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快三郑欣 这三个长三角核心城市 合肥发展居然最快?

2017-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根据上海.南京.合肥三市2005年及2015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源于各地方统计局),制成下表:GDP增速由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上海.南京.合肥三市的GDP差距较大,其中上海9144亿元,南京2413亿元,合肥只有854亿元.上海GDP几乎是南京的4倍,是合肥的近11倍,而南京是合肥的近3倍.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GDP已达24965亿元,南京9721亿元,合肥5660亿元.上海是南京2.5倍,是合肥的4倍多,南京是合肥的1.7倍.以上数据表明,过去的十年中,南

根据上海、南京、合肥三市2005年及2015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源于各地方统计局),制成下表:

GDP增速

由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上海、南京、合肥三市的GDP差距较大,其中上海9144亿元,南京2413亿元,合肥只有854亿元。上海GDP几乎是南京的4倍,是合肥的近11倍,而南京是合肥的近3倍。

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GDP已达24965亿元,南京9721亿元,合肥5660亿元。上海是南京2.5倍,是合肥的4倍多,南京是合肥的1.7倍。

以上数据表明,过去的十年中,南京和合肥发展速度相对上海要快一些,而合肥更是快得多。

产业结构

2005年,三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第一产业占比很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几乎各占一半。到了2015年,三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继续压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上海和南京的第二产业比重都有所降低,而合肥的第二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上海的第三产业已占GDP的三分之二以上。

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一直是在压缩第二产业的比重,南京也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型,而合肥的第二产业已接近南京的规模。这说明上海已经接近工业化的末期,南京在中后期,而合肥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财政收入与土地出让金

2015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22.11%,合肥和南京财政收入与GDP的占比却都只有10%多一点,还不到上海的一半,尽管南京、合肥与上海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越来越小,但是财政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上海2015年土地出让金为1681.9亿元,财政收入5519.5亿元,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30%多一点,而南京和合肥土地出让收入都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看来南京和合肥的产业附加值不高。

为什么合肥比上海和南京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那是因为合肥这十年中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迅速膨胀,工业绝对值从2005年不到南京的三分之一,一直到赶超到去年的四分之三,工业对GDP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上海和南京并没有把第二产业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上海甚至还在去工业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产业一家独大。第三产业占绝对比重的上海,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财政,相对良好的产业结构使得上海GDP对财政的贡献超出南京和合肥的一倍。

在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今天,工业的附加值已经远远落后于服务业,上海已在尝试摆脱这些低效产业(这也是上海这几年GDP增速减缓的一个原因),将它们转移到苏南浙北地区,或者内陆省份。然后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情况:太湖蓝藻、常州毒地、长三角雾霾等等,水、土、空气遭到全面污染,上海周边其他工业化城市生活环境极度恶化。

长三角的工业城市,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果不思进取,不能进行有效的转型升级,发展附加值更高、环境更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将遭到进一步压缩,进而税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环境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城市发展难以为继。

我们乐意看到GDP的到来,但是“有毒”的GDP还是来得越少越好。上海为什么能够拒绝“有毒”的GDP呢,因为它基本上已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较高的财政收入可以让它在产业选择上游刃有余,表现强势。其实上海不但筛选企业,还通过积分落户政策筛选高素质人才,通过高房价锁住外来资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大都市。

没有了“有毒”的GDP,上海会变得更宜居,越来越多的人会争相涌入到这座本来就充满魅力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南京也正在学上海。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资格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只有有底气不依赖低端产能的城市,才有可能像上海一样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变成一个宜居城市。

那么底气从哪里来?从你的身价上来。你的身价从哪里来,从你城市竞争力上来。你的竞争力如何?那要看别人是否争着涌入到这个城市,是否愿意在这个城市买房定居。荣幸的是,合肥已入围,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底气。

上边讲的“身价”,通俗来讲就是地价,地价贵了政府才财大气粗,才能在产业选择上表现强势。然而,地价上涨必然导致房价的上涨。高房价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并不意味着排斥人才,只有城市建设得越来越好,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宜居,人才才会源源不断的向你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