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演奏者俞丽拿: 在三尺讲台上永不谢幕的演出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为了"再来一个",<梁祝>翩跹五十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小提琴的弓弦之间翩跹起舞50年,这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书写了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无数个辉煌的"第一",而在诞生之初,却源于一群青年学子最单纯的勇气和热情.今年3月7日,俞丽拿<梁祝>首演50年纪念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隆重举行.演出前,俞丽拿专门开办讲座和听众共同回忆起<梁祝>背后的故事. <梁祝>创作团队:左起俞丽拿.陈钢.何占豪    

    为了“再来一个”,《梁祝》翩跹五十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小提琴的弓弦之间翩跹起舞50年,这部家喻户晓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书写了中国当代音乐史上无数个辉煌的“第一”,而在诞生之初,却源于一群青年学子最单纯的勇气和热情。今年3月7日,俞丽拿《梁祝》首演50年纪念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隆重举行。演出前,俞丽拿专门开办讲座和听众共同回忆起《梁祝》背后的故事。 《梁祝》创作团队:左起俞丽拿、陈钢、何占豪    “那一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管弦系,我还不到17岁。从附中开始,我在乐队里就是拉小提琴的,那时这件西洋乐器对于国人来说还十分陌生。我们到农村去演出,选了外国的一些经典小提琴曲,演完以后,大家说听不懂。比起声乐系学生唱完后下面大喊‘再来一个’,我们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为了能让听众也对我们喊‘再来一个’,我们决定成立一个‘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

最初的实验,是从民族音乐里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曲目用小提琴演奏,1958年的下半年,管弦系开始准备国庆10周年的献礼作品,在‘全民皆兵’、‘大炼钢铁’之外,‘梁祝’作为备选题目列上去,却被独具慧眼的党委书记孟波圈中了。后来副院长、作曲家丁善德教授把自己门下的高才生陈钢调来给实验小组‘帮忙’,擅长作曲的陈钢和熟悉旋律的何占豪成了绝配的两只‘蝴蝶’”。    “1959年5月4日前,作品定稿,开始排练。5月27日,我们带着这个节目参加了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的新作品音乐会(后来的‘上海之春’)。当我演完最后一个音符,台下静静的,没有掌声,我的心紧张得扑扑地直跳。就在这个时候,掌声雷鸣,而且一直止不住,我们谢幕谢了很多次,掌声还是响个不停。因为没有准备返场曲目,最后只好把整首曲子从头到尾再来一遍。两遍加起来,一共拉了50分钟。50年来,《梁祝》所到之处都是这样的轰动,这样的掌声,但只有那天,我真的拉了两遍,今生今世再没有过……”    从那一天起,由俞丽拿首演的《梁祝》不仅仅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里程碑,满载着中国数代人的深刻情感体验的《梁祝》,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是中国音乐家为了“再来一个”而交出的完美答卷。

    但是,说起《梁祝》的成就,俞丽拿并不完全满足。她说,像《梁祝》影响力这么大的中国原创小提琴协奏曲,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虽然其中有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但俞丽拿期待能有超越《梁祝》的新作品出现。她说:“现在创作条件这么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相信一定会有更优秀的曲子超越《梁祝》,用作品来不断丰富壮大中国小提琴学派。” 爱生如子有“戆劲”    陈钢:“戆娘”不“戆”    50年,《梁祝》把俞丽拿和陈钢、何占豪的名字连在了一起。1958年时,俞丽拿大一,陈钢大四。陈钢清楚地记得,那个爱说笑、假小子一样、风风火火的姑娘——    “有时,她会闹出些小小的恶作剧。一次,我们上共同课时,她乘我离开教室的一刹那,竟然在我的笔记本封面上写了三个大字:‘呆头鹅!’后来,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机会,给了她一个‘对等的报复’,称她为‘戆娘’。俞丽拿这一‘专利外号’,也就叫开了。    “俞丽拿的特点和精神就在于她的‘戆’,‘戆’者,专注执著也,是她专注执著的学术追求;‘戆’者,埋头苦干也;是她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戆’者,大智若愚也,是她大智若愚的艺术造诣。

所以,‘戆娘’不‘戆’!    “由于有这股子‘戆劲’,她才把《梁祝》的每一个音符都吃透,演绎得出神入化,才会带领着女子弦乐四重奏组,勤学苦练,在国际比赛中为中国重奏拿下了第一次殊荣。由于有这股子‘戆劲’,她才能手把手、心连心地将一棵棵音乐苗子培育成金奖得主。    “她爱生如子,放了假还要‘拖’着学生来家中上课。不久前,她发着高烧去英国讲学;回国后,又顶着高烧将学生‘传唤’来学校补课。同事们看着这位病瘦了38斤的‘三八红旗手’,不禁令人心生怜爱,同时,也不得不对这位为艺术和教育付出超人心血代价的‘戆娘’肃然起敬了!‘戆’和‘呆’,从某种层面上说,都是智慧和力量的表征。‘戆娘’不是对她的戏称、谑称,而是尊称、爱称。”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