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珍的丈夫 郭淑珍教授的声乐教育理念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郭淑珍教授(192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重要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之一.她在我国音乐界美声艺术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很特殊,有媒体曾称其为“掌门师太”.在她已历六十年的声乐教学生涯中,为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及赞誉,并先后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邓韵.张立萍.幺红.吴碧霞这样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工作者.郭淑珍教授将培养人才看作是自己的神圣职责,“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几乎是她终生默默坚守的信条.但对于这样一位声乐教学领域业绩突出

郭淑珍教授(192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重要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之一。她在我国音乐界美声艺术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很特殊,有媒体曾称其为“掌门师太”。在她已历六十年的声乐教学生涯中,为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及赞誉,并先后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邓韵、张立萍、幺红、吴碧霞这样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工作者。

郭淑珍教授将培养人才看作是自己的神圣职责,“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几乎是她终生默默坚守的信条。

但对于这样一位声乐教学领域业绩突出的艺术家,学界对她的总结与研究却甚为寥寥。

笔者于1984年由郭淑珍与沈湘先生招生而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本科班,自那时至今,已历三十年的学习、交往,受惠于郭淑珍先生。近年来笔者与同窗蔡志敏先生对郭淑珍先生的声乐教学艺术有过多次探讨和总结,现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与采访,对郭淑珍教授的声乐教育理念做一初步归纳。

一、对声乐教学科学体系的追求

声乐教学是一门个性化极强的艺术教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的主体,他需要解决学生在歌唱艺术方面的种种问题,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音乐伴奏、艺术表现及处理等。但是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些教师会片面地强调“声音感觉”,将学生带入一种找“感觉”的单一的声音技巧学习模式方面上去,致使学生不能注重艺术的科学性:除了发声技巧以外,歌唱毫无艺术表现力。

而郭淑珍教授的教学则不然,她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感觉经验,更注重训练方法,并极力向学生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性,提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声乐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郭淑珍教授形成了自身系统的声乐教学科学体系。

将学生的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这两个阶段贯穿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训练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声乐人才,亦即对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女低音声部的确定。

她曾反复强调:“由于学生的生理结构各有不同,因此训练目标也必须因学生的先天条件而异,不能随心所欲或千篇一律。掌握了这些前提,就可能成功,否则就可能出毛病,甚至毁了学生,葬送了学生的歌唱艺术生命。

冈此声乐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切不可等闲视之。”她甚至专门撰文,提出:“声部确定是需要医学依据的。从医学原理来说,不同的声部在声带的长短和宽厚、咽喉结构、头颈的长短等方面的特征都是不同的。

举例说,女中音歌唱者的声带一般来说比较长而厚,咽喉腔一般较大,头颈较长。”这种观点在以教师经验为主宰的传统声乐教学时代是颇显另类的。郭淑珍教授调整邓韵声部为女中音一事堪称典型,此举在当年除了沈湘先生表示支持外,声乐界反对之声甚多,有同行甚至预言说郭淑珍把邓韵的前途给“毁”了。

但事实证明郭先生基于生理学基础上的声部调整是正确的。在数十年的声乐教学中,她这种以科学的态度和个人精到的艺术体验相结合的指导,造就了数位日后的声乐艺术家。

例如,她将现任中国东方歌舞团独唱演员余庆海由男中音改定为男低音;将后来获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被美国音乐杂志《美国音乐》评为十大优秀青年歌唱家之一的郭燕愉(现德国曼海姆歌剧院主演)由女高音改定为女中音;以及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陆薇、孙媛媛等十几位学生改定合理的声部等成功事例,在声乐界传为美谈。

对此类在声乐界被视为冒险的行为,郭先生曾坦言:“改正学生的声部时,我绝不是随心所欲。

我首先是听,如果对某学生的声部产生了怀疑,我便让冯葆富大夫(中央音乐学院嗓音大夫)去查。我很信任他,他通过检查会告诉我有关这个学生的喉器如何,声带长短多少,还有会厌的情况,等等。

当冯大夫检查的结果证实了我的看法以后,才能改正她(他)的声部。”郭先生还指出:“声乐教学一定要遵循它的客观性。

总而言之一句话:‘对歌唱者的声部要科学的对待。’这是我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专门有这一个课程。课上讲的是‘声带的结构’和‘发声的原理’,并配有很多的图片和模型。

喉科医生要检查每位歌唱者的声带,然后会在课上讲解腔体的大小、硬腭的深浅及喉位的高低等方面的问题。硬腭太平,太深,太窄都不会太好。更遗憾的是,有的歌唱者的结构是不配套的。比如:有的歌唱者的声带特别长,而腔体特别小,相反的是声带特别短而腔体特别大,就会在发高音或低音时非常困难。”

为了纠正声乐教学中以个人听觉习惯判断学生声部的弊端,郭淑珍教授撰写了《声部确定及其训练的科学》一文,从声部确定的重要性、声部确定的一般原理及其错误判断的原因、声部确定的四个步骤和改变声部的训练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声部确定做出了全面的科学分析,从而集中体现了郭淑珍教授声乐教学的科学观。此文堪称中国声乐教育中声部确定领域的圭臬之作。

在对声音的训练方法方面,郭淑珍教授非常重视科学性的统领。她经常向学生灌输科学训练的观念,要求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训练之前都应该了解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在课堂上,郭先生不厌其烦地向学生阐明:欲成就一位优秀的歌唱家,一是要具备生理条件,即发声器官的结构要好;另一方面则是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她讲授呼吸时总要分析胸腔、横膈膜等器官的功能,讲授打开喉咙时常常强调下颚、牙关、舌头、舌根等部位的协调作用;在练习外国歌曲时,她要求学生经常、反复、不断地念诵外文歌词,她强调:“因为这是科学,唇、齿、牙、舌、喉这些发音和吐字的器官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一个习惯的过程。

从一种条件反射到形成另一种新的条件反射需要磨练,这需要时间,甚至要三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