劳师从克劳泽的故事,第38-47页;思考题:1、阿劳的老师管弹琴“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也不圆润”叫什么(答案是一个单词)2、阿劳的老师克劳泽最佩服哪位钢琴家?3、谈谈阅读这个部分的感受。

b、《涅高兹谈艺录》——阅读《涅高兹谈艺录》自传部分,第4到28页;思考题:1、第19页,涅高兹批评了哪位钢琴家的演奏艺术?为何批评?2、1933年,全苏音乐演奏家大师,谁夺得了钢琴比赛冠军?3、涅高兹为何晚年的教学重点不是一对一钢琴课?

读书会简介:设置各类音乐史问题,通过分享相关资料带动交流,用音乐理解西方文明,让即便是不识谱的普通乐迷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西方音乐发展过程。请阅读: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第11-13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为何交响曲诞生于德国?2、古典奏鸣曲是如何确立的?并简述其特征。

3、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分别诞生于哪年,哪年逝世?4、哪位英国国王问海顿,你写了这么多作品,海顿回答说:是很多,但大都是垃圾。5、海顿有哪两部声乐作品?6、莫扎特周游欧洲列国的时候,在哪个城市差点夭折?7、莫扎特哪部作品被约瑟夫二世评价说:这不是我们能接受的作品,音符忒多了。

8、贝多芬同时代人说贝多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哪位戏剧人物?9、贝多芬哪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标题是:理智与情感的对话?10、贝多芬临终之前,还计划创作哪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