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生六中全会 钟志生在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7-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刚才,美根同志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市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现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迅

刚才,美根同志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市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现阶段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和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迅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统一到美根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向大家报告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明年的经济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13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评价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工作重点,深入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扎实工作,奋力赶超,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70亿元,增长10.

5%。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平稳较快、五个态势良好”。

(一)在指标上,实现了“六个平稳较快增长”一是收入三大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财政总收入280亿元,增长26.8%,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1亿元,增长23.4%,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8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4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725元,增长12%。

二是投入三大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24.4%;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30亿元,增长2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年初的50%提升到68.7%;完成民间投资925亿元,增长16%。在全国经济放缓,外贸、投资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在近年来持续高增幅、大基数的基础上,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固投都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幅增长,十分难得。

三是工业三大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50亿元,增长22%;工业增加值760亿元,增长13.5%;利税总额340亿元,增长35%。

四是消费三大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接待旅游总人数56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2亿元,分别增长40%和32.6%。

五是开放型经济三大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增长19.4%;引进市外亿元以上项目141个,实际进资299亿元;实现外贸出口38.4亿美元,增长16%。

六是经济“晴雨表”三大指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为1764.4亿元和1055.5亿元,分别增长17.4%、12.1%;港口货物吞吐量超6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万标箱,分别增长25%和13%;全社会用电量119.2亿千瓦时,增长11.4%,其中工业用电量85.5亿千瓦时,增长11.9%。

(二)在工作上,呈现出“五个态势良好”

1.重大战略推进态势良好。一是昌九一体化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一个决定、两个方案”;启动了昌九发展大道前期工作,昌九高速试验段“四改八”等重大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昌九城际车次加密,南昌至永修开通公交,全面启动了通信等6个方面25类事项的互通互融工作。

二是沿江开放开发深入推进。全省聚焦,全市聚力,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热潮。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8个,总投资10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31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6个,累计完成投资127.

9亿元。长江二桥、赤码沿江大道、城西港区和城东港区疏港大道、彭湖沿江大道等建成通车;城东港区公用码头和九鼎、理文等业主码头建成运营。

三是共青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出台了共青先导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启动编制了总体规划;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南湖新区路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速推进。

2.产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640亿元,占全市比重8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63户、达1009户,利税过亿元企业净增21户、达58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净增58户、达646户,过10亿元企业净增14户、达45户。

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5亿元,增长13%,新增百亿园区3个,实现园园过百亿。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完成销售收入2800亿元,增长24.8%,中小企业达3万余户。

理文造纸、理文化工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恒生大化纤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神华煤电、镍基复合合金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宗农产品在大旱之年实现稳产丰产,粮食总产达到32亿斤,实现“十连丰”;油菜实现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

7万亩,新上亿元以上农业项目38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59家。

三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开工建设了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庐山化、庐山品牌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商贸物流项目,以商贸物流、工业物流、大宗交易、城市共同配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体系正在形成。同时,金融保险、家政服务、货运代理、广告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3.城市建设态势良好。一是八里湖新区基本成型。全年完成政府性投资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0亿元,文化艺术中心、前进西路改造等一批项目建成;通岭大道、兴城南大道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二是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

浔阳区旧城改造“2111”工程全面启动,封缸酒厂等4个片区拆旧动迁基本完成;庐山区浔南城市客厅等组团开发加速推进;九江开发区新湖东路等一批边街小巷改造全面完成。三是大九江同城步伐加快。绕城高速、都九高速(星子至九

江段)等项目快速推进,105国道九江段竣工通车,“四县一山”区间通道更加完善;县城建设亮点纷呈,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四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城市管理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健全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两违”建筑、“两声三乱”、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集中整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4.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县域工业发展形势、态势、趋势非常可喜。沿江四板块承载更加有力,沿路五组团设施更加完善,临港产业加快发展,“T”型工业格局基本形成;各地新引进、开工、投产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添了发展后劲。

二是县城建设成绩、成效、成果十分显著。县县都有亮点、有兴奋点,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批功能完善型、社会事业型、改善环境型的项目加快建设,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摸索出一套好的操作方法,培养了一批娴熟的操作能手。三是县级财政收入增长势头强劲。县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新增4个过20亿元。

5.社会建设态势良好。一是人民生活加快改善。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3122套,新竣工33892套;新农合参合率98.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助医、助学项目成效明显;中心城区新增公交100辆。

新扩城郊蔬菜基地6000亩,新建改造农贸市场4家,创建“放心粮油”示范点65家,新建社区便民蔬菜直销店20家。二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教育支出61亿元,双峰小学庐山区校区等项目竣工,九江职业大学新校区等项目快速推进;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社会治理不断加强。信访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公众安全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稳步推进,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有效开展“小鬼难缠”等整治活动,机关效能进一步提升。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实体经济运行困难,要素制约更加凸显;产业水平还不高,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任务繁重;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关于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决战大工业、谋求大跨越的首战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一)必须把握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的总基调是: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扩大开放,强化创新驱动,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的精神,结合九江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稳中求快、快中求好”,推进明年经济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必须坚持好思路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工作重点,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撬动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互动共进,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美根同志为班长的市委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开创性的统一,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财政年均增百亿,工业五年过万亿”的奋斗目标和“决战大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改善大民生、实现大跨越”的工作重点。

这与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的发展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是贯彻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全力做大九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担当的姿态、攻坚的勇气、务实的作风,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思路不动摇,全力做大九江,争得应有地位。

(三)必须应对新挑战

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视:一是必须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以刺激政策带动的反弹周期可能正趋于结束,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滞胀挑战。

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稳定经济增长、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债务风险、抑制资产泡沫、守住民生底线等方面的压力大、任务重。二是必须积极应对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从全省看,当前区域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省委把九江作为支撑全省区域发展的双核之一来打造,就是要求九江实现与南昌实力相当。目前南昌的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25%左右,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均在20%左右,我们GDP占比只有11%,比南昌低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都只有13%左右,比南昌低了8个百分点。

同时,赣州有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的支持,上饶、鹰潭、景德镇是赣东北“一极两都”,宜春、新余、萍乡构成的赣西增长极发展势头也很强劲,你追我赶的梯队竞争更加明显。

从沿江看,九江处于长江中下游的连接部,上游的岳阳、黄石紧追,下游的芜湖发展态势强劲,我们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巨大挑战。

三是必须积极应对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中央要求,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我们初步测算,我市的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分别要达到5000亿元、6.

05万元和1.94万元,达到这个目标,年均增速分别要达到13.2%、14.5%和12.4%以上。四是必须积极

应对发展提速、质量升级的挑战。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阶段性的特征决定着我们面临着“加快赶超”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节能减排的压力非常大。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力应对、逐一解决。

(四)必须抢抓新机遇

虽然大环境带给我们的压力不小,但从九江的小环境来看,明年我们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正如刚才美根书记所判断,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提速期、突破期、黄金期。一是上有好政策。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沿江开放开发的深入推进,九江在政策、资金、土地、财税、项目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多支持;特别是省里作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把“昌九一体”作为支撑江西崛起的“双核”来打造,为九江创造了新的优势和机遇。

二是下有好基础。这几年,我们引进、建设、竣工亿元以上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多,尤其是大项目、好项目多;沿江四板块、沿路五组团加快拓展,全市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沿江152公里黄金岸线和广阔腹地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基本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些将为我们进一步加快赶超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撑。

三是内有好氛围。在赶超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全市上下摸索出了一套好的操作方法、培养了一批操作能手;各级领导干部不分一线二线、不分台前台后,身体力行抓项目;广大干部“五加二”、“白加黑”,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成了共识共为、合力合成的生动局面。

四是外有好条件。当前,上级更加看重九江,客商更加看好九江,外界更加关注九江,影响力、注意力和竞争力正在进一步放大;特别是这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南昌、武汉、合肥、长沙“中四角”,打造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为九江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可以说,只要我们认识好、把握好、利用好,就一定能够催生出加快经济发展的独特好气候、好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判断,结合省情市情,明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的战略部署,以做大九江为目标,大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和昌九一体化,决战大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改善大民生、实现大跨越,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

三、关于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财政总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5‰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大格局,在放大独特优势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做大九江”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策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鄱阳湖城市群建设,充分放大九江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沿江挑大梁、沿路做支撑、县区为依托”的T型发展格局,努力肩负起“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光荣使命。

一是有序推进昌九一体化。加大向上争取支持力度,争取加大对交通设施、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规划编制的支持,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审批与要素保障的支持,加大对工业园区调区扩区的支持,加快已有支持政策的衔接与落地,使政策含金量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九景衢铁路、武九客专等铁路项目建设,推进九江绕城高速、都九高速、修平高速、昌九全线“四改八”、昌九发展大道等公路项目建设,推进昌九沿线电力设施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放大公共服务“同城效应”,逐步实现昌九两地户口、通信、金融等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是有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加快疏港通道、铁路专用线、公用码头建设,促进沿江腹地与岸线联动发展、融为一体;加快沿江园区、集镇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将沿江打造成承接项目和产业转移的大平台。

加快城西港区二期开发,加快临港新城建设,积极申报九江综合保税物流园区,打造沿江港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临港城区“四区一体”的发展布局。

重点推进九江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高钴氢氧化镍、理文盐氟化工、西矿铜业、赤湖皮革工业城等项目建设,带动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支撑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

进一步加快对接互动,促进板块、县区、江路间的联动、错位、互补发展。力争沿江区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三是有效推进共青先导区建设。

推进南湖新区“四横四纵”路网、城南高速互通口及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共德永融合发展步伐,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现代轻纺和新能源新材料三个百亿级绿色产业,力争到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

(二)决战大工业,在扩张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三年翻一番、五年过万亿”的目标,以最大的决心和行动强攻工业,既要做大总量,又要提升质量,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确保4800亿元、力争5000亿元,增加值900亿元、利税总额400亿元。

一是抓龙头培育。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企业扶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九江石化、九江钢厂、九江电厂、星火有机硅、昌铃汽车、巨石玻纤、中粮粮油等骨干企业技改扩能,推动理文化工、理文造纸、九宏新材料、攀森新材料、青岛啤酒等企业尽快建成投产、达产达标。

加快引进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00户以上、过10亿元的10户以上、过20亿元的6户以上。

二是抓产业集聚。以九江石化8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和石化产业园建设、星火4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24万吨下游系列产品、九钢与方大特钢的“城市钢厂搬迁工程”、镍基复合合金、城门山铜矿三期、恒生大化纤、神华煤电、九江电厂四期等项目为重点,推进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电力新能源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力争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钢铁有色冶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现代轻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50亿元、电力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以北汽重组昌河铃木、志高空调三期、中科鑫星新材料、中船装备产业园等项目为重点,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

三是抓平台优化。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园区外要搞好区域、板块、园区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功能,在布局城建项目时充分考虑园区的配套功能,推进园区城区融合式发展,对靠近城区的园区,把园区作为城区的一部分,推进城市功能向园区延伸;对离城镇较远的园区,重点搞好园区公租房、医院、学校、商场等设施建设。

优化提升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优化提升物流平台,将工业物流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提升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优化提升开放平台,申报设立昌九自贸区,做大做强九江出口加工区。

四是抓产业招商。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抓项目、抓财源的理念。围绕打造产业承接高地,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以情招商,抢抓“央企入赣”的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大央企、大省企;顺应产业加快转移的大势,着力引进一批大外企、大民企。

围绕聚集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强化龙头延链、配套补链,着力引进一批配套性、服务性、延链型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的格局。

围绕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现代轻纺、电力新能源等产业,强化以商招商,充分利用产业协会、企业商会,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同时,大力激活内资,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批本土巨人企业。

(三)打造大门户,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抢抓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机遇,逐步把九江建设成为省域门户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一是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启动编制大九江都市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管理与执行,做好规划衔接和细化工作,以规划完善引领城市建设。加快“四县一山”相向发展步伐,鼓励支持共青城、修水、瑞昌、都昌向中等城市发展,打造一批沿江特色产业集镇、沿路物流节点集镇、滨湖生态旅游集镇、山区边贸中心集镇。

二是完善提升八里湖新区。按照“行政服务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快实现政府投资为主向社会投资为主转变、基础设施为主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环境建设为主向聚集人气为主转变。

开工建设八里湖商务中心、中奥广场、八里湖宾馆、蛟滩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中航城、移动通信中心、九江国际湾、八里湖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完成市儿童医院、市民中心公园等一批项目,进一步完善新区行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新区人气、财气和商气。

三是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用2∽3年时间,在中心城区改造棚户区500万平方米,其中庐山区300万平方米,浔阳区100万平方米,开发区100万平方米。

浔阳区按照“分片改造、整体提升”的思路,推进京九市场搬迁、战备路安置区建设等项目,启动考棚路、黄土坡、面粉厂、啤酒厂等片区改造动迁;庐山区按照“整区推进、整体提升”,加快实施五里片区、十里片区改造;开发区重点实施三马路片区改造。

加大边街小巷改造力度,按照“市区联动、属地负责”的原则和“水通、路平、灯亮、线齐、墙美”的标准,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老城区边街小巷改造,宁可少修一条路、少上一个项目,也要把边街小巷改造到位。

加大城区干道建设改造力度,推进长虹东大道建设和浔阳西路沿线、长虹立交桥改造提升;推进高速公路九江南、荷花垄、白水湖互通口改造;推进九江火车站改造提升,争取加密营运车次、增开始发列车,打造引南接北、通畅快捷的九江“城市之门”。

加强市政设施管护,完善城区水气电讯等地下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便民设施建设改造力度,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农贸市场、社区用房、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启动城西交通换乘枢纽建设,优化交通组织,加快城区公交化和城郊客运一体化进程。

四是加强城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城管理念,进一步加强交通秩序、小区物业、广告店招、门前“三乱”、建筑工地污染等整治管理;坚持“花钱买管理,不花钱养人”,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好新建公共服务场所与设施的管护运营;加强市政设施管护,完善城区水气电讯等地下管网和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创建,集中开展道德提升、文明礼仪、文明出行、慈善关爱、志愿服务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四)推进大统筹,在促进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大力强工兴城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协调、产业协调和社会协调。一是抓好“三农”工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一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稳产增产,保障粮食安全;扎实推进镇村联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加强农民建房管理,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产业富农、转移活农、民生惠农,确保农民收入增长12%以上。

二是繁荣第三产业。围绕打造“江西旅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旅游强市”的目标,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庐山化、庐山品牌国际化,编制完善以庐山为龙头的《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筑以庐山为核心,以庐山西海、星子、共青城等景区为基点,联动“山、江、湖、城”的大旅游经济圈。

加快推进庐山索道、阿弥陀佛文化产业园、中信庐山西海度假区、大千世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云居山国际禅修中心、庐山西海国际养生度假区等项目;启动建设庐山综合博物馆、国际庐山·鄱阳湖欢乐园、华天休闲欢乐世界、泰国风情度假村等项目,培育旅游新亮点。

按照“城内大卖场、城郊大市场、城乡大流通”的目标,加快推进八里湖中央商务区、禧徕乐国际商贸中心、喜盈门国际商业广场、九江国际皮草商贸城、联盛九龙广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十里老街、南海路美食夜市、九莲南路电子商务展销街等规划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

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广告会展、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规范发展电子商务和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中介服务业,有序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房地产业,促进城市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实现新发展。

三是做强县域经济。坚持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权力要下放、政策要松绑、服务要到位”的要求,加大分类指导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竞相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抓紧制定细化方案。

对方向明、见效快且属于地方事权的改革,抓紧实施、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大、情况复杂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积极探索、大胆试点;对属于中央和省级事权、且已经明确的统一改革措施,不折不扣、坚决实施,让改革红利在九江充分释放。

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深化与国外、港澳台以及沿海地区合作,深化与“中四角”城市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本土人才大胆创业、在外浔商回归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展内生发展空间。

(五)改善大民生,在加快小康步伐上实现新突破。以人民幸福为最高追求,更加注重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更加注重解决困难群众的具体问题,全面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一是做实民生保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7.

1万套(户),其中改造城市、工矿、林场、垦区等各类棚户区4.6万户。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力争新增城镇就业5.42万人,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农民工3万人,积极破解下岗职工、农村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中心城区新建公共停车场4个、新增公交车100辆,开通经八里湖新区至九江县公交线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孤儿和城镇“三无”人员的救助帮扶力度,加强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与管理,改善养老对象居住条件和环境。

加大医疗保障与救助力度,启动特困家庭大病统筹试点。推进农村饮水一体化工程,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继续在395个贫困村庄实施精准扶贫,完成深山区、库区、农村污染区移民搬迁2万人。

二是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着力办好特殊教育,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

扎实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推进县级“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

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探索开展新农合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尽快落实“单独两孩”政策。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监管,深化平安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促进大跨越,在做优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地区竞争本质上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过去靠的是低成本,现在靠的是好环境;小企业靠低成本,大企业靠好环境;环境好,就发展好。一是营造企业家受尊重的投资环境。

牢固树立亲商、安商、爱商的理念,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成就企业家、保护企业家,让企业家踏踏实实在九江安家落户,一门心思在九江干事创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百个部门挂百户企业的机制,切实把企业减负和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加强政银企合作,建立银企对接重大项目机制,扩大“助保贷”、“财企惠贷通”融资试点,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探索中小企业互助银行等新型融资模式和政银企合作新途径,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加强用地、用电、用工等要素调度,保障企业正常生产需求。采取加大内销展销力度等措施,积极为企业搭平台、拓市场、争订单、促生产。

二是营造和谐幸福的宜居环境。本着“人本、人文、人性”的理念,着力打造舒适、便捷、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为在九江的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营造一流创业环境,使九江成为令人向往的和谐幸福家园。

三是要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工作要实、节奏要快、程序要到、效果要好”的原则,“快”字领先、“好”字当头、“实”字为要,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对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执法及涉审中介组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不断提高行政效能,确保政令畅通。

特别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目标、新任务,迅速细化分解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工作调度,加强运行监测,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奋力迈出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努力实现“财政年均增百亿、工业五年过万亿”的稳健开局。

同志们,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努力奋斗!