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忆阅读 "阿忆式的学者们"该回书斋踏实读书了!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方静"间谍门"事件可谓吊足了公众胃口.阿忆爆料博客说得有板有眼,让人不信都难.颇为讽刺的是言之凿凿的博文与事实诸多不符.方静既没有被调查也没有被逮捕,甚至可以开博澄清.事情的另一个关键人张召忠也发文支持方静.如今网络风向渐成一边倒之势,风口浪尖的阿忆终于迫于压力为自己辩解.自知理亏的他一段时间里注定是众矢之的了! 如今看来方静十有八九是当不了间谍了,一个被发现的间谍是不可能有机会写博客的.我们失去了一个"美女特工"的动人故事.却实实在在看到了类似小

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方静“间谍门”事件可谓吊足了公众胃口。阿忆爆料博客说得有板有眼,让人不信都难。颇为讽刺的是言之凿凿的博文与事实诸多不符。方静既没有被调查也没有被逮捕,甚至可以开博澄清。事情的另一个关键人张召忠也发文支持方静。

如今网络风向渐成一边倒之势,风口浪尖的阿忆终于迫于压力为自己辩解。自知理亏的他一段时间里注定是众矢之的了! 如今看来方静十有八九是当不了间谍了,一个被发现的间谍是不可能有机会写博客的。

我们失去了一个“美女特工”的动人故事。却实实在在看到了类似小丑的跳梁表演,也不失为是一种收获。阿忆不愧是专家学者,其新闻传播学功力可见一斑,在造势炒作方面的造诣更是登峰造极。实乃我等后辈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北大的副教授比起一般人的炒作果然高明许多倍,小小的投资——只是一篇袖珍的博文,爆料看似只在无意调侃之间。巨大的影响——现在恐怕上网的人没有不认识阿忆的吧!看其博客飙升的访问量就可以猜想了。

所谓“方静间谍门”实乃新闻策划的经典案例,性价比之高令人乍舌。如此经典的手笔写入传播学教程想必是必然了。可以想见未来的日子里,阿忆的北大课堂估计要爆满了,如此一位策划大师的课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 只是阿忆大师会不会留在北大真的是一个问题,如此人才区区副教授的确浪费。

能策划出这样的经典案例的人注定是不会在课堂埋没一生的。阿忆成功了,用一次现实的运作证明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他该走了,攒够了知名度,自不必囿于大学的象牙塔内!

真的该走了,如此教授多留无益。不知道继续留在北大,他能教出怎样的学生。传播假新闻?炒作?爆料?他的课堂里又会产生多少间谍呢,抑或是其他更震撼的消息?还是走吧,耐不住治学的寂寞一心出名热衷炒作的学者不属于学术而属于市场。

阿忆的或走或留恐怕由不得自己了,方静已经放话要追究法律责任。对簿公堂的一刻,应该是阿忆大师高明策划的第二部分吧。我不是阿忆,不该揣度他的想法和怀疑他的人品。

但是,阿忆的学术修为确是笔者有资格质疑的,作为堂堂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居然闹出如此笑话,真不知作为新闻人的操守与道德到哪儿去了。新闻传播的两条基本原则就是真实客观性,这也是业界和学界起码的底线。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便是“报业及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的绝对正确,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这一条文是所有新闻人的信条更是实践的准则。

当然,阿忆不算是新闻人,但却是新闻人的导师。想必课堂上他也讲过这些原则的,可是事实上却是不具备这一职业素质。 阿忆代表的是一个在中国渐成气候的学者群体,这个群体无关学术,只是商业运作的信徒。

走出书斋的他们也远离了学术,各种舞台、银幕、酒会是其唯一的成就。我拒绝将他们定义为一个流派,这会玷污学术。但是我可以给出一个标签,这便是走秀流或者阿忆式。这群人该回书斋了,去重温下各自领域的经典吧,免得再出笑话。抑或者,不必为难,离开学术,不要再挂着学者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