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费希纳 德国实验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费希纳,古斯塔夫·西奥多(Fechner, Gustav Theodora  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

    费希纳,古斯塔夫·西奥多(Fechner, Gustav Theodora  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家、实验美学家。

他是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和实验美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兴趣广博,在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力学、光学、电学)、化学、数学、哲学、心理学、诗学、文学  物理心理学、实验美学等都有实验成果或著作。德国是近现代西方美学的发源地,他最先尝试创新了美学的研究方法,对世界实验美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1.家境的变化

    费希纳出生于德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尼德劳里茨(Niederlauriz)(现在位于波兰境内的地方),下路萨提亚(Lower Lusatia)的格罗斯-萨尔兴(Groß-Särchen)地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牧师,开明的传教士。他的父亲曾在哈勒大学神学院学习,信仰宗教也接受科学,曾在教堂的尖顶上安装了一根避雷针,这一举动引起当地人的不解,他接受科学,对宗教与科学的结合有自己的主见。

    他的父亲娶的也是一位牧师的女儿,他们养育了三个孩子,费希纳是家里的老二,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很聪明,很小受到家庭的影响,三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拉丁语,而且学得像德语一样好。也很不幸,五岁时父亲去世,他们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扶养长大。他和哥哥由舅舅抚养跟随舅舅生活,妹妹跟随母亲生活。

    在他10岁左右时,跟舅舅离开他们的家乡,举家搬迁到莱比锡边上的小城韦岑(Wurzen),在这里生活了4年。这时,正赶上当时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很多地方战乱及伴随着疾病,他们又搬家迁往拉尼斯(Ranis)。

1814年,他的哥哥随舅舅到德国东部大些的城市德雷斯顿,进了德雷斯顿艺术学院(当时那所学校还不太出名)学绘画艺术,而他先来到佐劳(Sorau,今波兰境内察里Zary),进了一所文科中学(拉丁语学校)学习,离他母亲和妹妹居住的城市特里贝尔(Triebel)很进,他常在周末到母亲家玩。

他的舅舅也是位牧师,后来在桑格尔豪森(Sangerhausen) 做神职工作,直到1847年去世。

    后来,他也转到德累斯顿的一所教会学校上学,在这所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就写信给舅舅,希望自己准备上大学的课程。此时他也旁听了艺术学院的一些课程(Zeichenunterricht)。

在结束教会学校的学习之后,他就读于外科医学院(Medizinisch-Chirurgischen Akademie)半年,学习医学外科,在这里打下了很好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为他后来到莱比锡大学医学院学习创造了条件。后来,他的哥哥去法国巴黎继续学习绘画艺术。他的一些画像就是由他哥哥绘制的。

    2.大学初期的兴趣

    1817年,16岁的费希纳来到莱比锡,曾居住在一位醋商的房子里。5月19日进入莱比锡大学医学院学习。费希纳除了学医学的课之外,还选了哲学、植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课。

    莱比锡大学位于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市,创立于1409年,是德国最著名最古老的大学之一。180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校400周年纪念日时,学校的房屋进行了维修,费希纳的记录中“所有房屋,设备都太老了,不适合学习研究”。

所以,初到这里他对有的教授讲课不很满意,他认为韦伯(Weber)与他们不同。后来,费希纳特别在韦伯的悼词中提到了他的学术严谨,当时韦伯是系里最年轻的教员、副教授。结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韦伯之后,他有了很大的转变,跟随韦伯做了许多实验,并学习了不少专业知识,从而更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韦伯成为他终身的良师益友。

    1817年,E.韦伯(1795-1878)在该校任讲师,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 1921年任教授。由于费希纳后来的研究与E.韦伯有关,在此也将E.韦伯的有关情况一并提及。

    1820年,世界物理界的研究正走向一个新的起点。这也对费希纳的兴趣有一定的影响,他与韦伯合作,进行电子物理方面的研究

    1822 年,他完成拉丁文的硕士论文;1823年2月13日, 获得医学硕士(Magister)学位。他继续申请了博士,但由于学习资金的问题而放弃了。取得学位后,他的研究主要是实验性的,数学起到重要作用。

他的学习兴趣没有完全停留在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而转到物理学和数学方面。英国物理学家、近代电学和磁学的先驱者吉尔伯特(Gilbert)是实验研究开创者,用实验方法探索自然界,用理论阐述并与自然界相结合。

吉尔伯特的实验研究,对费希纳影响很大,使他特别关心力学、电学的发现。那段时期,他将法文的哲学、物理学及化学手册翻译成德文,至1830年翻译了大约九千多页的12余册书。

在几年的时间,在电流的研究项目上他尽了很多的精力,写了一些专业文章,他的物理学的论文和译文已达40余篇,既积累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在物理学上获得了很大的声誉,而成为精通自然科学的青年。同时也为自己补贴了微薄的生活收入。

    1824年,费希纳在莱比锡大学开始讲授物理学,从事他自己的研究。1825年,他发表了《天使的比较解剖学》。1831年,发表了重要的论文《直流电之最的计算》。

    1825年-1826年,去巴黎;1827年,又到拜仁、慕尼黑、萨尔茨堡等地,结识了各界的朋友,有艺术、音乐、文学界、音乐书籍出版商黑特尔(Härtel)等人。

    3.家人的相互关爱

    大学期间,费希纳结识了莱比锡医学院的福尔克曼,福尔克曼在莱比锡居住了16年,后来在这任讲师、教授,他对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实验也有很大帮助。

    1833年,费希纳与23岁的克拉拉 福尔克曼(Clara Volkmann,福尔克曼的堂妹)结婚。福尔克曼的父亲老福尔克曼(Volkmann )是位参议长、莱比锡的议员,与莱比锡大学老教授有密切关系,是自然研究学会荣誉会员。老人非常欣赏、赞扬费希纳的才华。

    费希纳夫人亲戚家的一个同辈兄弟是莱比锡大学的生理学家,也是韦伯的学生。1838年,离开莱比锡大学去俄国教书。

    费希纳的妹妹与他的好友弗里德里希 维德克(Friedrich Widdk)结婚, 他是音乐教育家、钢琴商。结婚后,他一直带着与前妻的女儿克拉拉(Clara)。这样费希纳的妹妹成为这孩子的继母。

费希纳很关心他的妹妹和这个孩子的关系,经常交谈。后来克拉拉与罗伯特·舒曼(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1828年就读莱比锡大学法学专业) 结婚。继女结婚后,费希纳的妹妹一家搬到德累斯顿居住。

    他的妻子在他在后来12年间的重病中一直守护着他,帮助他渡过难关,他也奇迹般地恢复健康,并做出一些重大研究。

    4.大学教授的奋斗

    年轻的费希纳30多岁时,就是莱比锡大学学术团体中的成员了,福尔克曼在1837年以前也是其中的成员。[NextPage]

    1834年,费希纳获得全职教授职位,成为莱比锡大学年轻的教授,也是位有希望的年轻的物理学家。他也做研究,几乎进入痴迷状态,对自己事业充满朝气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也显示出相当的才华。他为自己的工作制定了计划,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此间发表了多篇有关论文。

    1834年,E.韦伯对心理学中的感觉现象进行了第一次度量,这就是著名的定量法则---韦伯定律, 他提出有关差别感觉阈限的一个比例关系,即  △1 /1 = K  ,表述“为了产生最小差觉,一个刺激必须增加它本身数值的一个长定的分数”。

韦伯用实验研究法研究肌肉的感觉机能,开创了心理学的实验先河,对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研究基础。  

   费希纳同许多德国学者的多学术兴趣一样逐渐对感觉问题又发生兴趣, 为了研究后象、光色,因用彩色玻璃长时间观测太阳,从早到晚,由于过度操劳,眼镜受损,头痛,使他的眼睛受到严重伤害几乎失明。

还患了神经衰弱症及消化道毛病,体力和精力在不断下降,他被劳累引起的疾病击垮了。曾这样表述这段生活“我无法入睡,身心疲劳,不能思想,甚至引起我失去了对人生的信心。”他痛苦的头疼病,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病情也在持续恶化。在病痛的治疗中他钻进了心理学研究。

    1938年, 他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有了一些成就,发表了两篇讨论补色和主观色的论文。

    1939年,他在三年的病重期间不能工作,不得不停止他对事业的满腔热情,而辞去物理学的讲课。

在专心修养的日子里,他的兴趣又转到哲学、诗学、文学及心理学的研究中。

    1840年,发表一文讨论“主观后象”。

    1841年,他出版了一部诗集,几篇论文。

    1842年,他出版《实验心理学的自然界科学方法研究》著作。

    5.退休教授的出色研究

    费希纳多方面研究被引起兴趣的原因:“定量科学怎样能教会我们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关系中研究人的精神?自然科学中成功的精密方法怎样有助于对内在世界研究?怎样直接报告观察下所看到的灵魂?”他多年在寻求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中问题,在探索中追寻着用心理实验的方法来阐述灵魂和机体的关系。

    5.1哲学研究

    1844年,由于自己的身体问题从大学退休,得到了一笔养老金,因而成为不到退休年龄而不能再从事工作的人。然而疾病和过早离开工作岗位都没有使费希纳消沉或放弃研究,他在身体逐渐恢复后,又一次充满激情地投入研究。

在他生命的后40余年中,几乎每年都有重要贡献,而且更加出色地完成了许多研究工作,在哲学方面、心理物理学方面、实验心理学方面、实验美学方面、文学和诗方面都展示了他的才华,没有虚度时光。

    他用了许多年的时间,在完成他的哲学体系。他一直在呼唤社会,从1836年到1879年,完成了多篇哲学论文,力图在精神恢复后,在哲学领域寻求新的生命与生活的真谛,他曾寄予新的生命为“植物灵魂”、“宇宙意识”、“万物意识”、“万灵信仰”等,一次再次地呼唤世人在崇尚物质世界的黑暗中觉醒,而转向崇尚精神的光明。[NextPage]

    1836年,他就发表了《死后生命论》,他认为所有的人如果就像彼此的一部分,并生活在彼此中,人类生存延续的个人就不会死去。

    1848年,发表《植物的心灵生活》,费希纳在病情好转的日子里,眼睛看见东西不疼了,能与人正常地讲话交流了。他第一次到花园去散步时,看到花儿是那么明亮, 颜色是那么美丽,好像自己发现了花朵的灵魂,似乎感觉到植物生命的意义。就写了这本书,讨论植物的精神生活,在几年里,他宣传自己的泛灵论,即意识与物质在整个世界里是共同存在的。

    1851年,发表《天堂与下世》倡导泛灵论,呼唤人们从崇尚物质的黑暗中觉醒过来,转向精神的光明。此书就已有他的心理物理学计划,有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意识弥漫于宇宙之内。万物都有意识,灵魂不死不灭。

    1856年,发表《施赖顿教授和他的月亮》。

    1861年,发表《灵魂问题》,他说他曾四次呼唤沉睡的社会,又在第五次呼唤了,还要第六次、第七次地呼唤。

    1863年,发表《三个动机与信仰的基础》。

    1879年,发表《光明说与黑暗说》,本书对全部已知的宇宙的意义与价值的辉煌论述。他主张整个宇宙都视为有意识的,认为宇宙中的恒星、行星、石头、土团都有生命,生命就意味着灵魂,万物有意识就是光明说,这个观点贯穿于他哲学体系的基础中。他认为把宇宙视为无生物质,就是黑暗说。

    5.2心理测量研究

    自1836年以来的27年间,这些部著作展示了费希纳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他除了对哲学的阐述之外,一直在用理科的思维在寻找用科学的技术来“计算”哲学,他可能当时不会想到留给世人的重大贡献是后来的“心理物理学”。

    他长期以来一直在生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中探讨、研究,对待他的哲学研究也融进了理科的思维,他认为哲学要建立一种坚实的科学基础,用科学的方法来证实哲学,是他一直在追求的研究目标。

    心理学史家D.舒尔茨写道:" 185O年1O月22日早晨,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费希纳忽然领晤到心与身之间的联系法则可以用物质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

    这天早晨,费希纳的生命中诞生了奇迹,终于想出了解决的方法。他躺在床上思考意识和肉体是一个基本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这时,灵光闪过:如果可以在刺激的力量与产生的感觉强度之间存在数学关系,则就显示了两者的统一,提出身心同一的假说。他认为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发现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

    他创造了测量方法,用方程式来表示:S=KlogR 这就是费希纳公式,通过刺激和感觉的实验公式,得到感觉强度和刺激的对数成正比。开辟了心理测量的道路,正是他不懈地思考,终于使测量心理实验成为可能,这项研究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S=KlogR ,S是感觉量,R是刺激量,K是常数。这是一种对数关系,感觉量是按算术级数增加的,刺激量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刺激强度的增加不是以产生感觉强度而相应地增加的。因此,存在的感觉量的刺激强度的效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NextPage]

   费希纳的实验到检验自己的假设阶段, 这时发现了韦伯的研究成果。他才知道,韦伯的研究结果已经早于自己的研究有相似的结论,费希纳谦虚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称这为韦伯定律,但它已超出韦伯的发现,并有所不同,所以后人称费希纳的这个公式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或费希纳定律,也称对数定律。

韦伯定律于1834年面世,费希纳定律晚了十几年。两者的不同: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的比值,由分数变为对数,更便于计算,韦伯的实验是研究刺激和感觉的关系,费希纳的实验是研究人的身心关系。

    在1851年的《天堂与下世》中开始了他长期的新研究计划。他创立了测量法,完成了举重实验,视觉光度和触觉及视觉距离的实验。他的朋友福尔克曼在哈勒给于他很多实验的帮助。

他研究出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在7-8年中没有公布,到1858年《论心理测定》一文才发表。1859年又发表一篇文章后,才正式出版有很大影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次公布研究,引起当时许多知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5.3心理物理学研究

    费希纳的思想受到谢林自然主义的影响,努力为他的泛灵论哲学研究心理物理学方法,坚持不懈地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精神和物质这两个方面世界统一的灵魂。

    186O年,他已经59岁了,出版两卷本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著作。该书标志着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具有创造性的贡献意义。也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被誉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科学的里程碑。

    《心理物理学纲要》中的心理物理学定义:一门研究身心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赖关系的精密科学。主要研究5个问题:1.对数定律,2.心理物理学的三个基本方法,3.内部心理物理学,4.

意识阈,5.负感觉。心理物理法是对物理刺激和它引起的感觉进行数量化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测量感觉阈的实验方法,有三个基本系统化的方法:1.最小可觉差异法,2.正误法,3.均误法。二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问题。心理量表主要有: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9世纪初,康德认为,心理学决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它不可能通过实验测量心理过程。费希纳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运用到心理学实验中,而成为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把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用到美学研究中。

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心理物理学成为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的成果成为科学家第一次实现测量心理的成功,对心理与物理的关系赋予了数学的形式,对感情世界和物质世界也可以采用数学关系的研究模式。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亮度实验、举重实验,视觉、触觉距离实验,验证他关于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关系的假说。经过许多实验,它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同时确立了费希纳在心理学界的重要地位。 该书富于创见性,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人对该书具有广泛的的深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不崇尚费希纳泛灵论,而是对他的实验和计量方法学的创新有很高的评价和认可。

    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费希纳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W.冯特也吸收了韦伯和费希纳的创造性理论与实验,运用到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发展成为实验心理学。

    1877年,他发表《论心理物理学》,主要对《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增补。

    1882 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为答复关注他的人,继续研究他的心理物理学。

    1887年,病逝于莱比锡,终年87岁。[NextPage]

    5.4实验美学研究  

    19世纪70年代,费希纳创立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美学第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流派---实验美学流派,正是费希纳美学研究中“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是近现代美学研究中经验主义的奠基人,被称为“近代美学之父”。实验美学在西方和美国很流行,审美实验一直延续到今天。

    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对于各种美学问题、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他把实验的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中,主要方法为实验、观察、内省、核对等。他用 “自下而上”的方法代替了“自上而下”的方法,奠定了实验心理美学的基础。

对传统哲学“自上而下”的从概念出发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思辩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从事实出发进行具体考察得到结论的科学经验方式,这标志着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而关键性的转折。

此后,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科学的方法成为西方美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他设计的美学实验方法为选择法、制作法、常用物理量法这三种方法,强调美学研究应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今天看来,这不是很复杂的实验方法,却很实用,用理科研究者的思维,关键给美学研究指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和开辟新的前景,走一条可以尝试的光明的新路,确立了实验心理美学的历史地位。

    1865年,费希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开始深入钻研美学。自1866年至1872年他发表了12篇论文,基本上都是讨论霍尔拜因的两幅圣母马利亚像。费希纳以实验的方法解决这两幅画比美的问题,

    1876年,出版《美学导论》,他以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继续征服新的领域---实验美学,从而奠定了这一科学基础。他认为美学原理的制定,要系统地比较不同人的美感经验,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审美心理。

    他提出,美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广义的美指能唤起愉悦性的一切东西,狭义的美指在审美和艺术中能使人感受到高尚快感的东西。他强调美的形成是以人的心理条件、心理活动为基础的。

指出多条审美心理原则:1.审美阈;2.审美加强;3.审美联想;4.审美顺序;5.审美调和;6.用力最小;7.“多样中的统一”;8.“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9.“清晰性”;10.“刺激的持久性”;11.

“审美对比”;12.“审美总合、中和和饱满”;13.审美的持续和交替;14.审美的传导;15.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16.等原则;17.审美适中;18.审美耗力最小;19审美安宁性。这些规律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要求:对象形式、审美方法及审美活动的实质,如联想律、对比率、加强率等。

    审美联想规律:他认为联想是美的重要因素,他将圆形、椭圆形、波纹形、螺旋形、金字塔形及方形,根据同一理由提出一般简单的合理关系。他用自然界的色彩分布,以物质的本色进行联想实验,颜色的成度或等级的不同,都会对联想有影响。他对凹凸面的分析联想比较成功,认为凹面一般具有容纳性,凸面一般具有排他性或排斥性。

    矩形实验:他将白纸板剪成十个不同的矩形、正方形、黄金分割矩形等纸板,让许多人来选择和判断自己满意的、喜欢的、优美的图板。实验的结果是正方形最接近矩形,最长的矩形最不能给人以快感。黄金分割矩形优于其它矩形。许多图形是不同的,有差别的,体现了独特性,因而具有吸引力。从实验中体验个人不同的审美状态。

    节约法则:这项原则可以联系表象的内容来讨论,由于共鸣的缘故,力量的节约可以感到愉快;也可以联系表象的过程来讨论,观察可以节省力量的运动时,注意力也有节约。根据这个法则他提出快感的心灵性质和整个条件问题。

    他对书、画、信封、便签、牌、盒子、窗户等一些日用品的形状进行测定,来找出判定美的线条的数量关系。用这种方法找出最佳效果的数量关系,研究愉悦、快感的审美印象。

    费希纳对美学贡献在于科学的实验方法和阐述,他用实证来解释人们对美的认知,他的实验美学是对传统哲学美学的挑战。[NextPage]

    结语

   费希纳一生70 多年中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其中 7 年用于生理学研究(1817-1824),15 年用于物理学研究(1824-1839),12年卧病(1839-1851),14 年用于心理物理学研究(1851-1865),11 年用于实验美学研究(1865-1876),40多年用于哲学研究(1836-1879),时间比较长,时而断断续续却一直在坚持。

在他去世前的 11 年内又集中研究心理物理学(1876--1887)。

   费希纳在莱比锡度过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经历了很多,也很神奇。他处于事业的高峰时跌入病魔的谷底;处于无望的病态中而又“病而复康”,重新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正当人生出成果的阶段,却退休在家休养,但他却没有放弃科学研究。

人病了,他的科学研究没有“病倒”;退休了,他的科学研究没有“退休”,他又重新开始了更多地科学研究;课不讲了,从大学的讲台上走下来,他的科学研究没有“下课”,一直在继续,又坚持了40余年,漫长的几十年硕果累累,成为世人敬重的科学家。费希纳探求的“哲学精神”被历史真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