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是谁 【儒】《论语公冶长》(14)谁是怕听孔子讲学问的弟子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沿着前人解读本章的思路,看上去没有任何疑问和障碍来理解本章.本章的意思是说,子路听闻到一个道理,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到,只怕又听到另一个道理.认

沿着前人解读本章的思路,看上去没有任何疑问和障碍来理解本章。本章的意思是说,子路听闻到一个道理,如果自己还没有做到,只怕又听到另一个道理。认为子路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人。子路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子路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子路的性格,就是“喭”,即粗鲁、鲁莽。对于子路做学问,孔子曾单独评价过。《先进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正在鼓瑟,孔子看见,讲了一句笑话,他说子路啊!对于鼓瑟还没有入门呢!同学们听到孔子这个批评,对子路就不佩服了。孔子说,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经进入了厅堂里,不过没有进入内室去而已。

这里用登堂、入室,比喻从师问学的深浅,说明子路的学问与其他人比较起来不怎么样。实际上,子路学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为儒雅君子。同样在《先进篇》,子路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我认为,后人在本章这样理解,与子路的为人和性格极其不相符,把子路说成听闻到老师所讲的道理就勇于实践,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前人对本章也提出过疑问,但是最终还是沿着同一说法最后自圆其说。《论语集注》说:“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也,故著之。’”《四书辩疑》说:“论语一书,无非善言善行,皆其门人所记,何必更论及其弗及哉?况经中亦无门人自谓弗及之文,范氏之说当删。

此一节但言子路闻善,勇于必行,可谓能用其勇矣。如此则意圆无病。”按前人对本章意思的理解,认为《论语》中都是记述圣贤的言行,专门记载贤者的善行的,仅此一章。那么,前人理解本章的误区在哪里呢?我认为,第一个误区就是没能把《公冶长篇》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每一章都是对他人做出评价的;第二个误区,错把本章当作赞美子路的话。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对于本章的断句,七经考文补遗:古本“未之”作“之未”,一本无“之”字,皇本无“之”字。沿着古人的考证,本章当为“子路有闻之,未能行。唯恐有闻。”或者“子路有闻,未能行。唯恐有闻。

”闻,本意是听到心里去。《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闻,就是老师教学,学生把学问听进去的意思。结合上一章,无论是“人道学”之文章,还是“性命学”与“天道学”,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子路是一个不能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学生,就害怕上课呀。

因为他从根本上对读书成才就不完全认可,因为他对孔门学问只能算“升堂”,一辈子都没有“入室”。所以说本章的意思是,子路听老师讲学问都不能听到心里去,更不能用于实践。

他唯一害怕是听老师讲学问。子路是离孔子最近的学生,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也是孔子批评最多的学生。本章用“唯恐”,说明子路这个人没有什么害怕的,因为他无所畏惧。但是,他唯一害怕的事情,本章没有通过孔子之口说出来,而是《论语》的记录者把儒家的学问系统讲出来后,对子路做了作为孔子的弟子最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